拓展学生思维的几种阅读方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x2008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新课改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要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良好的阅读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剂,它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育人功效。
  一、创设情境,促进阅读
  人脑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期望被点燃的火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过去教师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今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开启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会减少,相反,教师作为引导者,更要积极地提高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探索、研究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促进者,在阅读之前,教师提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其中包括能引起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进入到阅读状态中去,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站在一个高的平台上。
  二、纵横结合,辨析阅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阅读中拓展、比较、辨析,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纵横结合,辨析阅读。这不仅要求学生对课本进行精读,从面到点,在脑海里逐一回顾,而且还要求学生善于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纵向横向联系,包括各学科之间相关内容的联系。学因思成,思因学高,把所学的各学科间的知识贯通升华的同时,学生自身的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也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创新引申,群体阅读
  群读,指的是若干人在一起交换个人自读后的体会的一种阅读活动。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群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主动,它容易营造出一种很好的探究未知、创新引申的氛围。
  在群读课上,教师可穿插一些不设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感受到个性、个体受到了尊重,从而更轻松地投入到对文本阅读的讨论中去。而教师在群读中应维持、推进这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不断前行。学生在讨论、辨析问题时,热情很容易被点燃,智慧的火花在这种摩擦中灿烂了。
  四、利用媒体,丰富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及新的教学媒介不断出现,阅读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无处不在,多媒体也成为现代化教学中一项有力的工具。除了黑板、粉笔这些传统的教具外,“声色”俱全的多媒体正为课堂阅读带来新的魅力。用好这些新颖的工具,对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的网络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教会学生通过网络来收集资料,更新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在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面前,选择性地阅读,而不是毫无头绪,甚至误入歧途。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注意多媒体的发展,对它们进行评估,以便将适合的多媒体及时运用到教学中。
  五、拓展课外,延伸阅读
  课外阅读是锻炼、拓展学生思维的极好途径,它有助于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能动地、自觉地扩容,它是一种结合内心的社会体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学会独立获取知识,这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在逐渐增加,思维中个性化的部分也得以发展。学生把新获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将让他们终身受益。当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如,让学生轮番走上讲台,交流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这样的活动既展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也鼓励了他们个性化、创造性的思维。学生在自主空间里的探究活动得到了肯定,他们在回顾中看到了自己的收获,在鼓励中增加了兴趣,因此有更大的动力投入到以后的阅读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在思维前行的路途中,阅读好似一股源泉,不断给学生以滋养;阅读又似一双隐形的翅膀,让学生飞得更高,看得更远。善于阅读,充分发挥阅读的功效,这不仅让学生学好各门学科,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发展。
其他文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以上名人名言中,不难看出,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开端,也是保证全体学生全程参与的动因之一。教师要注意发现教材所蕴涵的兴趣因素,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并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建立稳定而广泛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中,
期刊
近日,在看《秦之声·戏迷大叫板》时,听到了展远华老师对一位选手的点评,“你后半段比前半段唱得好,开口第一句没有起到镇场作用,戏曲行里,有这样一句话,美不美,第一嘴!秦腔名家田德年老师在演唱《斩单童》时,一出场,一声长吼,好像猛虎出山,空谷震响,恰似鹰隼入林,百鸟喑哑,台下常常会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亢奋的喝彩声,这就是先声夺人。”听到这里,茅塞顿开,上课何尝不是如此。一节课导语设计得自然巧妙,不但能
期刊
鲁迅的《风筝》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它以忏悔式的语言,回忆了发生在兄弟之间的孩童往事,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感慨和沉重的悲哀。作为一篇散文,情感深沉,构思巧妙,以小见大,发人深思。  关于《风筝》的主题,表现出它的多面性:有人从亲情角度去理解,看出了浓浓的兄弟之情;有人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看到的是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人从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看到的是封建教育思想和
期刊
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其功能远远大于印刷品、粉笔、黑板等传统手段,它介入课堂,给语文教学带来崭新的发展方向,能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创造魅力。就拿语文教学中比较难教的诗歌来说吧,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的壮志未酬。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讲得太多,诗歌的味太淡;讲得太少,学生体会不透。只靠常规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燃起学生“我要学”的高涨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导之有方” ,“动之有序”,让学生在“动”中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预习:让学生准备学案  传统教学活动中,预习是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依令而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此,极易损伤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要我学”的错误学习观念。如果想把学生被动的预习变为主动探
期刊
家人聚餐,朋友聚会,无论在怎样的会餐场合,大家都会非常眷顾的为我点上一道菜;家常煎豆腐。  来到大城市十几年了,城市里餐桌上各种珍稀各种美味各种山肴,酒店厨师们都在倾尽心思变换花样调动着人们的味蕾,长沙这座以吃著称的城市每天都上演着关于吃的各种精彩。然而我却对那一道简单的家常豆腐情有独钟。  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母亲起早贪黑在路边摆个小摊做点小生意添补家用。生意人忙碌操劳,在吃上是不做太多讲究的,
期刊
现今的作文教学提倡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彻底改变旧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同时建立以学科活动、课堂教学和环境熏陶有机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一直以来占据语文教学重要地位的作文教学,依然如故,作文教学研究的角度还只是理论的东西是死的,
期刊
语文课堂中最尴尬的事情莫过老师站在讲台上兴致勃勃讲解,学生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了。这时作为教师是拿着教鞭敲醒朦胧睡眼的学生,还是拿起智慧棒来吸引学生重新进入课堂呢?学生的困意有时确实是因为教师课堂的乏味造成的,如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在课堂上两眼放光,这是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学生的学习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你逼我学变成我爱学,的确需要教师的魔法棒。  九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进行到小说单元后,特别设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工作中发现这样一种状况:把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精批细改的作文发给学生时,发现有不少作文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教师太挑剔,而产生不愉快或反感的情绪,而作文能力差的学生对教师批改后的作文更是不屑一顾。这让教师很是苦恼与无奈,怎么做才会改变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局面呢?  古人论文章,把构思比作熔金,把结篇比作铸器,把修改比作攻玉。由此可见,修改是文章写作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可是修改文章的面很
期刊
一、“之”字用法示例及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  之: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B.复指代词,这。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F.凑足音节,无实义。G.宾语前置的标志。  (1)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  (2)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铭》)( )  (3)予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