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力图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学的侧重点由被动地“教”转向主动地“学”,以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养,从而实现数学高效化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做些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趣味;生活;探究
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机械单一,即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始终扮演着“听者”与“接受者”的角色,这不仅在根本上背离了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依据来恰当创设情境,以使数学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从而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依托趣味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之初依托趣味情景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之初,我拿出来一个苹果,从中间一分为二,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分给两位同学,通过分数应该怎么表达拿到的这份苹果?这两份苹果,如果再次切开一分为二,分给四位同学,那每位同学拿到的苹果是整个苹果的几分之几?这一饶富趣味性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同学拿到的一半的苹果,就是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两份合起来就是一个苹果。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依托趣味情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真实物体,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分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分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使用的非常广泛。既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便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打到高效教学研究的目的。
二、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意识
虽然数学学科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但鉴于“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是数学学科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从现实生活出发,积极寻求现实生活与数学学科的契合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去年某商场服装柜台售货员分别根据毛衣和衬衣的销售量制成的折线统计图,并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1.哪幅是毛衣销售量统计图?哪幅是衬衣销售量统计图?2.简单描述一下下半年两种服装销售量的变化情况,你认为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销售经理,你在进货方面会有哪些考虑?如果你是消费者,又有什么打算?如此,通过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使学生初步形成了数学意识,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三、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深化理解认识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契机,以教学的具体内容为依据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亲身参与,以此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待学生简要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让学生4人为一组,利用12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其中2人拼摆,1人读数据,1人填实验报告单(长、宽、高、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报告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看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通过交流讨论和我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接下来,我让学生运用相同的方法来自主推导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此一来,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和寻求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以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學,从而实现数学高效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徐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甘肃教育,2017(20):103.
[2]郭兆梅.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108.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趣味;生活;探究
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机械单一,即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始终扮演着“听者”与“接受者”的角色,这不仅在根本上背离了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依据来恰当创设情境,以使数学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从而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依托趣味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之初依托趣味情景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之初,我拿出来一个苹果,从中间一分为二,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分给两位同学,通过分数应该怎么表达拿到的这份苹果?这两份苹果,如果再次切开一分为二,分给四位同学,那每位同学拿到的苹果是整个苹果的几分之几?这一饶富趣味性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同学拿到的一半的苹果,就是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两份合起来就是一个苹果。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依托趣味情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真实物体,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分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分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使用的非常广泛。既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便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打到高效教学研究的目的。
二、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意识
虽然数学学科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征,但鉴于“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是数学学科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从现实生活出发,积极寻求现实生活与数学学科的契合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了去年某商场服装柜台售货员分别根据毛衣和衬衣的销售量制成的折线统计图,并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1.哪幅是毛衣销售量统计图?哪幅是衬衣销售量统计图?2.简单描述一下下半年两种服装销售量的变化情况,你认为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销售经理,你在进货方面会有哪些考虑?如果你是消费者,又有什么打算?如此,通过结合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使学生初步形成了数学意识,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三、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深化理解认识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契机,以教学的具体内容为依据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亲身参与,以此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待学生简要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让学生4人为一组,利用12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其中2人拼摆,1人读数据,1人填实验报告单(长、宽、高、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报告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看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通过交流讨论和我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接下来,我让学生运用相同的方法来自主推导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此一来,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就必须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和寻求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以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學,从而实现数学高效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徐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甘肃教育,2017(20):103.
[2]郭兆梅.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