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问答”试题(初中组)分析(上)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z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赛要求:十强选手按每5人一组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国学常识问答,每组率先答对3题的前4名选手晋级。
  评分标准:答对得1分,答错扣1分。每组率先答对3题的前4名选手晋级。
  1.成语“才高八斗”最早指的是谁?( )
  A.李白 B.曹植 C.陶渊明 D.纪晓岚
  答案:B
  解析: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用“才高八斗”来形容人文才高超。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故事的阅读、理解与积累,不仅要知道成语的基本含义,也要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和人物。
  2. 你要从一大堆古代服装中选一件汉服参加学校的古装秀,以下款式中不能选的是哪一款?( )
  A.褒衣宽袖 B.上衣下裳
  C.交领左衽 D.隐扣系带
  答案:C
  解析:
  A.“褒”即宽大的意思。
  B.今天“衣裳(shang)”二字合用,泛指所有衣服。古人则用“衣”专指上身的衣服,“裳”专指下身的衣服,类似今天的裙子。在这个意义上,“裳”一般读作cháng。
  C.衣服的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为右衽,反之称为左衽。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的周王室与诸侯国,我们恐怕就要被少数民族统治了。古人认为“右衽”是文明的象征,汉族传统服装在历代的变革中一直保持“交领右衽”的传统。
  D.传统汉族服装不用纽扣,而是用衣带系结衣服的各部分(即“隐扣”)。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主要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相关知识。服饰的变化往往与民族发展和社会变迁相结合。
  3. 被称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是下面哪一座园林?( )
  A.圆明园 B.颐和园
  C.承德避暑山庄 D.拙政园
  答案:B
  解析:
  A.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整体建筑体现了高超的营造技艺,有着丰富的文化收藏,被称为“万园之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
  B.颐和园与圆明园毗邻,它以昆明湖、万寿山为主题景观,汲取了江南园林的设计方法,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被称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C.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又称“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D.拙政园位于江苏苏州,明正德年间由私人兴建,是江南古典园林营建的典范。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著名园林及其特点的掌握。中国特色的园林文化和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都有着密切联系,南北方的园林、私人与皇家园林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4.请说出下面这句诗的上句。
  ,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案:乱花渐欲迷人眼
  解析:
  本句出自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全诗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诗文的记诵能力,此处是唐诗中的名句,《钱塘湖春行》也是要求全诗背诵的篇目。
  5. 你和同学们一起排练京剧《霸王别姬》,想扮演正旦,你应当选剧中的哪个角色?( )
  A.项羽 B.虞姬 C. 韩信 D. 樊哙
  答案:B
  解析:
  A.项羽是男性角色,性格粗犷豪放,京剧中由净角(花脸)扮演。
  B.虞姬是项羽的侍妾,是青年女性,性格温柔娴静。正旦也称“青衣”,扮演的一般是端莊、严肃、正派的中青年女性,大多数是贤妻良母、贞节烈女一类的人物。
  C.韩信是男性角色,是西汉初年的深通谋略、骁勇善战的大将,京剧中由武生扮演。
  D.樊哙是男性角色,是刘邦帐下的一员猛将,力大无比,京剧中由净角扮演。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课外读物中出现的《霸王别姬》故事和人物的了解,二是对京剧中不同行当之间差异的理解。
  6.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都有自己的绰号,如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拼命三郎石秀,其中军师吴用的绰号为( )
  A.及时雨 B.智多星
  C.豹子头 D.神行太保
  答案:B
  解析:
  A.及时雨宋江
  B.智多星吴用
  C.豹子头林冲
  D.神行太保戴宗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外名著的阅读和积累。不同的名著有不同的特点,《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绰号既符合人物性格,同时记诵起来又具有趣味性。
  7.下图中展现的运动叫做什么?
  答案:蹴鞠。
  解析:蹴鞠是我国民间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汉代曾作为军队训练的一个项目,宋代盛行于民间。该图表现的是宋代蹴鞠的场景。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体育文化的了解,通过读图,识别蹴鞠项目和参与者的服饰、动作等特点,从而锁定答案,进行回答。
  8. 下面的哪首曲子表达的是思乡的情感?( )
  A.高山流水 B.广陵散
  C.梅花三弄 D. 胡笳十八拍
  答案:D   解析:
  A.“高山流水”的典故出于《列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能理解曲中的含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B.《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傀曲》,说的是聂政刺杀韩傀的故事,表达的是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传说魏晉琴家嵇康善弹此曲。
  C.《梅花三弄》为东晋桓伊所作的笛曲,后改编为琴曲,描写梅花凌寒盛放的情景,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D.《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汉末动乱,蔡文姬被掳至匈奴,嫁匈奴左贤王,育有儿女。曹操平定北方后,用重金将她赎回。传说此曲是蔡文姬返回中原途中所作,反映了她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音乐的了解与鉴赏能力。音乐往往寄情抒怀而作,需要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和相关典故,这样才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曲目。
  9. 根据以下线索说出诗题。
  ①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没有离愁别绪的别具一格的送别诗。
  ②前两句表达了糟糕的容易引起伤感的天气情况。
  ③最后两句豪迈向上,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
  ④其作者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答案:高适《别董大》
  解析:
  ①“七言绝句”限定了诗歌体裁,“没有离愁别绪”说明本诗作为一首送别诗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
  ②前两句写天气。原句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③后两句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原句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④限定作品时代为唐代。我们熟悉的盛唐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本诗作者是高适。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古代诗歌的记诵和理解能力。这道题将诗歌的解读作为题干,要求学生写出对应诗歌,既考察学生的诗歌背诵量,也要求学生对诗歌整体和不同的诗句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10.商朝时期,人们在甲骨上刻上文字,最重要的目的是( )。
  A.占卜 B.记录 C.做标记 D.教学
  答案:A
  解析:
  商周时期,王室贵族在重大国家事务(如农事、祭祀、军事等)之前往往要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即我们今天看到的甲骨文,也称甲骨卜辞。
  考点: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主要出现在殷商时期,这道题目考查的是甲骨文在当时的用途。
  11. 《诗经》中的《小雅·鹿鸣》描写了什么场合?( )
  A.婚礼 B.祭祀 C.成人礼 D.宴会
  答案:D
  解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饮诗,描写的是周王宴会群臣的场面,表现了宾主之间琴瑟歌咏、融洽欢愉的情景。
  考点: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课外诗文的阅读与理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不同部分在诗歌内容、特色、用途上也各有不同,本题考查的就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要求学生不仅有所阅读,还能对其适用场合有所了解。
  12. “名落孙山”了。这里的“孙山”指的是?( )
  A.中榜人的名字 B.落榜人的名字
  C.主考官的名字 D.一座山的名字
  答案:A
  解析:
  传说宋代的孙山和同乡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孙山考了最后一名,同乡的儿子落榜。回去后同乡向他打听考试的情况,孙山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来就用“名落孙山”指考试落榜。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常用成语产生背景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名落孙山”一词会经常用到,在了解其整体含义是“未中榜”的同时,也要知道孙山是中榜者的最后一名。
  13.请说出演奏这首乐曲的乐器的名称。
  答案:古筝
  解析:
  考场播放曲目为《春江花月夜》,是著名古筝曲。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著名乐曲的演奏乐器,从乐器的音色和这首曲子本身是一首古筝曲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知道其演奏乐器是古筝。
  14. 请根据描述,说出一个成语:“买下木匣,却把里面的珍珠退还。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答案:买椟还珠
  解析: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郑国卖珠宝,用华美的盒子装着珍珠。有个郑国人买下了盒子,却把里面的珍珠还了回去。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题干描述了成语“买椟还珠”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要求学生答出准确的成语。
  15. 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
  A.《论语》——儒家
  B.《道德经》——道家
  C.《墨子》——墨家
  D.《荀子》——法家
  答案:D
  解析:
  A.《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经典。
  B.《道德经》即《老子》,是老子所作,是道家经典。
  C.《墨子》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录的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集中反映了墨家的思想。
  D.《荀子》主要反映荀子的思想。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考点: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也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在“百家争鸣”时期涌现出很多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本题主要考查儒道墨法四家的代表著作。   16. 你不可能在《战国策》中读到下面哪个成语故事?( )
  A.南辕北辙 B.狐假虎威
  C.狡兔三窟 D.邯郸学步
  答案:D
  解析:
  A.“南辕北辙”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比喻目的与途径相反。
  B.“狐假虎威”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一》,比喻假借别人的威势。
  C.“狡兔三窟”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比喻行踪不定,有许多藏身之处。
  D.“邯郸学步”的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比喻一味模仿别人,反而把自己的本事也丢了。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和成语故事的阅读与了解。《战国策》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很多典故、成语都源自其中,这道题目考查的即是学生对这本著作的了解,也是对这些成语来源的了解。
  17. 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剧种是( )。
  A.黄梅戏 B.昆曲 C.京剧 D.越剧
  答案:B
  解析:
  A.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约在清代中后期到民国初年形成。
  B.昆曲发源于浙江昆山,形成于元末明初,经明代魏良辅、梁辰鱼等音乐家、剧作家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了成熟的音乐和表演体系,影响遍及全国,各地方戏曲多受其影响,因而被称为“百戏之祖”。
  C.京剧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北京,吸收了昆曲、汉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特点,形成了博采众长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国粹”。
  D.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形成于二十世纪初期,表演上吸收了京剧、昆曲、绍剧等剧种的长处,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演员多为女性。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戏曲知识。选项中所列的剧种都是我国主要的传统戏剧种类,要求学生对这些剧种有基本的认识,并对其地位和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
  18. 我国古代有一种名为“牵钩”的活动,它相当于今天的哪项体育运动?( )
  A.拔河 B.射击 C.击剑 D.跑步
  答案:A
  解析:
  牵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一种军事训练科目,后来发展到民间,逐渐演变为一种健身娱乐活动,唐、宋时期都有关于牵钩活动的记载。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学生需要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一些活动的适用场合发生变化,原为军事训练项目的牵钩进入民间后成为一种娱乐活动,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19. “咏絮之才”形容女子有才华,这一典故来自哪一位才女?( )
  A.李清照 B.卓文君
  C.蔡文姬 D.谢道韫
  答案:D
  解析:
  A.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等。
  B.卓文君是西汉人,司马相如夫人,精通音律,有才名,作有《白头吟》等。
  C.蔡文姬是汉末三国时期人,精通音律,很有才华,著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
  D.谢道韫是东晋人。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安召集家中晚辈谈论诗文,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有人答“空中撒盐差可拟”,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后来就用“咏絮之才”来形容女子有才华。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文学常识。选项中所列的四位女性都是古代著名才女,也都有文学作品流传于后世,但满足题干中“咏絮之才”典故的只有谢道韫。
  20. 元代的“大都”指的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
  A.西安 B.开封 C.北京 D.咸阳
  答案:C
  解析:
  A.西安位于陜西省,曾是西周、西汉、唐等多个封建王朝的都城,古称长安。
  B.开封位于河南省,曾是北宋都城,当时称为汴梁。
  C.元代定都大都,即今北京。现存有元大都城墙遗址。
  D.咸阳位于陕西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基本知识。四个选项都是历史文化名城,都曾是古代都城,在不同朝代承担着重要的政治文化作用。
其他文献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有一篇作文训练—学习抒情。我给学生布置的是《乡情》。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只是粗略地给学生讲一讲什么是抒情、抒情的方式、间接抒情的种类和方法。但是,学生的作文不尽如人意,除了审题有误,就是不能打动人,即不会抒情。  教师不单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
作文教学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但是根据本人调查,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不能体现高效课堂的时代特点,不能把课堂的主角——学生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特别是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上表现尤为突出。  这项工作令语文教师头痛。他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却收效不大。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因为真正的批改“主角”——学生,一直被动地呆坐在“冷板凳”上充当“听众”,所以他们对老师
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当前很多语文教师的困惑。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下面我就以《水调歌头》为例,对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  1. 自读解决字词,听读感受意境,默读概括内容,朗读体会意境,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2. 让学生根据小序的内容猜想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
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探究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明确提出了18个任务群,这些任务群正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而设计的。这无疑更加明确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也必将使高中语文教学更有成效。  在这18个学习任务群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我想这是语文教学最简单、最基础的拓展方向,因为受篇幅所限,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短
语文课程改革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淡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积极取向和激励作用。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与评价也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考试在促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中的作用。  一、改革语文考试命题理念  1.加强各类整合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的命题整合可以分为听、说、读、写技能的整合以及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加强语文考试命题的整合
作文评改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分为教师为主体的评改方式和学生为主体的评改方式。教师为主体的评改方式主要指教师的全批全改、面批面改。学生为主体的评改方式主要指学生自批自改、学生之间互批互改。  新课程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作文是学生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只有学生自己才最清楚他作文的初衷和要表达的重点。从这一点来看,最有修改权还是学生本人。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改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评改方式。  自我
[摘 要:由于以前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比较单一,气氛比较枯燥无味,因此,如果一直按照以前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下去,那么,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效率越来越低下的,不但老师会觉得讲课讲得很累,同时,也会让学生们听起课感觉到很累。长期以来,整个小学的语文课堂效率的成效只会越来越低下的。那么,为了可以把这种现状进行转变过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采取相关的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教学变革是技术与社会双重演变的结果,也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动回应,而要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就不能忽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作为小学阶段课程教学中的基础性科目,语文学科无疑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而阅读教学又向来占据语文学科教学的半壁江山。因此,在本文中,我将根据教学实际来分析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谈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其呈现的课堂效果显著。本文主要从任务型教学法介绍;甘姝姝,段玲璃所著的《商务英语口语》教材介绍;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其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反思与不足;最后做总结。旨在探究如何运用任務型教学法更好促进商务英语口语教学。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任务设计]  一、 任务型教学法介绍  任务型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式  1.诗中有“德”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道德行为的诗篇,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悯农》。所以,教师要想在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渗透德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品德,就要抓住教材中的古诗词素材,在传授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同时,适当添加一些生活情感,使古诗词中的德育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来。  例如,教师在《悯农》一类的古诗教学中,首先可以投入一些生活情感,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