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主观事实的认定方法初探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刑法及刑事诉讼领域,我国司法实践面临的较大问题,是对故意与过失的判断。一方面,因为像非法占有目的和故意等犯罪主观心理态度的证明本来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是人类认识局限性的结果,当然也有证明责任、证明程度及证明方法等制约;另一方面,我国刑法主观主义的法律文化根源——“重视人心的儒家化法律传统、重教化轻报应德主刑辅的法理念、重视国家轻视个人的义务本位的法权观”——深刻影响亦不容忽视,“一种具有深厚社会文化基础的观念一旦形成,必将极大作用于历史,即便在最初的条件已经消失,相应的制度已经改变的情况下,它也可能长久的存留下去,于无形之中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据此,本文关于刑事主观事实认定方法的探析,将循着对春秋决狱之原心定罪及其方法的思辨展开。
  【关键词】刑事主观事实;原心定罪;法理辨析
  一、原心定罪及其方法
  原心定罪是春秋决狱的根本原则,也称“论心定罪”、“原情定罪”,指定罪量刑时注重考虑“行为时之原心”即犯罪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和内心善恶,从而决定是否构成犯罪及量刑轻重。从方法论的角度,董仲舒之所谓“本其事而原其志”,即关于断罪,要以犯罪事实为基础,兼顾犯罪者的犯罪动机和犯罪时的心理状态。而“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是指一旦犯罪者的主观为“恶”,有犯罪的动机,即使犯罪未遂,也要加以惩罚,并且共同犯罪中的组织领导者即“首恶”分子,更应该加重惩罚。
  二、法理辨析
  关于原心定罪,有“动机论”和“非动机论”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辩。
  “动机论”认为,原心定罪只根据人的主观动机来判断是否有罪,其所谓“本其事而原其志”,实际上是论心定罪。此举极易造成随意定罪,司法废弛的后果。如: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论曰:臣愚以为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董仲舒举“许止进药”的例子是因为他认为审判应该“论心”,许止无弑父之心,故不应以弑父论刑,但许止进药前未给父亲试药,是为“不孝”,故而许止只是一个“名为弑父而实免罪者”;同理,甲为救父而误伤父,亦无伤父之“原心”,故“不当坐”。董仲舒运用的正是以行为人的犯罪动机、心理的善恶定罪量刑,全然否定客观归罪的主张,一味夸大行为人的动机在断罪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走向“论心定罪”的极端。
  “非动机论”则认为,“本其志”是以事实为基础,在断狱时考虑行为人的行为动机和内心善恶,并在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兼顾行为人的真实动机。后来儒生们片面夸大主观动机的作用,从客观归罪直接转为主观归罪,并非原心定罪的本意,不能因此否定原心定罪的初衷。董仲舒关于“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的论述,是从“事”的基础上考究行为人的“志”,且“志”之善恶对定罪量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原心定罪是在重点考察行为人主观动机的同时,以事实为依据,分别以首犯、从犯以及既遂、未遂给予相应的处罚,原心定罪的实质并非“动机论”。
  比较而言,“非动机论”更契合春秋决狱之“原心定罪”的本旨,其注意到原心定罪对相关涉案客观事实的考量。首先,以妇女改嫁案为例:
  “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董仲舒)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
  按当时律法,该妇女当判“弃市”,但因其:
  一、按照《春秋》之义,夫死无男,有改嫁的道理;二、案中妇女无专制擅恣之行,系由其母做主改嫁,听从为顺;三、妇女为尊长所嫁,自己无淫乱之心,不属于私为人妻的范围,若根据原心定罪该女“不当坐”。可见,原心定罪的方法并非只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动机,而是同时把握了主客观条件的一致性,从“事”(客观事实)出发,综合“志”(行为人的动机和目的)来定罪量刑,决狱过程基本呈现出“三段论”模式,即客观事实、主观方面、主观对定罪的影响。
  其次,运用原心定罪原则判断“志”之善恶的标准——“微言大义”,也是有其客观性的。据以判断行为人主观动机的标准,必须来自于儒家经典,同时不能超过“礼”即“三纲五常”的范围。司法审判人员断案时并不能随意的使用这一原则,无肆意臆断之权利。
  当然,原心定罪因其落脚点在“志”而非“事”,所谓“志邪者,不待成”“本直者其论轻”,其强调的内心动机比行为效果更重要,其亦因此被认为不是“客观主义”,其更强调行为人的主观善恶,体现“大德小刑”的德刑关系理论,德为刑先,是为实现儒家思想主导法律领域而创设。
  三、对司法实践的启示
  人的内心一直是法律所青睐的对象,关注内心,关注道德,从“及其遥远的过去,经过断裂的历史表象之后,悄悄延续至今”原心定罪因其对人心的关注,体现了司法对人性的关怀,其值得借鉴和发扬。
  首先,原心定罪让我们认识到,认定主观方面成为刑事诉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对于犯罪构成要件还存在争议,但我国刑法学界通常会同意犯罪构成包括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而在制定法上,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法中,也都承认主观方面为构成犯罪的要件。
  其次,原心论罪启示我们,认定犯罪要判断主观方面。情理是法的生命,法合乎情理则兴,悖于情理则亡。原心定罪原则所因为“只有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法律,才能获得本质上的合理性,才有可能使公众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在不破坏法律权威性的前提下,有必要通过立法和司法制度的改进,使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更为合乎情理,更关注人性。
  参考文献:
  [1]崔灿.论汉代的<春秋决狱>[J].法制与社会,2009.22.
  [2][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4.
其他文献
【摘要】侗族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习惯法就是其中之一。婚姻习惯法规范又以其细致的内容别具特色。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现在一些侗族村寨仍然较好的保留了婚姻习惯法规范。通过对黎从榕地区三个行政村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对侗族婚姻习惯法的当代变迁和变迁的原因进行研究,提高我们对侗族婚姻习惯法资源的重视,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侗族;
期刊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举世瞩目。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任务达到高峰。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占国土总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目前,关于榆林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的法制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许多人缺乏对退耕还林还草的正确认知,特别是没有意识到榆林退
期刊
【摘要】风险社会背景下,知识产权犯愈演愈烈,中国应当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刑法价值取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商业秘密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方面之一,我国对于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还有不足之处,在刑罚轻缓化的背景下,我国刑法需要的调整、完善现有犯罪构成要件,提高我国商业秘密的保护水准。  【关键词】知识产权犯罪;商业秘密保护;完善构成要件  一、我国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现状  (一)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知识产权犯罪
期刊
【摘要】审级制度是司法诉讼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司法正当性的实现程度。理性审视两审终审制度与死刑复核程序的运行现状后不难发现,其已与现代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相悖离。死刑案件的第三审程序以其特有的程序功能维护司法正当性与权威性,名副其实地成为死刑案件的终极救济程序。  【关键词】死刑案件;审级制度;三审终审  一、死刑案件审级制度概述  作为一国司法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级制度“是
期刊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发展教育并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针对近年来存在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不公问题日益突出现象,笔者在对教育公平进行法理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不公的表现和原因,认为法治是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并试图从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司法等方面对高等教育公平进行规制和保障。  【关键词】受教育权;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法治保障各省市、自治区(
期刊
【摘要】捕后轻缓刑判决率是审查逮捕案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捕后判轻刑一方面说明批捕案件质量有缺陷,另一方面也说明轻缓刑事政策落实不到位,侦查监督工作的质量有待提高。笔者以某基层院2013年捕后已判决的案件为例,对捕后轻缓刑判决案件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应对思考,以期对今后审查逮捕工作有所裨益,更好地发挥审查逮捕在打击刑事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后轻缓刑判决;特点;原因;对策  一、捕后轻缓刑判决
期刊
【摘要】侦查是刑事诉讼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程序。它不仅是开启其他刑事诉讼程序的钥匙,其程序的正当性还对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价值。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和民众法治建设的加强,侦查公开成为学者和民众普遍认同的一项制度。从侦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侦查公开的必要性。  【关键词】侦查制度;侦查公开;必要性  侦查制度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对后面的起诉、审判等程序有着重
期刊
【摘要】人,是刑法研究的起点、根本、和目的。人性、人道、人权作为人之为人的展现,共同构筑了良善刑法的应有之义。趋利避害的人之本性奠定刑法的根基,仁至义尽的人道主义扼守刑法的命脉,通情达理的人权保障彰显刑法的追求。在探究人性、人道、人权内涵释义的同时,反思我国现行刑法的缺陷与弥失,认识到只有全面蕴含人性、人道、人权才能演绎出一部良善刑法。  【关键词】人性;人道;人权  法,乃去除邪恶,平之如水之义
期刊
【摘要】本文以实践手段纾解再审程序与民事诉讼制度之冲突,必先祛除再审程序中当事人申请再审条款之冗余与逻辑混乱,调适再审程序功能扩张引起的民事诉讼基本功能与民事再审程序纠偏补缺功能之间冲突。  【关键词】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申请再审由  为解决我国民事诉讼中长期存在的“告状难”、“申诉难”、“执行难”、“结案难”以及缠讼与信访不息等问题,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作了修改
期刊
【摘要】专利实施许可风险是指在专利实施许可的过程中发生的可能与合同有所出入,造成竞争优势丧失使权利人利益受损的状况。而一般专利权制度基本围绕专利权人利益建立,被许可人利益通常不被深入考虑,当许可人或被许可人面临破产境况时专利实施许可风险会有怎样的情形也往往被忽略。因而破产程序缺乏相应规定从而导致企业破产时,被许可人面临极大风险。  【关键词】专利实施许可;被许可人风险;破产程序缺失;选择权;转让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