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

来源 :中国当代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a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美的。它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又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它就像长江黄河,奔腾不息;又像涓涓细流,潺潺流淌。它饱含知识,又富有理性和思想。学习语文,应是一种享受。
  1 享受师生的平等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唤醒。教师必须真正的关注学生,唤起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学生的学习激情被激发,才能真正地与教师与文本进行心的交流、情感的对话。在语文学习的领域,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阅读是一种对话,它既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又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师生的平等。因为同是学习者,学生就会对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由此衍生出心理的“向师性”。这种新型的“同学型”师生关系,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情感的享受。
  2 享受情感的流淌
  走进语文,我们就走进了一个最真实的情感世界。学习语文,就是在进行情感教育。语言使我们有笑有泪,有爱有恨。《桂林山水》、《林海》把我们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囚歌》、《我的自白书》让我们感受到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荔枝》、《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那悲壮的情景震撼着我们的心弦……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学习语文的过程,充满了情感的流动。
  2.1 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学生只有对文本理解了,才能体会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而对于一些含义较深的文章,单靠学生自己领悟是悟不出来的,还得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分析。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对于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所包含的爱学生一时很难理解。我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弄清母亲的评价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个评价当时对“我”产生了什么作用;父亲的评价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我”的反应怎样。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想想家长对自己的鼓励和批评,在自己身上各起了怎样的作用。通过理解,学生体会到母亲的鼓励是慈祥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严厉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出自父母对子女的爱。
  2.2 朗读感悟,内化情感。
  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是一次情感的体验。当文字由眼进入心,经过心的润饰,变为语言从口中飘出时,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到语言的变化了。它是美妙的,它是灵动的,它足以使人为之陶醉,为之心动。
  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等。教师的范读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因此每一篇课文我都会动情的读给学生听。学生的读不能停留于简单的机械朗读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次朗读训练。如教学《东方之珠》(苏教版第五册)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字词,我出示了一组描写沙滩的词语:迷人的沙滩金色的沙滩浪平沙细阳光和煦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那迷人的沙滩景色,这样学生在学习字词的同时,对沙滩的描写有了初步的认识。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读,了解课文主要写了香港的哪几个地方。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象,投入的读,读给同桌听,读出你的喜欢之情。最后我播放了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及香港夜景的几段录像,请同学为录像配音。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喜欢,训练得也到位,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3 交流运用,释放情感。
  冬的沉寂,只是为了孕育那春的到来。情感的积淀,也只是为了有朝一日的“厚积薄发”。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找到一个情感的宣泄点,或说或写,交流运用,享受释放情感的快乐。如学习《麻雀》一课,学生纷纷被老麻雀那种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我马上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这只老麻雀就站在你眼前,你会对它说什么呢?”学生的情感犹如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老麻雀,你真勇敢!我敬佩你!”“老麻雀,你真伟大!”“老麻雀,尽管你长得那么小,但你的爱是那么伟大!”“老麻雀,看见你,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妈妈。”……这样的训练,就不仅仅是口语训练了。又如学习了《凡卡》一课,学生们深深地为凡卡的悲惨命运而不平,这时候他们的同情、他们的愤慨急于发泄出来,我就设计了“假如凡卡来到我们中间”这一小练笔,使他们的种种情感得以诉诸笔端。
  3 享受思维的碰撞
  语言,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石,它使思维成为可能。它可以使最活跃的思想和灵感固化为文字,也可以使文明的化石激发出活力。
  3.1 给学生争辩的空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应特别注重学生独创性的理解。“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争辩才会有思维,有思维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我们应给学生创造争辩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少年闰土》一课中,“我”和闰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文中的“我”是一位少爷,而闰土是一个农家孩子,两人的经历、生活环境也不同。于是我设置了“当农家孩子好,还是当少爷好?”这样一个辩题。一方说:“当少爷好,吃好的穿好的。”另一方马上反驳:“吃好穿好有什么用?一天到晚呆在家里,没有自由。还是当农家孩子好。”马上有同学不认同:“当闰土有什么好?像个野孩子,没知识。”“谁说闰土没知识?在大自然中他学到了许许多多那些少爷不知道的知识,这也是学习!”“农家孩子多自由啊!他们见多识广,眼界开阔,不像那些少爷,只知道死读书,没出息!”“读书不好吗?鲁迅不就是因为读的书多,所以后来才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吗?”……课堂上,两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辩论至此,可以说,我们已不再关心谁赢谁输了,关键的是我们的学生在辩论中思维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激活。
  3.2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现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教学中,于是有人断言:教育将进入电脑时代,教科书将被多媒体替代。但我们说,这是不可能的。语言文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无论多精美的画面都无法描绘。学习《月光曲》中“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一段是皮鞋匠由贝多芬弹奏的音乐产生的联想。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等我读好了,教师里还是寂静一片,学生们还是闭着眼睛,一副陶醉的样子。我想,如果我播放月光下的大海这一画面,一定不会收到这样的效果,因为学生感受到的是统一的画面,而根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每个人的情感体验各不相同,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定比任何画面更美。这时的学生才真正放飞了情感、放飞了心灵,思维得到了发展。
  3.3 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我班的一位学生曾写了一篇《吃鱼子》的日记,他这样写:“今天,妈妈煮了条鱼。我吃了一大块鱼子。妈妈说,每一粒鱼子就是一条小鱼。哇!那我的肚子不就成了一个小池塘?”一个三年级的孩子,那幼稚单纯的想法怎能不说是一种创造呢?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只要给他们肥沃的土壤,他们就会结出丰硕的成果。《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根据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编的一个故事,学了课文,我让学生也尝试改编古诗,于是《枫桥夜泊》、《山行》等都成了一个个生动而富有诗意的故事。
  表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儿童再创造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我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和插图,展开想象,编排一个《汪伦送别李白》的情景剧。学生在理解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基础上,编写了台词,并加入动作、神情,把送别的场面表演得入情入境入理。在表演中,学生的人格也得到了升华,美好的憧憬和创造的火花不时闪现。
  让学习语文成为一种享受吧!享受平等、享受情感、享受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挖掘学生的语文潜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呢?合作探究性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形式。传统的历史课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主要的形式,以背记为考核实质,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讲的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实施新课程理念就势在必行。本人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尝试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教师要更新观念、放手让学生合作
期刊
【摘要】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结合本地区的教学实际对如何开发和综合利用课程资源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化学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社会化学课程资源; 化学实验课程资源; 网络化学课程资源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并采用合适的方法,渗透美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育; 渗透;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实
期刊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有这样的表述:"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目标,强调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进行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传统的识字教学常常采取读一读,写一
期刊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一是由于语言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二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丰富的想像力,只要引导得法,就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也就是
期刊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以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
期刊
化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如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能力,是摆在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探讨解决的问题。  1 激发学生发问的精神  提出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因为只有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教师的关注,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笔者在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尝试性对学生进行了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旨在交流。  1 情感是产生创新的基础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观察分析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发现,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
期刊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揽胜。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乐中施教,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就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 ,乐于学习,主动求知,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笔者
期刊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在深入钻研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材,使之成为学生习的素材,建构生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下面笔者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的想法。  1 从教材结构入手,领会编者意图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主动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