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这种读应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老师灌输的,那种浅尝辄止的“挖井式”阅读模式必须改革。
  以下我以自己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片段为例,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片断1: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节课《列夫托尔斯泰》(齐读课题),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大作家,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列夫托尔斯泰长得什么样?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想知道列夫托尔斯泰是怎样成长为一个大作家的?
  生:我想知道列夫托尔斯泰究竟写过哪些作品?
  师:大家真不错,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不过,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想不想自己去寻找?
  生:(很激动)想!
  师: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并且看看在书中你们还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好吗?(生自由读,师巡视)。
  片断2:
  师:同学们借助于相关的材料内容,把课文精读了一遍,相信此时此刻,你们肯定又有了自己惊喜的发现。现在请大家准备一下,你们喜欢哪一段?哪一句话最让人感动或印象深刻?过一会儿让我们各抒己见,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生很积极,很投入:时而勾勾划划;时而双眉紧皱,独立思索;时而合作交流,相互纠正)
  师:看大家的表现,应该悟得非常好,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收获,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喜欢1、2段,借列夫托尔斯泰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让我们知道他的外貌的与众不同。
  生:我觉得他说得很好,不过,这两段过多得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更可引发人的联想,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师:评得不错,不仅从内容上理解,还从修辞上评析,很好,大家能否从整体上作以评价呢?
  生:……
  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耳传”只是使学生懂,只是把知识或结论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而已,“自得”却包含着阅读能力的训练,也非常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整体把握。如果老师占用大量的时间,领着学生这里看看,那里读读,不仅让学生陷入无谓的浅层次的分析,而且会冲断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的时间,挖不到深层次的知识能力了。对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读书有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去读。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读课题,并思考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能提出一两个问题,老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课文,大部分问题学生通过自读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学生自己读懂了,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使他们更认真,更主动的去读书。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至于读书方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读的指导也各有千秋——我主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篇文章至少要经过四读:
  (悟读)整体感知正文。正如在列夫托尔斯泰片断1中,让学生在陌生的状态下,集中精力读正文,像溪流渗透大地那样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发生阅读灵感,迸发阅读中忽现的思维火花。(全程读)全程精读教材,即包括提示-正文-助读资料这样一个大致合理的阅读流程。之所以如此,一是高屋建瓴,尽可能借助辅助资料,深入理解作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消化文章,读出作品的原汁原味;二是让学生对流程标准、编者意图有所把握,从训练体系的角度认识作品。(思考读)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表述,让读有所指向。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如此读法,既可让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养成读书品位,同时又能结合上下文和学生自己的生活见闻、经验、阅历、体验等走进作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揣摩、领悟。正如我在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片段2中,引导学生谈个人喜欢的段或句,在各抒己见中,让学生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鉴赏读)品味鉴赏作品的美。课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精品语言、特色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去鉴赏-包括对精美语言的鉴赏、行文结构的鉴赏、文体风格的鉴赏,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想像力和生命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三、保证读书时间,使学生能读书。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读后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应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的生活的源泉,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了空气不能生活。任何一个为人师者,都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形成自己的个性见解,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使其成为学习上的真正主人。
  
  刘焕香,教师,现居山东东营。
其他文献
少堂先生自称是我的学生,但其实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朋友。近几年来,他在我国中学语文界非常的活跃。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在网上,当然更多的还是在语文老师们的口碑中,他都是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对这个理论知识扎实且很有点儿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后辈朋友,我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今天读了他的新作《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感慨良多,忍不住要为少堂先生喝两句彩。  这位可爱的后辈曾经说:幽默是他的工作态度。我很欣赏
随着电视剧《刘老根》和《马大帅》等东北大剧在全国的热播,着实让不了解东北的中国老百姓,认识了红火火的东北、热辣辣的东北人,还听到了那样一口豪爽爽的“东北腔”,真是过瘾。那么,“东北腔”魅力何在?怎么东北小品亮相《春晚》十几年,依然火爆不减呢?的确值得细品。  被人称作“东北腔”或“东北味儿”的东北话究竟是什么“味儿”?说白了就是东北人(姑且不管褒贬)熟悉的地道的“大chá子味儿”。  查了几本汉语
我要用最快速度完成手中的画作  向右,是淡绿的草地  向左,是半只没画完的奶狗  她楚楚可怜  斜眼望我,她毛绒绒的样子  掐着时间的丰腰  我努力画出她小小的孤独  无助和悲伤  她伸出没画完的胖爪  一次又一次,将我按在画布上  白天闪过脑际:  两只白鹅伫立河边  松涛阵阵,红菊暖人  厚樸翻卷枯黄  双色大丽花待字闺中  松木栈道合影的诗人  最美的,永远是下一张  文成瀑布  它反复喧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所以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然而我又非常困惑:现在的中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是预设的活动,它是诱导者根据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法,让被诱导者循序渐进的完成指令,最终实现自己的期待。诱导式作文就是根据“诱导”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和开展作文教学,因此诱导式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诱导性。诱导式作文是在教师诱导下的作文,这种诱导是预设的,教师的预设包括如下内容:(1)明确诱导的目的即教学目标;(2)选择诱导的策略即教学策略和方法;(3)獲取先期经验。即写出下水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甸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单元导航]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本单元学习重点为鉴赏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注意戏曲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应把握曲词通俗、多用口语的特点,诗化语言中具有的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古代戏曲常常运用浪漫主义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浪漫主义手法以超现实的想象、夸张、奇异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借景抒情手法则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感情的
大多数孩子讨厌写作,分析一下原因,其中有这样的一个主要方面:无话可写。尤其是农村孩子生活圈子小,学校、家两点一线,活动范围狭窄;老师、同学和家长三点一面,交流对象少。生活单调枯燥,见识面窄,学生脑中无物,面对作文当然无话可说。  要想写好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
从应试的角度,可以说高考作文有着“两位读者、两分钟”的特点。两位读者,就是每篇作文由两名互不知情的评卷员评改,即便是那些满分作文,在见诸报刊书籍之前,也只有两个读者;两分钟,是评卷员评一份卷的平均时间。  尽管有些媒体、有些人为此愤愤不平,似乎好不容易从全省各地选送来的评卷员、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都成了草菅人命的刽子手。如果我们理性地算一算时间,的确也只有这么多。问题是两分钟够不够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认为,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多读多写,而且要“有分析地多读,多写”。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密切关联,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做有价值的阅读与思考,课文成为摆设,以致学生产生学课文没什么用的错误认识。那么,如何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在日常阅读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关键就在于如何发挥读对写的指导作用了。  首先,教师应明确课内阅读教学的三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