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平台,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和永恒课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特点,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渗透,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突出单元导语的指导性,实施系统渗透
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特别注重整合,以单元为单位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密切联系,环环相扣。每单元的导语就如同这个单元的一根红线,将课文串联起来。而且单元导读内容概括,语句精炼,语言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读教学”为例。“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節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在教学这个单元课文之前,我和学生一起朗读这充满热情、充满美感的诗一般的语言,从学生的神情和语气中,能感受到他们心中涌起的热爱祖国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多学生说在脑海中浮现出了各族人民簇拥在一起的祥和美好的画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要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这样,单元德育渗透点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扎根在学生心中。
二、 突出课文背景的扩展性,实施关联渗透
语文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有体现爱国主义思想、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课文的写作背景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都有很大的影响。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应该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和心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作者崇高品质和美好情操的感染,从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搜集有关资料。学生了解到本课节选自随军战地记者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课文叙述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回忆了与朝鲜人民共同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课上,教师播放了相关视频资料,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了在车站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有了文字与视频资料的铺垫,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有了真切的体会,对于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会更加珍惜。
三、 突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实施精准渗透
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承载德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构建有效的引导机制,使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在讲课之前要对教材、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设计出一条主线。然后依情定教,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要善于用自己精巧的设计,巧妙的课堂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升华情感。
例如,《我不能忘记祖国》一文中,“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现在虽然贫穷落后,但不可能被历史淘汰”一句,是宋庆龄讲话内容的主旨所在。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掌握语言材料入手,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先播放录像,让学生了解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为什么变成贫穷落后的国家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理解中国不会被淘汰的原因。这样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 突出重点词句的针对性,实施重点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不仅内容丰富、有趣,而且兼顾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教师应从课文重点词句和语段中,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而落实德育渗透之“点”,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和内化。学生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的理解训练,才能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例如,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瞪、迸射、看、放射、坚毅、眺望”等字词的理解,设想人物内心活动来体会英雄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以及做好了“舍身”的思想准备和坚定不移的表现。通过对董存瑞神态、动作、语言等词句的挖掘,一个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董存瑞身上汲取力量内化为自己爱国主义的道德力量。
五、 突出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实施深层渗透
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又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习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扩大生活面。要经常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自然景物以及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进行观察。如:春天校园中新换绿装的柳树,夏日公园里碧波荡漾的湖水,秋天高原明净的天空,冬日银装素裹的小区;发生在学生间互帮互助的小事,抑或是产生摩擦后的争吵;上学路上的见闻,广播里、电视上看到的新闻,学校的升旗活动;小区里的居民自发地铲除小广告,种花护绿;道路改造后的畅通无阻,不断增加的绿化带、小花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知力,逐步形成了勤于观察的习惯,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与人间的真情;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关心他人、保护环境等优秀品质。
语文课本常常会设计一些小练笔。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后,学生学习运用文中的表达方法,把父母对自己的爱写得真实生动,更真切地体会到了父母之爱的神圣与伟大。遇到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等,建议学生把当时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写下来。从中感受与父母、学生、教师间的真情。结合身边的新闻、发生的大事,也可以写感悟,培养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
语文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德育资源丰富,育人空间广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学生实际和新时期德育特点,积极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建设北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 突出单元导语的指导性,实施系统渗透
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特别注重整合,以单元为单位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密切联系,环环相扣。每单元的导语就如同这个单元的一根红线,将课文串联起来。而且单元导读内容概括,语句精炼,语言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读教学”为例。“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節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在教学这个单元课文之前,我和学生一起朗读这充满热情、充满美感的诗一般的语言,从学生的神情和语气中,能感受到他们心中涌起的热爱祖国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多学生说在脑海中浮现出了各族人民簇拥在一起的祥和美好的画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要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这样,单元德育渗透点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扎根在学生心中。
二、 突出课文背景的扩展性,实施关联渗透
语文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有体现爱国主义思想、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课文的写作背景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都有很大的影响。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应该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和心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作者崇高品质和美好情操的感染,从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搜集有关资料。学生了解到本课节选自随军战地记者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课文叙述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回忆了与朝鲜人民共同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课上,教师播放了相关视频资料,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了在车站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有了文字与视频资料的铺垫,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有了真切的体会,对于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会更加珍惜。
三、 突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实施精准渗透
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承载德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构建有效的引导机制,使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在讲课之前要对教材、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设计出一条主线。然后依情定教,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要善于用自己精巧的设计,巧妙的课堂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升华情感。
例如,《我不能忘记祖国》一文中,“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现在虽然贫穷落后,但不可能被历史淘汰”一句,是宋庆龄讲话内容的主旨所在。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掌握语言材料入手,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先播放录像,让学生了解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为什么变成贫穷落后的国家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理解中国不会被淘汰的原因。这样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 突出重点词句的针对性,实施重点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不仅内容丰富、有趣,而且兼顾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深刻内涵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教师应从课文重点词句和语段中,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而落实德育渗透之“点”,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和内化。学生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的理解训练,才能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例如,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瞪、迸射、看、放射、坚毅、眺望”等字词的理解,设想人物内心活动来体会英雄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以及做好了“舍身”的思想准备和坚定不移的表现。通过对董存瑞神态、动作、语言等词句的挖掘,一个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董存瑞身上汲取力量内化为自己爱国主义的道德力量。
五、 突出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实施深层渗透
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又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习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扩大生活面。要经常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自然景物以及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进行观察。如:春天校园中新换绿装的柳树,夏日公园里碧波荡漾的湖水,秋天高原明净的天空,冬日银装素裹的小区;发生在学生间互帮互助的小事,抑或是产生摩擦后的争吵;上学路上的见闻,广播里、电视上看到的新闻,学校的升旗活动;小区里的居民自发地铲除小广告,种花护绿;道路改造后的畅通无阻,不断增加的绿化带、小花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知力,逐步形成了勤于观察的习惯,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与人间的真情;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关心他人、保护环境等优秀品质。
语文课本常常会设计一些小练笔。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后,学生学习运用文中的表达方法,把父母对自己的爱写得真实生动,更真切地体会到了父母之爱的神圣与伟大。遇到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等,建议学生把当时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写下来。从中感受与父母、学生、教师间的真情。结合身边的新闻、发生的大事,也可以写感悟,培养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
语文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德育资源丰富,育人空间广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学生实际和新时期德育特点,积极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建设北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