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这是教学中推崇的原则,也是教学中追求的境界。 “举三反一”跟“举一反三” 正好相反。教学要举三反一似乎违背了教学的原则。但基于小学习作的特点、目的、任务,笔者认为“举三反一”是必要的。
一、习作的目的决定了 “举三反一”
(1)习作的根本目的决定举三反一的必要性。习作就是学习书面表达。学生书面表达,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课改前叫“作文”,課改后称“习作”。从名称的变化看出习作课目标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对习作课本质的认识。百度“作文”有两个义项:撰写文章;学生写作练习。用“作文”来指称书面表达,使人对小学生作文到底要干什么产生疑惑。是教学生写文章呢?还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呢?新课标将以前的作文改称习作, “习”者小鸟学飞也, “习作”者,对于写作的学习也。强调的是对书面表达的练习。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的习作不是创作,是学习怎样作文。就像学习武功的人练习马步、梅花桩一样。学习书面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像小鸟需要学习在不同环境中飞行一样。因此,我们强调习作教学应该举三反一。这里的“三”指多角度练习。这里的“一”指掌握了某种表达的技能。
(2)传统经验启迪我们习作应该举三反一。谈到习作,我们得谈到八股。八股文,内容僵化腐朽,应该批判。但八股文的形式不见得就完全要不得。今天看来,文章还真脱不了八股的章法。我们今天要求学生习作的开篇点题就是传承于八股。文章的起承转合,也是源自于八股。我们要从中受到启迪,要从古人的八股文中吸收习作教学的经验。书面表达,学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的,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举个例子来说,文章可以用总分的结构来表达,总分结构的掌握,必须要经过反复的练习。“习作”教学,就有必要指导学生针对总分结构进行专门的练习,就像武术中的练“马步”,游泳中的练憋气。
(3)纠正习作教学的流弊要求举三反一。习作教学应该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有体现,教师在习作课上得有作为。但我们往往看到,习作课基本就是老师找几篇范文读一读,然后出示作文题目,提出作文要求,接下来就是学生写作文了。这样的习作教学,只有学生的作,缺乏教师的教。习作课旨在练习学生基本功的这个“功”没有得到练习,学生书面表达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了。
小学生在习作活动中应该练习什么基本功呢?笔者以为,重点练习两点,一是练习提取生活中的材料的技能。二是练习将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技能。练就了这两点技能,作文也就不成问题了。但要练成这些功夫,不是一天一日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不同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表现同一生活画面,也要求学生运用同一的写作手法表现不同的生活画面,在变式中反复练习。所以,习作教学应该举三反一。
二、练习用相同方式表达不同的内容需要举三反一
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习作单元,要求“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习作”题目是“( )即景”。学生的生活经验决定“即景”的内容是丰富的。很多孩子老家在乡村,有过乡村生活的体验;孩子们跟随父母生活在城市,也有城市的生活感受;同时还体验过运动会、跳蚤书市时热烈激动的场景……问题来了,该选什么场景来练习呢?选练了乡村的宁静场景,城市喧闹场景会表达吗?因为这些生活的场景毕竟是不同质的,一在静,一在动。场景性质不同决定了表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乡村宁静的场景,主要是静态描写,运用事物的数量、颜色、形状等来表现。喧闹忙碌的城市生活,得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去表达,比如颜色的变化,动作变化等。要把场景写好,这些基本的功夫都得掌握。这些描写的功夫都练好了,再遇到场景描写就游刃有余了。这个过程就是“举三反一”。
“( )即景”这次习作,笔者安排了三次指导。一次具体指导练习以静为主的场景描写方法,比如“乡村清晨即景”。一次是指导学生以“城市黄昏即景”练习动态描写技能。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练习激动的场景,比如校运会,跳蚤书市等,练习将场景描写与人物的心情结合起来的技能。有了这三方面的练习,场景的描写的技能才算基本掌握,场景描写的基本功夫才算练成。
三、练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内容也需要举三反一
我们以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来说明。本单元安排了四篇例文:《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示例的是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方法安排材料。《海上日出》示例的是写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情况下的特点。《七月的天山》练习的是抓住重点景物描写。从例文看出本次习作具有不同角度的练习点。笔者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也指导学生完成了三次习作,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练习学生的对同一景物的书面表达的基本功。我们所在的地区有一个出名的景点——羊台山,我们专门安排学生在不同天气情况观察羊台山,旨在让学生练习描写景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的表达方式。然后我们再指导学生练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羊台山。这个练习重点训练的是按一定顺序表达的技能。再然后,我们还安排学生练习抓重点景物来描写羊台山,旨在练习学生抓重点事物描写景物的技能。同一个羊台山,让学生进行三次习作练习,经过这样变式的训练,学生练就了景物描写的基本功,以后再要写景也就不成问题了。
总之,学生的每一次习作,我们都要找准一个训练点,下扎实的功夫,提供多样变式,一招一式地训练学生书面表达的基本技能。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上屋小学
一、习作的目的决定了 “举三反一”
(1)习作的根本目的决定举三反一的必要性。习作就是学习书面表达。学生书面表达,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课改前叫“作文”,課改后称“习作”。从名称的变化看出习作课目标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对习作课本质的认识。百度“作文”有两个义项:撰写文章;学生写作练习。用“作文”来指称书面表达,使人对小学生作文到底要干什么产生疑惑。是教学生写文章呢?还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呢?新课标将以前的作文改称习作, “习”者小鸟学飞也, “习作”者,对于写作的学习也。强调的是对书面表达的练习。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的习作不是创作,是学习怎样作文。就像学习武功的人练习马步、梅花桩一样。学习书面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像小鸟需要学习在不同环境中飞行一样。因此,我们强调习作教学应该举三反一。这里的“三”指多角度练习。这里的“一”指掌握了某种表达的技能。
(2)传统经验启迪我们习作应该举三反一。谈到习作,我们得谈到八股。八股文,内容僵化腐朽,应该批判。但八股文的形式不见得就完全要不得。今天看来,文章还真脱不了八股的章法。我们今天要求学生习作的开篇点题就是传承于八股。文章的起承转合,也是源自于八股。我们要从中受到启迪,要从古人的八股文中吸收习作教学的经验。书面表达,学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的,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举个例子来说,文章可以用总分的结构来表达,总分结构的掌握,必须要经过反复的练习。“习作”教学,就有必要指导学生针对总分结构进行专门的练习,就像武术中的练“马步”,游泳中的练憋气。
(3)纠正习作教学的流弊要求举三反一。习作教学应该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有体现,教师在习作课上得有作为。但我们往往看到,习作课基本就是老师找几篇范文读一读,然后出示作文题目,提出作文要求,接下来就是学生写作文了。这样的习作教学,只有学生的作,缺乏教师的教。习作课旨在练习学生基本功的这个“功”没有得到练习,学生书面表达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了。
小学生在习作活动中应该练习什么基本功呢?笔者以为,重点练习两点,一是练习提取生活中的材料的技能。二是练习将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技能。练就了这两点技能,作文也就不成问题了。但要练成这些功夫,不是一天一日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不同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表现同一生活画面,也要求学生运用同一的写作手法表现不同的生活画面,在变式中反复练习。所以,习作教学应该举三反一。
二、练习用相同方式表达不同的内容需要举三反一
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习作单元,要求“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习作”题目是“( )即景”。学生的生活经验决定“即景”的内容是丰富的。很多孩子老家在乡村,有过乡村生活的体验;孩子们跟随父母生活在城市,也有城市的生活感受;同时还体验过运动会、跳蚤书市时热烈激动的场景……问题来了,该选什么场景来练习呢?选练了乡村的宁静场景,城市喧闹场景会表达吗?因为这些生活的场景毕竟是不同质的,一在静,一在动。场景性质不同决定了表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乡村宁静的场景,主要是静态描写,运用事物的数量、颜色、形状等来表现。喧闹忙碌的城市生活,得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去表达,比如颜色的变化,动作变化等。要把场景写好,这些基本的功夫都得掌握。这些描写的功夫都练好了,再遇到场景描写就游刃有余了。这个过程就是“举三反一”。
“( )即景”这次习作,笔者安排了三次指导。一次具体指导练习以静为主的场景描写方法,比如“乡村清晨即景”。一次是指导学生以“城市黄昏即景”练习动态描写技能。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练习激动的场景,比如校运会,跳蚤书市等,练习将场景描写与人物的心情结合起来的技能。有了这三方面的练习,场景的描写的技能才算基本掌握,场景描写的基本功夫才算练成。
三、练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内容也需要举三反一
我们以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来说明。本单元安排了四篇例文:《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示例的是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方法安排材料。《海上日出》示例的是写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情况下的特点。《七月的天山》练习的是抓住重点景物描写。从例文看出本次习作具有不同角度的练习点。笔者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也指导学生完成了三次习作,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练习学生的对同一景物的书面表达的基本功。我们所在的地区有一个出名的景点——羊台山,我们专门安排学生在不同天气情况观察羊台山,旨在让学生练习描写景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的表达方式。然后我们再指导学生练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羊台山。这个练习重点训练的是按一定顺序表达的技能。再然后,我们还安排学生练习抓重点景物来描写羊台山,旨在练习学生抓重点事物描写景物的技能。同一个羊台山,让学生进行三次习作练习,经过这样变式的训练,学生练就了景物描写的基本功,以后再要写景也就不成问题了。
总之,学生的每一次习作,我们都要找准一个训练点,下扎实的功夫,提供多样变式,一招一式地训练学生书面表达的基本技能。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上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