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之辩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rikof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同学们,在理顺文言字句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答司马谏议书》。今天这堂课,我们有一个任务:请你替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一封回信,来反驳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观点。在写这封信之前,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内容。除去开头、结尾的客套寒暄,这封信最主要的内容在第二段。我们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在第二段中,王安石的哪句话摆出了自己将要反驳的观点?2.他是怎样反驳的?(生1诵读原文)
  师:谢谢,读得真好。下面请同学回答。
  生2:他要反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师:好的,他已经找到了这句话,并直接概括出了要点。還有吗?
  生2:“天下怨谤”。
  师:是的,而且从这几点的关系上来看,怨谤是——
  生2:前面四点导致的结果。
  师:答得很好。我们之前读过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信《与王介甫书》,这封来信有万余字,王安石在回信中把它概括成五个点并进行反驳。第一步就是从来信中找出反驳点。接下来他又是如何反驳的呢?
  生3:他说自己得到了皇上的许可,经大臣们商议后交给有关部门执行,是合法合理的,不是侵官;他说自己举先王之政,发扬好的,除去弊端,不能算生事;他说自己是给天下人理财,是整顿财务,没有抢他们的钱,不算征利;他说自己拒绝的是歪理邪说,抨击的是奸佞小人,不算拒谏。
  师:说得非常好,王安石对这四点进行了逐一反驳。我们看一下文章结构,王安石对这四个点的反驳,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的,你能看出来吗?
  生4:这是一场儒者之间的名实之辩。
  师:我们把原句齐读一下。
  生(齐):“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师:何谓“名实”?
  生5:就是名称和事实。
  师:在这里,“名”是什么?
  生5: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师:或者说,是司马光加给王安石的“罪名”。“实”是什么呢?
  生5:是他实际上做的事情。
  师:是的,所以从“名实”关系上来说,王安石要证明什么他就成功反驳了司马光?
  生5:证明自己“名”不符“实”。
  师:是的,他证明自己行事的合法性,搬出先王,批驳反对者,都是为了证明司马光说的罪名不合实际,那么指责自然就不成立了。换言之,他不认“罪”。但是对于第五点指责,“天下怨谤”,他有没有否认?
  生(众):他承认了。
  生6:但是他不认为“天下怨谤”是变法导致的,而是本来就有怨谤。他后面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次变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招致怨谤。
  师:好,越是这样,越要——
  生6:变法。
  师:是的,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指责,首先辩名实,进行反驳。对于怨谤这一点,他承认了有怨言,但不承认是变法导致的,深层原因是人们苟且,士大夫自私媚俗。我们看到,说人们苟且这句话,已经不是单纯为自己辩护,而是主动进攻了。反驳的力度又增强一层。反驳至此结束了吗?
  生7:他在最后引用了盘庚迁都的例子表明自己决不会因为这些怨谤而停止变法。然后他还对司马光的指责进行了反击,他说如果司马光指责他一事无成,他是认错的,但如果司马光让他守前所为,他是不可能领教的。
  师:我们再回到变法上,“你说我一事无成,所以我会——”。
  生7:继续变革。
  师:如果墨守成规,不变法,就是保守派,这其实是在——
  生7:指责司马光。
  师:你刚才有个词用得很好——“反击”。从一开始针对来信为自己辩护反驳,到最后指责司马光,先守后攻,反守为攻,反驳层层深入,力度不断增强。如果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他又该怎么回复王安石呢?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既然王安石从司马光的来信中找出五个点进行反驳,那么司马光是不是也要从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有哪些可反驳的点。(学生小组讨论)
  生8:“反驳的第一个点是‘不为侵官’,原来就有相关部门负责讨论法度、设置职能机构,现在你自己在朝堂上对此做出改变,就是剥夺了相关部门的职权,就是侵官;现在天下疾苦,变法并没有兴利除弊,还有奸佞小人在变法中搜刮百姓,弊处更大了;还有“为天下理财”,百姓本来就没什么钱,你现在这么做等于加重赋税,强制借贷,这就是侵犯百姓的利益;还有‘辟邪说,难壬人’,凡是反对变法的你都称之为壬人,天下那么多士大夫,难道每一个都是壬人吗?包括我司马光,我也反对变法了,我也是壬人吗?”
  师:你把王安石反驳的四个点又一一反驳回去了,还想好了反驳的理据。答得非常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9:其实我觉得第一句也有问题,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给自己的罪名是名不符实的,但是我认为这个罪名符不符实,不是王安石自己说了算,而是天下人说了算,要看他这个政策施行的效果如何,看百姓生活得好不好,才能判断政策好不好。
  师:好,补充了一个评判的标准:不是靠嘴说,而是要看现实结果。
  生10:我还要补充两个点。第一个是盘庚迁都。盘庚迁都虽然招致天下怨谤,但最终的结果是有利于民的,王安石实行新法已经有几年了,还没有看到明显的成效,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点上就可以质疑新法实施的合理性。还有最后一句,在《与王介甫书》中,司马光并没有指责王安石在位久却没做出什么成就来,当“一切不事事”,司马光只是劝他放弃新法,并不代表什么事都不做,也许可以找到更加有利于民的政策。我觉得这个地方也是有漏洞的。
  师:好,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么多点,限于课堂时间关系,每组只选其中一点,写成一百字左右的文言文,进行有力反驳。最后把大家所选的不同的点整合起来,拼成一封回信。我给大家举一个针对其中一点进行反驳的例子——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请一位同学诵读文章。(生11诵读)   师:这篇文章是王安石的经典驳论之作,篇幅非常短,但是驳斥得非常有力。我们还是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批驳了哪个观点?2.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3.文言句式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讨论)
  生12:我们特别关注到了“鸡鸣狗盗”这个词,在《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里,王安石认为孟尝君是一个鸡鸣狗盗之人,并不是所有人都称赞的战国君子。
  师:雞鸣狗盗之人,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13:孟尝君被秦国扣留,靠一个会扮作狗的门客和一个会学鸡叫的门客的帮助才逃出秦国。
  师:这个事情不是孟尝君自己做的,而是——
  生12:他招揽的人做的。
  师:而这些人就是世人所谓的——
  生12:士。
  师:孟尝君的身份就是这些人的——
  生12:首领。
  师:是的。我们看王安石在辩什么?
  生12:他应该是在说,孟尝君统帅的这些士,做事方法不光明正大,不像君子所为。
  师:君子、士应该怎么做呢?
  生12:南面而制秦。
  师:我们想一下这种思维方法,辩“士”做的事情和“士”的名称。
  生12:“名”不符“实”。
  师:王安石的思维在两篇文章中有一种共性,他在做“士”的名实之辩。他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生(众):孟尝君能得士。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他是怎样层层批驳的呢?
  生14:他首先摆出要批驳的观点,孟尝君能得士是不对的;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孟尝君得到的是鸡鸣狗盗之徒;然后他给出了一个假设,孟尝君如果得到士,就可以牵制秦国,而不是仅仅从秦国逃出来;最后强调孟尝君只是养了一群鸡鸣狗盗之徒,得不到士的原因就在此。
  师:非常好。而在文言句式上,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特点?
  生15:用了反问句,语气更强烈。
  生16:还用了一些文言虚词,来强化语气。
  师:我们已经分析了两篇文章,接下来,请大家参照这两篇文章,每个小组取《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点进行反驳,要求逻辑严密,借助文言句式加强反驳的力度。最后,我们把大家写的片段进行整合,拼成一封完整的《答王介甫书》。(学生小组讨论并完成写作)
  学生作品整合如下:
  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
  介甫与光,自幼受儒学之业,沐圣人之德。无不日夜以盼圣人之道得信于天下,尧舜之世再也。然介甫既宗先王之政,何为改先人之法度,修世所未有之新法乎?今新法尽夺商贾之利,百姓之利,而尽入国库。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纷纷扰扰,莫安所居,此为介甫之愿乎?不见其利,唯见其弊,介甫其不知乎?国者,民也,若民皆恂恂,纵使君之所为有利于国,然劳民之力,伤民之财,终于国何利?亦有违“膏泽斯民”之旨也!
  介甫以名实见教,然光以谓足下之蔽甚矣。文王所以为粪土,而恶来所以为金玉也,非纣憎圣而好恶也,心知惑蔽。蔽惑不能审,则微子十去,比干五剖,未足痛也。光窃以为阁下兼二蔽。一为他蔽。彼谄谀之人,纷纭附丽,无细简之才,微薄之能,如邓通之于孝文,偶以形佳骨娴,皮媚色称,以顺适之快幸于显贵。佞言如蜜,然非有益者也,圣人刍荛,孰能无过?
  光虽不才,亦愿介甫矻矻兀兀,为国谋利,光之所言,非一切不事事,胶柱鼓瑟,守前所为,抱愧于社稷。惟愿介甫革新法,恤万民,广开言路,听取善言,襄助于圣主,修福于宗庙。切勿改祖宗之大法,悖圣人之大道,陷生民于泞淖,取诟于后世也。君臣相合,垂拱而治,岂不益千秋之功业,顺无为之大道哉?
  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
  师:谢谢,下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走近作者,培育学生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了解《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熟悉作者的传奇人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精神。学生在阅读《昆虫记》前,需要了解作者法布尔三个方面的情况。1.法布尔的成长经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被世人称为“昆虫诗人”。法布尔观察昆虫、研究昆虫经历了几个十分重要的时期。2.法布尔痴迷昆虫的传奇故事。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是一个奇迹,而法布尔专为昆虫写下
期刊
一、国际课程母语教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概况与项目化学习  1.国际课程母语教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概况  在目前国内的国际课程体系中,对母语教学有明确规定与要求的是IB国际文凭课程体系。而其他的课程体系,如剑桥A-Level国际课程体系、中加国际课程体系、中美课程体系等,要么没有母语课程的教学,要么汉语只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但根据各地方教育部门对中学教育的要求,即便是国际课程,关于母语及其相关学科
期刊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两卷四十七章,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小说主要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这本书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推荐阅读书目。笔者指导学生快读原著,然后从三个角度设计专题,开展师生共议,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探究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一
期刊
“补白”板块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助学系统”的支架之一,主要涉及:语法知识34处,占比约59.6%;修辞知识4处,占比约7.1%;文化知识19处,占比约33.3%。从随文类型看,教读课文后有43处,自读课文后有14处。“补白”板块的随文学习,可促进学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一、遵循教材体例  统编教材“补白”板块的设置与编写,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要求,于循序渐进中培养
期刊
一、融入真情,加工细节,让作文丰润起来  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失误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无‘我’”,即“我”在画面之外,仅是可有可无的旁观者;2.“无情”,即感情平淡乏味、矫揉造作、消极低沉,实属无病呻吟;3.“无趣”,即素材陈旧、人云亦云、一眼见底。  要想升格学生的作文,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有“我”,即“我”是在画面中的,文中有“我”的情感体验以及与“我”有关的人、事、物、景;2.有情,
期刊
赏析诗歌就是欣赏分析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情感。然而,准确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挑战,鉴赏者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以翻译为纬,以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为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全方位立体地剖析,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文即以此法分析杜甫的《春望》一诗,抓住“望”这一“诗眼”,体会作者其时的复杂思想感情。  一、原作的翻译  春望  杜甫  国破
期刊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呼,但有时出于某种需要,不直接使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它,这就叫作代称。代称与比喻都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修辞手法,但代称又不同于比喻。比喻是用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其作用重在对甲事物的刻画;而代称则是将甲事物叫作乙事物,其作用重在对甲事物的称代。  代称在古书中的运用范围很广,下面我们先介绍代称的一些常见方式,然后再着重介绍一种特殊的割
期刊
愚公是《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当之无愧的主人公,文章“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寓意正是通过他的形象塑造来诠释与呈现的。智叟则是人物关系设定中的最大“反派”,文章用他的大愚若智来衬托愚公的大智若愚,突出愚公的发展眼光与奋斗精神。妻子则与智叟及“杂然相许”的支持者们有不一致的表现,因而总是被后人用来与智叟、支持者们做比较。以上三个人物分别是语文课堂中文本分析的主角、一类配角与二类配角,在教
期刊
一、学生自读作品,提出疑问  师:下面开始自读作品,把看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学生阅读,标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在PPT上展示作品。三分钟后师生开始交流)  师:下面我们开始交流,哪些字词句比较难懂,请提出来。  生:“未尝征于声色”中的“征”;“诡告”的“诡”;“骂之亦可警将来 ”中的“警”。  生:“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整个句子。  生:“因实告邻翁”中的“因”字。  生:“鸭乃
期刊
一、关于《念奴娇》词牌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本是唐代天宝年间一个倡女的名字。唐人元稹在《连昌宫词》中写道:“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句下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众乐为之罢奏。”后来,人们就用“念奴娇”作为词曲的名称,用来描述念奴之美。这是《念奴娇》的“本意”。  宋人苏轼用《念奴娇》作词牌写出“赤壁怀古”,因为有“大江东去”“一尊还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