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补白”板块随文学习策略摭谈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74548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白”板块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助学系统”的支架之一,主要涉及:语法知识34处,占比约59.6%;修辞知识4处,占比约7.1%;文化知识19处,占比约33.3%。从随文类型看,教读课文后有43处,自读课文后有14处。“补白”板块的随文学习,可促进学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一、遵循教材体例
  统编教材“补白”板块的设置与编写,符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要求,于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从各组成内容占比来看,语法知识为“补白”的重点,其次是文化知识,修辞知识则较少。这充分表明教材编者对语法知识教学的重视。
  “补白”板块所涉语法、修辞知识,有其隐性体系:基本贴合所选文章,遵循学习者理解与接受规律,兼顾语法知识本身的序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从年级分布看,初一的语法知识重点落在词性和短语上,初二的重点则是单句和文化,包括句子的主干、语气、语序、结构以及句式等,初三的重点是复句的常见类型和文化。吕叔湘先生在《怎样跟中学生讲语法》中曾指出,应当把语法教“活”,不能仅让学生辨认语法知识,而是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探讨上,使学生感觉“语法知识很有用”。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语法现象的习惯,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二、依据文本特质
  每一个文本,都有它鲜明的语言特质。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适时、适度、适量地在课文学习、研讨交流、问题解决中,相机随文落实“补白”知识点,通过词语、句式的积累,语言组织形式的赏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分析中感悟,在运用中学习。如,《春》文后的“补白”知识点是比喻,可做如下教学片段设计。
  请用“……像……像……,它……(概括特點)”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描绘春天的景物。
  生: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色彩绚烂、争妍斗艳。
  ……
  师:同学们的描述生动形象,使人印象深刻,这源于比喻修辞的魅力。你能再造出一个比喻句描述春之景吗?
  生:春花像爱美的少女,穿着色彩鲜艳的衣裳,它娇艳动人。
  师:你为什么把春花比作爱美的少女?
  生: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春花和少女都很美丽,两者的衣裳都是五彩缤纷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何为本体、喻体,何为明喻、暗喻,更为印象深刻。
  再如,《纪念白求恩》一课的“补白”板块是“词语的感情色彩”,可做如下教学设计。
  阅读第2—3段,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下表。
  师:从作者所用的词语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白求恩和“不少的人”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和人民的态度、对工作的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丑高下一目了然。
  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作者对这些人的褒贬。
  师:是的,这得益于作者使用了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词语,褒义词表达了对白求恩的赞美、敬爱和肯定,贬义词则表达了对“不少的人”的贬抑、厌恶和否定。
  然后,还可以“骄傲”“狡猾”“标致”等词为例,引导学生理解褒、贬词语的用法。
  三、提升鉴赏能力
  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初中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应具备如下能力:欣赏优美精彩语言的能力;感受生动丰富形象的能力;掌握精妙多样表达技巧的能力;评价作品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有些“补白”是与课文同类或相关的短文,如文言文《狼》一课的“补白”是文言短文《狼子野心》,《〈礼记〉二则》的“补白”是《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这些内容,我们可用作与课内文本的跨文本比较阅读,把课内与课外文本进行勾连与融合,用创造性的“教”激发创造性的“学”。这样,变“单一式教学”为“综合式教学”,求同存异,实现由领悟到鉴赏的深化。
  跨文本比较阅读一般可从主题、写法和语言等角度进行。如,《狼》与其文后补白《狼子野心》,可做如下教学设计。
  1.主题比较:二文的主题有何不同?
  2.写法比较:二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3.语言比较:蒲松龄和纪昀的语言风格各有何特色?
  基于主题的比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狼》主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二文都是先叙后议、卒章显志,这样的比较强化了学生对“先叙后议”写法的认识,培养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先叙后议”的写法意识;二文的语言比较,则有助于学生感知蒲松龄和纪昀在不同心境和处境下的不同语言风格及其表达效果。
  比较阅读的开放性、多元性,决定了可选的“比较点”很多,教师要突破文本局限,不断寻找并优化这样的“比较点”,将文本阅读推向纵深处,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四、指向学情需要
  《教师教学用书》在“编写说明”中指出:“为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教材还利用‘补白’安排一些必要的知识短文。”这些知识短文,有的关联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的涉及必要的知识拓展,有的解说作者的理想抱负。这些短文补白,有助于学生阅读时多角度观照,横向比较、旁征博引、拓展延伸,从而生成更多教学价值。适时适度地引入这些助读性文化知识资料,可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注意点有三——
  1.基于文本。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可将“补白”的文化知识服务于基于文本特质的文本细读。孙绍振先生的“比较还原法”,即依靠想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状态想象出来,明晰差异,作为分析起点,“在比较中还原,在还原中比较”。比如,《白杨礼赞》的补白《题白杨图》,可做如下设计。
  师:《题白杨图》评价白杨为“佳树”,在《白杨礼赞》中是如何评价的?   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师:诗的前两句按“形—叶—枝”的顺序,由整体到局部,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朗读体会本文是如何描绘白杨树外形特征的。
  生:本文按“干—枝—叶—皮”的顺序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师:诗的后两句写出白杨树的精神气质,文中的写法与之相比有何异同?
  在比较鉴赏中,学生对文中的对比和象征会有更真切的认识。有比较才会有鉴赏,有鉴赏才能深入地认识文章的特点,掌握其写作规律。
  2.基于学情。教材编者在不少需要“拐杖”的地方,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困难,准备了相应的“补白”。在课堂上巧妙运用这些“补白”,可解决学生的“困惑点”,或使其成为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兴奋点”。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要理解“但在那里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是有很大难度的。可把文后“补白”《许寿裳谈鲁迅“弃医从文”》作为助读资料。
  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
  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
  借助资料,学生就能从鲁迅“对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后来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文艺运动,其目标之一,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他知道即使不能短时得到全部解决,也求于逐渐解决上有所贡献。因此,办杂志、译小说,主旨重在此;后半生的创作数百万言,主旨也重在此”中,领会到鲁迅“弃医从文”的良苦用心。
  3.基于时机。在选用文化知识型“补白”作为助读资料时,我们还要适时而引,或在激发兴趣时,或在深化理解时,或在拓展延伸时选用,适当改变语文课堂结构,为教学注入活力,生成更多的精彩。如教学《背影》结尾段时,可这样设计。
  师: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看到父亲的形象,又想念起父亲。文后“补白”说,这篇写于1925年的文章,1928年被作者的父亲看到了,父亲的表现是这样的(屏显)——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师:这时的父亲可能想到了什么呢?
  如此,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深化对《背影》一文主旨的理解。
  五、相机适当调整
  统编教材全六册课本共五十七处“补白”,基本遵循一定的难度梯度以及与文本的贴合度。但教师在处理“补白”时,一定要更多遵循随文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不能为“补”而“补”,以免造成教学设计的生硬,影响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还可根据文本的特质进行适当微调。
  如“夸张”这一补白,原附于《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后,但该文中夸张修辞的运用并不突出,笔者建议将其改至《皇帝的新装》一课中进行集中学习,因为本文中夸张无处不在,可做如下设计。
  宏观上看,在“情節的夸张”中,集中学习“三复情节”,通过君臣由心口不一所造成的极度反差,揭示人物内心的虚伪;中观上看,在“句子的夸张”中,聚焦反问句、感叹句的夸大其词;微观上看,在“词语的夸张”处,锁定高频词“都”,体会群像的扭曲与变形。从整体上看,主题聚焦“夸张”手法,闹剧中的人物穷形尽相,课堂思路清晰自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看夸张”,系统全面地教会学生赏析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再如,“排比”这一补白安插在《土地的誓言》文后,然而该文中排比、铺陈、示现三种修辞手法存在混用的情况。为不至于混淆,建议把排比修辞移至《安塞腰鼓》一文中深入学习。《安塞腰鼓》中的排比非常典型、特质鲜明:从类型上看,全文有词语的排比、短语的排比、句子的排比、段落的排比;从表达效果上看,有“层层推进式”排比,有“动静结合式”排比,有“视听结合式”排比,有 “虚实相生式”排比。
  “随文学习”是语文知识教学的必然途径和方法,从文本语境出发,“随文学习”可保证语文知识学习的实效性和稳定性。对于“补白”板块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体会与运用,教师的指导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注重情境,讲究趣味,致力实用,追求自然,努力让“补白”知识“随文潜入学,润生细无声”。
  *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课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补白’板块随文学习研究”(课题编号:B-b/2020/02/22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东台市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世事皆可说,人情亦能话。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要能正确合理地进行口语表述,就能让人际间的交往变得更顺畅、更愉悦。笔者以课堂教学《复述与转述》为例,来谈谈口语交际课堂中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设置活动,全员参与  口语交际课具有互动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合理的、适时的活动设计,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我”的“
期刊
1.把握全文主要观点,明晰主要论证方法,理清基本论证思路。  2.领会本文驱遣想象鉴赏文艺的方法,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在鉴赏实践中,体验阅读之乐、审美之趣。  一、解题入境  想象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桥梁。但作家确立的标题不是“运用我们的想象”,而是别具一格的“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是什么意思?  驱遣:1.驱逐,赶走;2.驱使,差遣;3.调遣,使用;
期刊
“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架构理论包括单元教学、教学程序、教学模式三个核心元素。其中单元教学理论达成语文教学的“高质高效”,教学程序理论彰显语文教学的“逻辑顺序”,教学模式理论规范语文教学的“操作策略”。在三元素理论指导下,遵循课程和课业、教材和教法的性质规律,由五道教学程序构成“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操作系统,将语文学科诸项知识与能力以系列化形态,融合组成“任务群”式的整体教学模式。[1]“中学
期刊
《趣教趣学 初中作文教学36课(部编版)》这本书,依据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36个写作单元,将每个单元分为“单元解趣”“教学实录”“教学思考”“名师点评”“学生习作”五个部分,以“趣”作为贯穿全书的“文脉”,以“趣”作为点明全书的“文眼”。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王荣生教授曾说:“语文课堂里几乎没有写作的教学,这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设置一个好情境与写作技
期刊
一、现状素描  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说明文写作还需要教?笑话。当今社会,说明性文字非常多,产品说明、景区解说,俯拾皆是,学生耳濡目染,可以无师自通。另一种声音则说,说明文写作怎么教啊?没想过。考试很少考,教它干什么?  初中学生的声音则不同——说明文写作?几乎不写。老师不要求,考试又不考,写它干什么?如果一定要写,就那么写写,把情况解说一下就可以了。  教材编者则认为
期刊
一、走近不幸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表现老王不幸的语句,并说一说老王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第4段,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破破落落”看出他的居住环境很差。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很好!  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破旧”看出他很贫穷。  师:你准确把握住了老王的生存状态。(板书:贫)  生:第2段,家庭不幸。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期刊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渗透了他们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由于学生阅读方法、阅读积累等的欠缺,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后,应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语言和文字去赏析和深入理解课文,进而实现延伸阅读,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下面笔者就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几个通过文本解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品析语言,挖掘文中隐含的重要信息  1.抓住句式和标点  在解读文本时,很多教师都会把注意力
期刊
一、走近作者,培育学生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了解《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熟悉作者的传奇人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精神。学生在阅读《昆虫记》前,需要了解作者法布尔三个方面的情况。1.法布尔的成长经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被世人称为“昆虫诗人”。法布尔观察昆虫、研究昆虫经历了几个十分重要的时期。2.法布尔痴迷昆虫的传奇故事。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是一个奇迹,而法布尔专为昆虫写下
期刊
一、国际课程母语教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概况与项目化学习  1.国际课程母语教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概况  在目前国内的国际课程体系中,对母语教学有明确规定与要求的是IB国际文凭课程体系。而其他的课程体系,如剑桥A-Level国际课程体系、中加国际课程体系、中美课程体系等,要么没有母语课程的教学,要么汉语只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但根据各地方教育部门对中学教育的要求,即便是国际课程,关于母语及其相关学科
期刊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两卷四十七章,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小说主要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这本书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推荐阅读书目。笔者指导学生快读原著,然后从三个角度设计专题,开展师生共议,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探究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