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养分滋养心灵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hul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犹如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的潮流,不管是晦冥风雨,还是在丽日晴天,它都徜徉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诗歌,不仅是各种文学要素的整合与浓缩,更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思想精髓以及艺术的精华,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延绵不息。诗歌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还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它不愧为我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的瑰宝。
  一、加强诵读,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在诵读古诗中,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展开想像的翅膀。启发各种思维活动,在领悟诗的旨意的同时,客观准确地认知实世界,正确认知现实中的自我,认知历史与未来。因此,诵读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认知。朗读中的“悟”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悟”常常能训练中小学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诵读时,学生的情绪随着诗歌的激昂高亢或低沉舒缓的节奏而共鸣,并逐渐悟出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强烈或深沉的感情。在共鸣和悟的过程中,学生因被诗中的情感感染而激发了内心的各种道德感、理智感,长此以往,可促进这些高级情感的稳定建立。例如:在教学《春望》时,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感伤的情绪,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而为作者感时恨别,国破家离的愁怀苦绪而深深感动,当学生悟到这是一首抒发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的诗时,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体恤黎民的道德感也逐渐在诵读中形成。其次,诵读诗歌也可在悟出诗中之美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
  二、结合背景,更深刻地解读古诗
  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与环境中写的心声,它表达着诗人的情感。要深刻的解读诗词,就要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这对理解诗歌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为了节省时间,一般很少补充相关的知识。而正确的办法是,先把古诗置于一个背景下,把诗人的经历作简单的介绍,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诗歌学习的目的不能局限在让学生会背一首诗,会解释,应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骆宾王的《咏鹅》时就先介绍背景,骆宾王做这首诗的时候年仅七岁,被当时的人们称作“神童”,骆宾王早年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学生了解到骆宾王的一些故事后,就更加想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所以说对诗人的解读非常重要,小学生读过很多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作品,在学习这些作品时,要给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作诗歌的历史背景,这对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有很大的帮助。
  三、激发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诗词中,其反应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非常的久远,诗歌中所反映的情感、境界以及社会、民俗、人文等与学生生活和体验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诗的意境,并受到熏陶感染,促进学生想像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当学生初步对洞庭湖的景色产生美感后,作者创作的意象也就被学生描绘来了,这时再引导学生开始想象:那朦胧的月光、平静的湖面、小巧玲珑的君山……这是多么和谐的美景呀!假如你漫步洞庭湖边,你将怎样来表达你的心情呢?学生通过这样的想像,心灵被这美好的景色洗礼过一次,因而纷纷举手表达自己想象:“老师,我想诵读这首诗来表达洞庭湖的美景”、“我想用画笔来描绘这其中的意境美”、“我想用彩色来表现诗人所表现的意境美”等等。接着用多媒体播放播放那优美动听的《渔舟唱晚》的旋律,学生在充满个性的诵读中生动而又形象的感受其中的意境美,使幼小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感悟诗情,体会诗歌精妙之处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采取多种读法。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配合诗歌内容,我还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并配合乐曲伴奏诵读,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那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凝练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小学语文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金湖县塔集镇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非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出现了一种弱化的势头。教师拿到文本以后,更多地不是对于文本静心地品读,而是“目光炯炯”地到处寻找容易“出彩”的地方,不是对于文本语言文字的沉潜细嚼,而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寻求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工具的“友情加盟”,很多教师对于文本的关注只是停留在字词的默写、词语的理解,课文朗读流利的层面上,这样文本解读的现状,如何能够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无论哪套教材都有探究人的呼吸的教学内容,这是科学课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中学化学知识在小学教学中仅有的几点知识预备。这个知识点主要探究人为什么要呼吸?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验证人吸进的氧气比呼出的多,呼出的二氧化碳比吸进的多,证明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多年来,观摩有关《人的呼吸》课教学总是感到大多教学设计不严谨,对人的呼吸验证实验设计不完整,导致小学生对科学
我们农村的孩子,他们学习条件、环境与城里的孩子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家长的忽视,没有形成一定的家庭阅读氛围,再加上家庭条件比较差,买书少,很多家长的认识不到位,反对孩子看书,认为只要压着孩子多做几道习题,把书本学好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了。殊不知这样做让孩子为了那几滴分数的“奶”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乐,因而也疏远了阅读。那么作为农村小学的老师,我们将如何把孩子引领到快乐阅读的殿堂?  一、优化阅读环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不管是学生自己画的图形,还是教师或教材提供的图形,它们都是几何直观。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发挥着桥梁作用。  一、图形,使概念教学由抽象变具体  概念教学往往较为抽象,小学生学起来有些困
“作文难,难作文,一听作文心就烦,写起作文手发颤”从顺口溜中反映出许多的学生怕写作文的真实心理。我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感觉有些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完善:     一 、立足阅读教学     (一)学习写作技巧   我们使用的语文课本在编排上很系统,每一单元的主体课文都是围绕单元习作内容量身定做的,所选的文章不仅文质兼美,而其中又有数
通过全园教师的不断努力,结合三个年龄段幼儿运动能力水平的基础,制定了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八个运动区域,分别为:平衡区、走跑跳区、球类区、投掷区、攀爬区、主题游戏区、民间游戏区和车类区,在各个区域中投放一定种类、数量的玩具,八个区域中分别安排七位老师专门定点观察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尝试运用标记的方法,为活动中的幼儿和教师提供了路径,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中的一些问题,下面谈谈我园的做法。  一、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之路上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正确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  不同的效率观各有不同的结果,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率的课堂?学生会不会学,能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怎么样?学生学会的程序是不一样的,答案的正确与否,不是一个是与不是,更重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小学科学教育界,“探究为核心”已成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共识。探究的的核心是什么?是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心脏。有了合适问题的引领,学生就有了明确的探究方向,就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就能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科学过程的全面了解,促进学生在自己理解基础上对科学知识的建构,发展学生的科学技能。可见,提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强大的,下面
教学说明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学生平常“望文生畏”主要是因为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又不注意留心观察生活,因而无从下笔。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我设计了这节游戏作文指导课,目标在于:一是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写作的乐趣,解决作文无材料可写的问题,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二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并围绕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游戏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兴趣十足  师:
绘本以其图文并茂获得幼儿的喜爱。同时,从科学角度来说,这种图码与语码的结合,在相互弥补缺憾中彰显各自的优势。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图码和语码都各自告诉了我们一些对方不能告诉或说起来有困难的事情。没配图的文字是含糊不完整的,表达不出重要的视觉信息;没有配文字的图画同样是含糊不完整的,缺乏重点。”而绘本的这种创作正是贴近幼儿的生活世界的,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其在满足幼儿的兴趣和促进幼儿的发展中实现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