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的教育模式塑造的是“高分低能”,无创新能力的人才,很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讨的主要课题。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由于“开放式”教学情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为学生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创造性地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特别是“开放式”问题情境的设置,由于问题和条件的产生是开放的,解答方式是多样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其不利。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考虑到现代学生的价值观不同,提出:“愚公仅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而挖山,这样值得吗?”“如果是你,你将采取哪些办法解决问题?”问题一出,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教师顺势加以点拨,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学习了《死海不死》之后,提出:“死海真的会死吗?”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讨论异常激烈。有的说:“死海一定会死,书是说是这样说的,错不了。”有的反对:“书上说的也不一定全对,死海不一定会死。”双方相持不下,我顺势利导,提议按正方和反方分成两大阵容,让他们寻找更进一步的证据,选好辩手,在课外活动时间来一次大辩论。结果双方引经据典,辩论激烈,经过辩论,对立双方达成共识:死海会不会死,与人们怎样保持有直接关系。然后又转到怎样保持与开发利用上来。同学们除了仔细阅读课文外,还查找了许多资料,并充分发挥想象,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建议。这样,学生就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感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培养。
二、创设开放式的学习情境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学以服务于学生为主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使教学过程尽可能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成为学生探究的动机和起点。在教学中,创设开放的学习需要情境,就从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以教学《社戏》为例,此文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今天的学生,对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已非常陌生。如果按部就班,先介绍先生的生平,童年生活时代的风貌、背景,势必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换一种方法,先让他们描述自己童年趣事,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之后便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需求。再引导他们去读《社戏》,用自己的童年去体验先生的童年,教学效果就会很好。童年是美好的,这可能是学生最深的体会和最大的收获,继而引导学生写一篇童年生活的习作。这样,就使学生在需要中学习,在需要中创造。
三、创设开放式的想象情境
想象是青少年的天性,是创造的火花,是科学的翅膀、发明的动力。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以便培养创造个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寓言《蚊子和狮子》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就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之后,给课文安排不同的结尾,引导学生打破定势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结果全班五十几位同学,竟有三十多种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皇帝的新装》、《卖炭翁》写续篇;画出《春》、《钱塘湖春行》、《咏柳》中的图画,有计划安排创意作文:《原始社会之旅》、《梦回童年》、《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登上月球》......这些想象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多元状态,培养了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四、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例如在教学林莉的《小巷深处》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课前播放有关赞颂妈妈的歌曲,激发同学们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然后提出:“林莉的《小巷深处》这篇文章中的'我'是怎样对待自己含辛茹苦的养母的呢?同学们请读课文。”这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爱学习的动力。师生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学生就会在满意、愉快、合作的情感中探究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辅导,以情鼓舞,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心理上也全得到满足。
五、注意引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让其在垂钓中悟得获鱼。”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是“课改”中培养学生的重要素质的方法之一。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教师通过“春花图”的讲解,教给自学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学“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只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是给了学生一笔取之不尽、用这不竭的宝贵财富,才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城县东镇中学)
一、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
由于“开放式”教学情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为学生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创造性地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特别是“开放式”问题情境的设置,由于问题和条件的产生是开放的,解答方式是多样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其不利。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考虑到现代学生的价值观不同,提出:“愚公仅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而挖山,这样值得吗?”“如果是你,你将采取哪些办法解决问题?”问题一出,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教师顺势加以点拨,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学习了《死海不死》之后,提出:“死海真的会死吗?”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讨论异常激烈。有的说:“死海一定会死,书是说是这样说的,错不了。”有的反对:“书上说的也不一定全对,死海不一定会死。”双方相持不下,我顺势利导,提议按正方和反方分成两大阵容,让他们寻找更进一步的证据,选好辩手,在课外活动时间来一次大辩论。结果双方引经据典,辩论激烈,经过辩论,对立双方达成共识:死海会不会死,与人们怎样保持有直接关系。然后又转到怎样保持与开发利用上来。同学们除了仔细阅读课文外,还查找了许多资料,并充分发挥想象,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建议。这样,学生就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感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培养。
二、创设开放式的学习情境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学以服务于学生为主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使教学过程尽可能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成为学生探究的动机和起点。在教学中,创设开放的学习需要情境,就从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以教学《社戏》为例,此文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今天的学生,对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已非常陌生。如果按部就班,先介绍先生的生平,童年生活时代的风貌、背景,势必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换一种方法,先让他们描述自己童年趣事,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之后便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需求。再引导他们去读《社戏》,用自己的童年去体验先生的童年,教学效果就会很好。童年是美好的,这可能是学生最深的体会和最大的收获,继而引导学生写一篇童年生活的习作。这样,就使学生在需要中学习,在需要中创造。
三、创设开放式的想象情境
想象是青少年的天性,是创造的火花,是科学的翅膀、发明的动力。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以便培养创造个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寓言《蚊子和狮子》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就蚊子撞到蜘蛛网上之后,给课文安排不同的结尾,引导学生打破定势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结果全班五十几位同学,竟有三十多种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皇帝的新装》、《卖炭翁》写续篇;画出《春》、《钱塘湖春行》、《咏柳》中的图画,有计划安排创意作文:《原始社会之旅》、《梦回童年》、《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登上月球》......这些想象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多元状态,培养了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四、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例如在教学林莉的《小巷深处》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课前播放有关赞颂妈妈的歌曲,激发同学们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然后提出:“林莉的《小巷深处》这篇文章中的'我'是怎样对待自己含辛茹苦的养母的呢?同学们请读课文。”这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爱学习的动力。师生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学生就会在满意、愉快、合作的情感中探究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辅导,以情鼓舞,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心理上也全得到满足。
五、注意引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让其在垂钓中悟得获鱼。”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是“课改”中培养学生的重要素质的方法之一。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教师通过“春花图”的讲解,教给自学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学“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只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是给了学生一笔取之不尽、用这不竭的宝贵财富,才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城县东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