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校本课程研究内涵 突出课程开发评价意义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udh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课程研究是素质教育发展和推进的必然要求,其也能够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只要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研究的内涵,才能有目的的对其进行评价,对其展开研究,提高课程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评价
  一、认清校本课程内涵,把握课程开发现状
  校本课程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要经过评估(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发展需要、课程资源等)、确定目标(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组织与实施和评价(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而一个小本课程评价决定着该课程的价值。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主要是因为高考压力与抗风险心理之间的抗衡,因为学生的前途命运与高考紧密相连,一般学校领导层虽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但畏于高考压力,只能趋利避害;即使学生对校本课程有较强的愿望,但教师、家长和学校却都不敢过多地投入。 某种程度上,高考不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瓶颈,也是我们整个课程改革的“拦路虎”。而我校进行的校本课程能够做到校本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提升学生素质的前提下与高考接轨,这就能够使校本课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二、关注校本课程评价,加强课程评价研究
  一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经过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我们既要关心的问题是外部的社会评价,如果家长、社会对学校持一致肯定的态度,那么学校就能够获得生源、获得一系列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外部评价即社会评价是关系学校存亡的关键。在内部评价中,而很多学生、家长关心的是学了校本课程能不能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事实上校本课程很多时候只能起到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的作用,也许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到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但是现有的评价手段无法预测这些校本课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另外,在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很多时候还是只侧重于学生知识的评价,通过考试来进行评价,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学生对于校本课程的兴趣。而校本课程研究的内部也存在着许多制约课程价值的因素,如师资问题,迫于压力,教师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编制各种各样的课程,教师们没有可参考的范本,没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其质量无法保证。其次,课程开发需要丰富的资源、素材作为支撑,但是没有完善的可供直接使用的资源库,需要教师自己去盲目地搜集和寻找,很多时候,教师只能在自己的直接经验范围内进行课程的编制工作,从而影响了课程的质量。我校就注意到这些方面,如将泰兴地方资源与我校教学实际结合,对泰兴希董堂、茅公祠、岳王庙等进行研究,在校本课程和实际教学中合理运用。如此,校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待于中肯的评价。
  三、关注校本课程评价,落实课程评价重点
  1.侧重“以生为本”的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社区文化的需求以及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发展需求。有的学校为了体现学校的特色,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过于关注学校的需要,甚至把学校的意志强加在学生头上,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旨归,不仅是以校为本,更要以人为本,校本课程不仅需要体现特色,更要体现丰富的选择性,照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的需求。
  2.坚持“三坚持”与“三原则”评价。“三坚持”是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三原则”是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3.遵循优胜劣汰动态发展的评价。课程开发应本着“先实践、后完善”的态度,让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接受学生的考验和评价,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形成一个不断修改、完善、提高、淘汰、重新开发的动态过程,逐步形成系列化、精品化的校本课程。
  总之,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评价要恰到好处研究与运用的关系,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以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在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鲁慧茹.以有效评价为导向 完善校本课程[J].现代教学. 2011(Z2).
  [2]赵新亮.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1(10).
  *本文系泰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批准号:TZJKS2011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其他文献
大教育家卢梭、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都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教育的本质应该善于激发孩子的灵性,发展孩子的个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然而遗憾的是在现代教育中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儿童灵性的开发,这对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个很大的损失。结合第八次课改的精神,我认为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倡导的“研究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很适合展示儿童生命的“原生态”,因为他借鉴“研究性阅读”的理论于阅读教学
期刊
一、教材分析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和语言。《泥人张》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智慧的民间艺人——泥人张。他的从容自若、后发制人和他的对手海张五的狂妄、跋扈,都被刻画得形神兼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本领更让读者拍案称奇:故事情节悬念跌出、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叙述语言更是津味十足、简洁传神,可谓余音绕梁,令读者回味无穷。  二、《泥人张》板书设计  三、
期刊
案例片段:  学习完6A Unit 3课文后,老师创设了一个小情境,给了学生一个话题:If you’re Helen’s friend ,Liu Tao, what will you say to her ?学生一听立刻就兴奋起来,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  Student A: Helen! Here is my birthday present. it’s a book . I hope you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在交流中入课——引发生命的思索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写一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生齐读。  2.师:在《触摸春
期刊
【摘要】法国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点,因而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挖掘和激活内在的美育元素,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并进而植入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然而,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应
期刊
在听《4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新思维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教师指导学生用归纳规律的方法来促进记忆4的乘法口诀。教师:“小朋友,请仔细看板书,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你发现4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大部分学生一开始面面相觑,找不出规律。教师连忙再引:“它们的积……”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指手画脚地发言:“它们的积都是4个4个多起来的。”表达虽然不规范,倒使其
期刊
【摘要】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我们可以从生活入手, 多为学生提供日记素材,让学生根植生活,快乐地写日记快乐地写日记,为下个阶段的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日记 生活 课堂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从低年级开始强调进行写话训练,提倡学生不拘形式写出见闻和感受。因此,作为习作的起步,低年级的写作教学应从写话开始。如何提高低年级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写作兴趣呢?带着这些问题,我
期刊
放假了,难得的清闲与惬意,坐在窗下拥抱着暖洋洋的太阳,俯视窗外到处可见的绿色植物,领略着大自然的和谐与美景。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我随手拿起书架上的一本书,安详、平和地置身于文字之中,让自己的心绪随着文字穿梭、游行,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的名字叫《母爱情深》,母亲贝丝在一次聚会中意外丢失了小儿子班迪,百般寻找也毫无踪迹。于是,痛失小儿子的母亲贝丝陷入了无限的自责和内疚里,以致同丈夫
期刊
【摘要】中职生有着高中生所没有的就业压力,又因为年纪小,缺乏大学生相对成熟的心性。这样一群人,会早早地踏上社会,面临社会的考量。专业技能是他们立足的基础,但是,自身的个性与职业操守将影响着他们发展的高度。在以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重视文化理论及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也漠视了职业岗位对性格的要求。如何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个性培养环境,是我们职业教育者必须关心和解决的
期刊
【摘要】在中职学生大部分厌学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改善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使学生主动去学;不仅要抓学生学习的外环境,更要改善学生学习的内环境。  【关键词】中职学生 厌学 心理问题 矫正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对学习产生冷漠态度、厌烦心理及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方式。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