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多数中等生课外很少得到教师的指导。他们有的参与了同伴的嬉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独自研究问题却不得要领;有的想寻求同伴帮助解决问题却缺乏合作、互助学习氛围。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这些学生学业水平发展缓慢。笔者认为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同伴互助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外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促进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同伴互助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
同伴互助理论,是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儿童的社会体验是个人开展活动 、发展内在心理功能以及形成个人文化的前提条件[1]。在教学领域,同伴互助模式可以理解为是通过教师引导、组织、指导、监管下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纪律的、常态化的,对学科学习有持续促进作用的,一对一提供互助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学科开展同伴互助教学虽缺乏前人的研究资料,笔者认为仍然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1.物理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学习,大体可以了解到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同伴互助模式是一种区别于老师教学生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模式的运用将逐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可成为新课程实践的一种尝试。
2.初中学生受益于同伴互助
从初中生生理特点来看,初中生进入青春期,身体与心里发生巨大变化。独立自主的意识逐渐觉醒。行为上表现“叛逆”,排斥家长、教师,家长和教师的话变得越来越没有作用。社会性逐渐体现出来,他们渴望友谊,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引起个人的关注。同伴互助小组作为一个群体,加入的个体容易对该群体的规范产生极大的认同,从而该群体可以成为影响个人品质的重要因素。同伴互助正是利用同伴来积极影响个体,在家长、教师教育效果不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上的转变,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从初中生认识特点来看,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能够对各种观点作理论的思辨,但水平不太高,容易出现片面性和表面性。物理学科可以起到发展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同伴互助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物理问题探讨中,通过不同意见的撞击,克服学生思辨的片面性与表面性,起到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因此,在初中生中开展初中物理同伴互助教学活动,既是初中物理新课程的需要,也是解决初中学生青春期教学难问题的不错选择。初中生在生理和心里上具备开展同伴互助的基础。同时,同伴互助也满足了初中生渴望友谊,寻求归属与认同感的需要。
二、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基本操作流程
从教与学的两个角度考虑,同伴互助模式可以认为是有教师参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模式。基于此,可将同伴互助的模式教学基本操作流程图解如下:
教师行为包括(1)布置互助任务(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学生明确任务的要求及掌握完成任务的操作方法(3)及时管理工作,消除互助活动开展中的一切不利因素,监督与促进互助活动完成(4)开展多元化评价,巩固、改善互助关系,提高成员归属感。
学生行为包括(1)接受任务(2)明确互助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学习互助活动开展的方式(3)积极开展同伴互助活动(4)通过老师评价、组内成员自评、互评等方式,巩固、改善同伴互助关系,逐步形成一定的群体归属感。
同伴互助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指导始终贯穿学生的互助活动中,不断促进同伴互助的关系的发展。教师通过一定任务的驱使,培训学生掌握一定的互助技能,促使同伴互助的活动开展起来。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产生例如思想因素、能力因素、情感因素等方面的消极因素,进行减轻或消除,促使同伴互助互动顺利、熟练、深入开展。教师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同伴互助小组成员的归属感,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促使同伴互助由不自觉的行为成为符合学生内需发展的自觉行为。
三、 同伴互助模式实现的价值
同伴互助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外教学中应用,可以实现以下价值:
1.形成互帮、互助、互惠的学习氛围
同伴互助模式的建立、维持、巩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即提高同伴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同伴互助模式强调需要建立互帮、互助、互惠的学习氛围。在同伴互助过程中,充分明确同伴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并且依照一定的程序或者规则进行,使得互惠关系能够持久的发生在同伴之间,促进双方能自愿地进一步地巩固与完善同伴互助关系。
除此以外,由于同伴互助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加强交流与沟通,除了学业上的相互促进以外,情感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避免了因以考试为中心导致的恶性竞争,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研究的氛围[2]。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评估、合作、交流与表达等能力。同伴互助模式教学对学生分析、归纳、评估、合作、交流与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合作、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在同伴互助模式中,学会交流与表达是与同伴沟通的必要途径。在物理学习中,表达的方式非常丰富,除了语言之外,图表、文字都是表达的方式。在互助的过程中,对于各种物理问题的探讨,其实就是对物理现象或结论的各种表达形式进行交流,从客观上锻炼了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物理表达能力。从这个角度分析,同伴互助模式对学生的交流与表达的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物理教学中,经常布置一些小制作、小实验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在完成这些动手类的作业时,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与同伴探讨,是一条有效克服困难的途径。通过问题研讨、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验的过程,不但是交流与表达的过程,还是合作的过程。通过同伴互助,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生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包括物理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还有一些隐形的东西,例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等,都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交流与认同,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由此带来学习物理学科的效益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
3.教师回归“引导者”角色
目前初中学校中,以我校为例,教师工作包括了备课、上课、批阅作业、课后辅导等基本工作。为了提高整班的教学水平,教师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学生课后的个别辅导上。教师要照顾到中等及以上学生的需要在时间上是不可能的。
教师唯有回归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必然选择。同伴互助模式,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帮、互助形成互惠关系,组织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模式,可以让教师彻底转变原来只为少数学生提供知识技能辅导的艰苦角色,成为引导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引导者与管理者,真正回归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本意。同伴互助模式,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不断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也是真正让学生受益的有效途径。
一、同伴互助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
同伴互助理论,是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儿童的社会体验是个人开展活动 、发展内在心理功能以及形成个人文化的前提条件[1]。在教学领域,同伴互助模式可以理解为是通过教师引导、组织、指导、监管下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纪律的、常态化的,对学科学习有持续促进作用的,一对一提供互助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学科开展同伴互助教学虽缺乏前人的研究资料,笔者认为仍然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1.物理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学习,大体可以了解到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同伴互助模式是一种区别于老师教学生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模式的运用将逐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可成为新课程实践的一种尝试。
2.初中学生受益于同伴互助
从初中生生理特点来看,初中生进入青春期,身体与心里发生巨大变化。独立自主的意识逐渐觉醒。行为上表现“叛逆”,排斥家长、教师,家长和教师的话变得越来越没有作用。社会性逐渐体现出来,他们渴望友谊,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引起个人的关注。同伴互助小组作为一个群体,加入的个体容易对该群体的规范产生极大的认同,从而该群体可以成为影响个人品质的重要因素。同伴互助正是利用同伴来积极影响个体,在家长、教师教育效果不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上的转变,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从初中生认识特点来看,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能够对各种观点作理论的思辨,但水平不太高,容易出现片面性和表面性。物理学科可以起到发展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同伴互助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物理问题探讨中,通过不同意见的撞击,克服学生思辨的片面性与表面性,起到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因此,在初中生中开展初中物理同伴互助教学活动,既是初中物理新课程的需要,也是解决初中学生青春期教学难问题的不错选择。初中生在生理和心里上具备开展同伴互助的基础。同时,同伴互助也满足了初中生渴望友谊,寻求归属与认同感的需要。
二、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基本操作流程
从教与学的两个角度考虑,同伴互助模式可以认为是有教师参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模式。基于此,可将同伴互助的模式教学基本操作流程图解如下:
教师行为包括(1)布置互助任务(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学生明确任务的要求及掌握完成任务的操作方法(3)及时管理工作,消除互助活动开展中的一切不利因素,监督与促进互助活动完成(4)开展多元化评价,巩固、改善互助关系,提高成员归属感。
学生行为包括(1)接受任务(2)明确互助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学习互助活动开展的方式(3)积极开展同伴互助活动(4)通过老师评价、组内成员自评、互评等方式,巩固、改善同伴互助关系,逐步形成一定的群体归属感。
同伴互助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指导始终贯穿学生的互助活动中,不断促进同伴互助的关系的发展。教师通过一定任务的驱使,培训学生掌握一定的互助技能,促使同伴互助的活动开展起来。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产生例如思想因素、能力因素、情感因素等方面的消极因素,进行减轻或消除,促使同伴互助互动顺利、熟练、深入开展。教师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同伴互助小组成员的归属感,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促使同伴互助由不自觉的行为成为符合学生内需发展的自觉行为。
三、 同伴互助模式实现的价值
同伴互助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外教学中应用,可以实现以下价值:
1.形成互帮、互助、互惠的学习氛围
同伴互助模式的建立、维持、巩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即提高同伴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同伴互助模式强调需要建立互帮、互助、互惠的学习氛围。在同伴互助过程中,充分明确同伴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并且依照一定的程序或者规则进行,使得互惠关系能够持久的发生在同伴之间,促进双方能自愿地进一步地巩固与完善同伴互助关系。
除此以外,由于同伴互助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加强交流与沟通,除了学业上的相互促进以外,情感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避免了因以考试为中心导致的恶性竞争,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研究的氛围[2]。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评估、合作、交流与表达等能力。同伴互助模式教学对学生分析、归纳、评估、合作、交流与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合作、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在同伴互助模式中,学会交流与表达是与同伴沟通的必要途径。在物理学习中,表达的方式非常丰富,除了语言之外,图表、文字都是表达的方式。在互助的过程中,对于各种物理问题的探讨,其实就是对物理现象或结论的各种表达形式进行交流,从客观上锻炼了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物理表达能力。从这个角度分析,同伴互助模式对学生的交流与表达的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物理教学中,经常布置一些小制作、小实验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在完成这些动手类的作业时,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与同伴探讨,是一条有效克服困难的途径。通过问题研讨、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验的过程,不但是交流与表达的过程,还是合作的过程。通过同伴互助,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生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包括物理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还有一些隐形的东西,例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等,都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交流与认同,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由此带来学习物理学科的效益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
3.教师回归“引导者”角色
目前初中学校中,以我校为例,教师工作包括了备课、上课、批阅作业、课后辅导等基本工作。为了提高整班的教学水平,教师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学生课后的个别辅导上。教师要照顾到中等及以上学生的需要在时间上是不可能的。
教师唯有回归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必然选择。同伴互助模式,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帮、互助形成互惠关系,组织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模式,可以让教师彻底转变原来只为少数学生提供知识技能辅导的艰苦角色,成为引导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引导者与管理者,真正回归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本意。同伴互助模式,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不断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也是真正让学生受益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