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种视角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现实中,虽然教师常常在教学课文后引导学生完成复述,却没有对复述方法进行点拨,因此学生在复述时更多的只是对课文的背诵,没有真正发挥复述的作用。复述训练要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才是有效的呢?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来开展复述,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进而发挥复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基于阅读者视角,让课文复述具有实效性
  以阅读者的视角进行复述实际上就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课文所描述的事件进行把握,从而完成复述。如此进行复述,能更客观、全面地把课文内容进行真实的再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常常用到这种方式。
  《郑和远航》一文对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把他七下西洋的意义做了说明,借此表现出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先进性,赞美了古代人民的探索精神。对于这样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阅读者的角度来客观、准确地复述,以此表达对古人智慧的尊重。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分段,然后提炼出每一段的小标题,学生在小标题“扬帆起航—友好交往—克服艰险”的辅助下,对全文内容进行了复述。
  以上案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客观复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再现,从中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有了深刻的领悟,使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二、基于表演者视角,让课文复述具有生动性
  由于教师经常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兴致去参与学习。比如很多教师在每次复述活动中,都是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更有甚者要其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较大程度地损害,学习效果不好。对于这一现实问题,需要教师积极推动复述方式的变革,可以在复述的基础上融入一些表演的元素,从而保证学生在表演的同时完成复述。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品、舞台剧或者演讲等形式来展开,从而让学生真实地表达出阅读之后的内心情感,以更有趣的方式完成复述。
  在《船长》一文中,作者对哈尔威船长不顾自身安危、坚持营救乘客和船员的事迹进行了介绍,进而对他舍己救人、恪尽职守的高贵品德进行了赞美。课文第6~21自然段记录了在当时混乱的情形下,船长与奥克勒大副的对话,颂扬了船长临危不乱的高贵品质。为了完成复述,教师组织学生对文中的危急情况进行了表演。随后教师进行了评价,除了对他们的表演效果进行评价外,还对学生表演人物語言动作的方法进行了点拨。这样学生就能借复述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对人物形象也有了全面的认识,真正发挥了复述课文的教学价值。
  三、基于改编者视角,让课文复述具有创新性
  作者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蕴藏了个人情感。而在阅读过程中,要有效地复述文本,就需要学生深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感受。故而教师应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知识体系,通过改变课文的体裁来进行有效的复述,以便学生在复述中能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来进行。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以具体事件对公仪休的清正廉洁进行了赞美。为了感知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故事情节出发,对主人公的形象进行分析。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想象改变文章的体裁,通过补充一些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以记叙文的方式来对故事进行描述,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新知的有效体验。
  以上案例中,教师所采取的复述方式与传统的复述方式不同,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完成对新知的创造性认识。
  对于课堂上的复述训练,教师需要紧扣课文的特征来确定复述方式,以充分发挥复述对学生的吸引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复述中体会到学习的趣味。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都是以学生的朗读、背诵、体会诗词所流露的情感为主,而对古诗词特有的韵味等方面挖掘不深,导致如今的古诗词教学缺少了一种独有的味道。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依据古诗词的特点以及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只有结合古诗词语境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正确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阅读,学生才能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真正的感悟与体验。基于这点认识,采取三级阅读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走进阅读的深处。《金色的草地》(统编本三上)一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另一件事是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怎样才能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笔者主要以“三级阅读”
【设计思路】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题为“中华传统节日”。教材要求学生收集几大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和习俗,学生们照做了,但大多数只停留在泛泛的了解上。本单元导读里写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样笼统的学习让我觉得遗憾。讲完这一单元课文,时令上恰逢清明节,于是我便设计了这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将清明节的来历、习俗与相关古诗词的教学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探究清明节深厚
统编本教材的识字板块以全新的思维与编排特点呈现在大家面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认知特点;内容更接地气,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思维与审美训练,助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更是促进学生学习汉字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低年级识字教学,需围绕“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逐步提升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  统编本教材把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
绘本是以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读本,绘画的空间占比较大,少量的文字作为阅读辅助,视觉冲击力极强。绘画的色彩丰富靓丽,故事人物灵动可爱、个性鲜明。阅读绘本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对培养多元智力发展、熏陶朴素纯真童心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绘本教学呈现了当前语文课程的一个崭新面貌,开启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低年级教学的全新模式。绘本阅读可
我们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抱怨“课文太多了,课时不够用,根本讲不完”,是否思考过这不够用的课时是因为把教材中每篇课文做了过度解读?曾经听过一节《带刺的朋友》(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在这节课上,呈现了以下环节:  (1)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事,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请学生按动作顺序说。  (2)读词语,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环境的词、拟声词,并与去掉了拟声词的段落做比较;把动词按顺序串联起来说说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小说题材的作品,如国内、国外许多古典小说等,充分表明了编者对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特点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小说等同于记叙文来教,倾向于教“语言表达”,而有些教师只教小说方面的语文知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是在教小说,但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零散,使得学生对小说的特点了解比较片面。那么,小学阶段的小说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教呢?  一、关注文中人物,品析小说人物形象  具有鲜明的人物
沈大安老师提出,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要对文本有正确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深刻探究作品的言语奥秘,尝试深度解读文本。我在教学中尝试巧妙地处理教材,深挖内涵,使学生找到解读文章的方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浸入意境,挖掘内隐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挖掘那些学生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还深入挖
【教学意图】  统编本教材通过“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提高课外阅读的地位,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容量。群文阅读,也能起到把文本读厚的目的。以下是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天地人》的教学设计,借助“人”字,通过群文阅读方式进行整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教学选文】  课内: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天地人》、识字表(课本第115~117页)。  课外:自编儿歌《人字歌》《天字歌
为了将学生的细节描写知识变为运用的能力,在习作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学生自主评价的积极性,多角度评价习作,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在学生写完片段或者一篇完整的习作后,我让学生互相点评优点缺点,再提出各自的修改建议。  如《端午日》这篇阅读选文中有一段场面描写:“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人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