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总结广东、海南课改推行较早、效果较好的两校六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结合对本地区各普通高中课改现状的调研,对更好地推行高中新课程课改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切实抓好三支新课改队伍建设;二是整合资源,实现共享,积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三是树立样本,以点带面,带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四是充分挖掘,形成合力,为推进新课改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中课改;做法和经验;建议
Report on 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Abstract】Through the conclusion of six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of the two high schools in Guangdong and Hainan which are better and earlier in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ing of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region, the writer put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to implement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better.First, through training, capacity building, strengthen the three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teams really;Second, through integrating resources and sharing them with each o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funding shortage initiatively;Third,throughsetting good examples of curriculum reformation,to promote the further progress of curriculum reformation; Fourth, through tapping the full potential of every high schools to provide protection to implement the new curriculum.
【Key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n high school,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suggestions
为了借鉴实验区的经验,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新课改,2009年12月初,市教育局组织市教研室相关学科的高中教研员、市直和各旗县区的高中校长、主任,对我国高中新课程第一批样本校华南师大附中和海口市一中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课程的设置、校本的研发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并以此为基础,对本地区高中新课改进行了探讨。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1 两校新课改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1 高度重视,提供保障。
一是两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划拨课改专项经费。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促进素质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抓手。三是出台相关的文件,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1.2 抓住关键,培训教研。
一是营造氛围,把全员培训作为新课改的必经之路。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立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二年上路,三年成熟,四年成教学骨干“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教师培训格局。
二是研究驱动,把教研交流作为教师每天的必修课。集体备课、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以及教学竞赛和优质课展示等教研制度健全。定期召开全校教学研讨会,以学校教学中最常见、最实际、最难解决的问题为对象,为教师研训提供切入点、结合点,同时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备课、说课、授课、听课、评课以及青年教师练课、品课等教研活动。
三是远程研训,把网络作为教研互动的平台。为了解决高中教研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提供学校所需的专业引领的问题,除了主动与上级教研机构、学术部门及各校建立密切的专业引领机制,帮助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难题,他们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寻求专业支撑,拓展教师校本研训新领域,形成各教研组间相互竞争、积极交流、共同提高的运行机制。
1.3 突破难点,设置课程。
高度重视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结合学校的实际,体现各自特色,设置课程既有定餐,也有配餐和自助餐,层层递进,灵活多样。
定餐制,就是要求学生按课程标准的规定修习所有必修模块,打好共同基础,修满必修学分,并尽量在高一年级开出,以利于在高二、高三尽可能多地开出选修课。
配餐制,又叫“必修模式的选修课”。他们借鉴许多地区及学校做法,将学生自由选修课变为学校推荐选修,组织教师按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倾向,把各学科模块相对合理地配成几种套餐,力争开足80%的选修模块,让学生自由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自助餐,即高二开设的音、美、体、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选修模块和校本课程。信息技术一个年级以3-4个班为一个单元实行“走班制”分层教学,分基础班、提高班、竞赛班,同时上课;艺术课按年级实行“走班制”分类教学,同时上课;体育课一个年级8个班为一个单元分大类教学,分十大类,上大课,一个年级同时上课。
1.4 校本研发,形成亮点。
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缺乏特色到多元、本土、多样。校本课程建设侧重于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等。在海口一中,学生有兴趣,教师有资源,就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教师们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有修身拓展类、学科特长类、兴趣小组和社团类、周四大讲堂、周科普讲座制度等20余种。如酷爱摄影的海口一中历史教师陈光安,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拍摄海口的老街道,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他用这些资料,为学生开出了一门选修课“海口老街”。
二是有效规范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体验性学习的技术领域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两个学习领域最容易被弱化和边缘化。我们考察两所中学均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设这两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其中研究性学习贯穿整个高中三年,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完成2个课题。在学期前三周由教师指导、班主任组织形成小组,确定课题,选定导师,研究过程均在课外和寒暑假,在学校结题,要求突出参与研究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懂得研究的程序;军训、行业体验活动、校园实践活动和外出参观、考察、访问等四大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帮贫助困、社区民俗活动等四大类社区服务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由政教处和团委组织,校内实践活动以班级组织及学生个人自愿参加为主,校外实践以年级统一组织管理为主,以班级、小组组织为辅,暑假以社会实践为主,寒假以社区服务为主。各种活动都给学生积累学分,既能保证时间,又能保证效果。
1.5 突出核心,课堂高效。
以学生的参与程度为高效课堂的核心、以师生的互动程度为高效课堂的关键、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高效课堂的基础,突出构建高效课堂,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克服保姆思想。在教师层面上采取堂堂清、步步推、人人改等措施;在学生层面上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6 把握根本,学业评价。
一是重视过程性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每个模块的学分认定由过程性评分和模块测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科学实践活动和平时的学业成绩等内容,占40%-60%,两部分成绩按所占比值累加60分以上为合格,给予相应的学分,不合格则安排补考或重修。
二是评价多元化。一方面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书”制度。模块评价由学校自主进行,上足课时,模块教材和学业考试合格就发给高中毕业证书。
三是开发学分管理系统。学校开发的学分管理网络平台,使学分认定更具有体系化,可操作和便于实施。
2 对我市推行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切实抓好三支新课改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的培训,提升课改理解、课改规划、新课开发、课改指导和文化建构等五方面能力。二是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把岗前培训与实施过程中的跟进式培训结合起来,把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结合起来,加强一线教师队伍的全员培训,着力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三是着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研指导和专家咨询队伍。这支队伍要以教研系统的科研人员为主体,要以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为主导,以一定数量从事教学的骨干教师为实践载体,及时研究解决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充分发挥专业支持和引领作用。
2.2 整合资源,实现共享,积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一是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对已有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特别是加强最能体现课程改革特点的选修课教室、通用技术教学场所的建设,同时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
二是积极整合校外资源。注重加强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吸取成功经验,借助于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场所,解决开设通用技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困难;主动开发社会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争取和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及其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
三是组建高中教改协作体学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建立教育教学合作互助制度,在教师、基地等资源的共享以及备课、评课、质量分析、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等具体工作开展中,进行深层次合作。
四是构建“巴彦淖尔市高中教育教学网络服务平台”。筹建区域性学科教学资源库,遴选优质的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本课及本单元主题学习资源、教学视频、学生反馈等教学资源入库,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享;开设教研活动平台,及时发布各校优秀教研组活动的公告,组织各学科教师参加教学交流研讨,并将活动纪实、研讨纪实以及活动后反思等系列资料进行公开发布,便于改进教研组的工作,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
2.3树立样本,以点带面,带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抓紧建设两所样本学校,通过加强这两所学校建设,在点上先行取得突破,积极发挥它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头参加各种课改活动,承担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题,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使之成为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基地、示范基地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基地,为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提供经验,并指导全市的高中课程改革。鼓励非样本学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实验,实验成功就迅速推广。
2.4 充分挖掘,形成合力,为推进新课改提供保障。
一是争取市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加强对课改工作的指导,加大对课改经费的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配置、专业教室建设、实验仪器图书装备等所需经费,根据高中课改需求,增加教师编制,公开招聘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到高中任教,为课改提供师资保证。
二是坚持开门办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高中课改提供资源支撑和保障。争取企业、农业、水利、科技等部门的支持,努力与中等职业学校、大学建立教学合作关系、资源共享关系,利用各方面的师资、设备和场所进行相关课程的模块教学。通过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完整的教育背景,让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保证各类学习模块能够高质量地开设,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课改;做法和经验;建议
Report on 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Abstract】Through the conclusion of six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of the two high schools in Guangdong and Hainan which are better and earlier in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ing of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region, the writer put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to implement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better.First, through training, capacity building, strengthen the three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teams really;Second, through integrating resources and sharing them with each o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funding shortage initiatively;Third,throughsetting good examples of curriculum reformation,to promote the further progress of curriculum reformation; Fourth, through tapping the full potential of every high schools to provide protection to implement the new curriculum.
【Key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n high school,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suggestions
为了借鉴实验区的经验,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新课改,2009年12月初,市教育局组织市教研室相关学科的高中教研员、市直和各旗县区的高中校长、主任,对我国高中新课程第一批样本校华南师大附中和海口市一中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课程的设置、校本的研发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并以此为基础,对本地区高中新课改进行了探讨。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1 两校新课改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1 高度重视,提供保障。
一是两省政府都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划拨课改专项经费。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促进素质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抓手。三是出台相关的文件,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1.2 抓住关键,培训教研。
一是营造氛围,把全员培训作为新课改的必经之路。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立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二年上路,三年成熟,四年成教学骨干“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教师培训格局。
二是研究驱动,把教研交流作为教师每天的必修课。集体备课、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以及教学竞赛和优质课展示等教研制度健全。定期召开全校教学研讨会,以学校教学中最常见、最实际、最难解决的问题为对象,为教师研训提供切入点、结合点,同时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备课、说课、授课、听课、评课以及青年教师练课、品课等教研活动。
三是远程研训,把网络作为教研互动的平台。为了解决高中教研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提供学校所需的专业引领的问题,除了主动与上级教研机构、学术部门及各校建立密切的专业引领机制,帮助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难题,他们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寻求专业支撑,拓展教师校本研训新领域,形成各教研组间相互竞争、积极交流、共同提高的运行机制。
1.3 突破难点,设置课程。
高度重视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结合学校的实际,体现各自特色,设置课程既有定餐,也有配餐和自助餐,层层递进,灵活多样。
定餐制,就是要求学生按课程标准的规定修习所有必修模块,打好共同基础,修满必修学分,并尽量在高一年级开出,以利于在高二、高三尽可能多地开出选修课。
配餐制,又叫“必修模式的选修课”。他们借鉴许多地区及学校做法,将学生自由选修课变为学校推荐选修,组织教师按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倾向,把各学科模块相对合理地配成几种套餐,力争开足80%的选修模块,让学生自由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自助餐,即高二开设的音、美、体、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选修模块和校本课程。信息技术一个年级以3-4个班为一个单元实行“走班制”分层教学,分基础班、提高班、竞赛班,同时上课;艺术课按年级实行“走班制”分类教学,同时上课;体育课一个年级8个班为一个单元分大类教学,分十大类,上大课,一个年级同时上课。
1.4 校本研发,形成亮点。
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缺乏特色到多元、本土、多样。校本课程建设侧重于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等。在海口一中,学生有兴趣,教师有资源,就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教师们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有修身拓展类、学科特长类、兴趣小组和社团类、周四大讲堂、周科普讲座制度等20余种。如酷爱摄影的海口一中历史教师陈光安,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拍摄海口的老街道,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他用这些资料,为学生开出了一门选修课“海口老街”。
二是有效规范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体验性学习的技术领域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两个学习领域最容易被弱化和边缘化。我们考察两所中学均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设这两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其中研究性学习贯穿整个高中三年,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完成2个课题。在学期前三周由教师指导、班主任组织形成小组,确定课题,选定导师,研究过程均在课外和寒暑假,在学校结题,要求突出参与研究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懂得研究的程序;军训、行业体验活动、校园实践活动和外出参观、考察、访问等四大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帮贫助困、社区民俗活动等四大类社区服务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由政教处和团委组织,校内实践活动以班级组织及学生个人自愿参加为主,校外实践以年级统一组织管理为主,以班级、小组组织为辅,暑假以社会实践为主,寒假以社区服务为主。各种活动都给学生积累学分,既能保证时间,又能保证效果。
1.5 突出核心,课堂高效。
以学生的参与程度为高效课堂的核心、以师生的互动程度为高效课堂的关键、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高效课堂的基础,突出构建高效课堂,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克服保姆思想。在教师层面上采取堂堂清、步步推、人人改等措施;在学生层面上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6 把握根本,学业评价。
一是重视过程性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每个模块的学分认定由过程性评分和模块测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科学实践活动和平时的学业成绩等内容,占40%-60%,两部分成绩按所占比值累加60分以上为合格,给予相应的学分,不合格则安排补考或重修。
二是评价多元化。一方面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书”制度。模块评价由学校自主进行,上足课时,模块教材和学业考试合格就发给高中毕业证书。
三是开发学分管理系统。学校开发的学分管理网络平台,使学分认定更具有体系化,可操作和便于实施。
2 对我市推行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切实抓好三支新课改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的培训,提升课改理解、课改规划、新课开发、课改指导和文化建构等五方面能力。二是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把岗前培训与实施过程中的跟进式培训结合起来,把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结合起来,加强一线教师队伍的全员培训,着力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三是着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研指导和专家咨询队伍。这支队伍要以教研系统的科研人员为主体,要以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为主导,以一定数量从事教学的骨干教师为实践载体,及时研究解决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充分发挥专业支持和引领作用。
2.2 整合资源,实现共享,积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一是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对已有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特别是加强最能体现课程改革特点的选修课教室、通用技术教学场所的建设,同时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
二是积极整合校外资源。注重加强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吸取成功经验,借助于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场所,解决开设通用技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困难;主动开发社会资源,努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争取和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及其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
三是组建高中教改协作体学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建立教育教学合作互助制度,在教师、基地等资源的共享以及备课、评课、质量分析、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等具体工作开展中,进行深层次合作。
四是构建“巴彦淖尔市高中教育教学网络服务平台”。筹建区域性学科教学资源库,遴选优质的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本课及本单元主题学习资源、教学视频、学生反馈等教学资源入库,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享;开设教研活动平台,及时发布各校优秀教研组活动的公告,组织各学科教师参加教学交流研讨,并将活动纪实、研讨纪实以及活动后反思等系列资料进行公开发布,便于改进教研组的工作,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
2.3树立样本,以点带面,带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抓紧建设两所样本学校,通过加强这两所学校建设,在点上先行取得突破,积极发挥它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头参加各种课改活动,承担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题,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使之成为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基地、示范基地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基地,为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提供经验,并指导全市的高中课程改革。鼓励非样本学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实验,实验成功就迅速推广。
2.4 充分挖掘,形成合力,为推进新课改提供保障。
一是争取市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加强对课改工作的指导,加大对课改经费的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配置、专业教室建设、实验仪器图书装备等所需经费,根据高中课改需求,增加教师编制,公开招聘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到高中任教,为课改提供师资保证。
二是坚持开门办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高中课改提供资源支撑和保障。争取企业、农业、水利、科技等部门的支持,努力与中等职业学校、大学建立教学合作关系、资源共享关系,利用各方面的师资、设备和场所进行相关课程的模块教学。通过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完整的教育背景,让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保证各类学习模块能够高质量地开设,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