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影音 锦上添花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iquer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线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各种高效便捷的教学资源与模式。灵活利用影音资源,无论是古诗词配乐朗诵,流行歌曲欣赏,还是影视作品观赏,都能有效地辅助于高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影音语文教学辅助作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施在校园的普及以及影音文化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影音资源,而影音资源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辅助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有效地利用了影音资源,因而有了些许体会与收获,下面略作浅析。
  第一,充分利用名家对古诗词经典篇章的配乐诵读,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传统的诗词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范读、学生读,而教师的诵读能力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缺乏美感与浸染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阅读的冲动与兴趣,就会导致诗词教学陷入窘境,毕竟,诗词的学习是离不开诵读吟唱的。
  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名篇,很多优秀的朗诵者都配乐朗诵过,如方明的《次北固山下》、周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曹灿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些朗诵者普通话标准、感情丰沛,也较好地把握了所诵诗词的韵律节奏、感情起伏,加之附配的音乐或婉转流畅或抑扬顿挫,因而也都营造出了浓郁而适宜的诗词情境氛围,对学生有很大的熏陶感染魅力。教师选取经典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聆听去感受,进而在“朗诵者”的引领下、熏陶下,走进作品,不由自主地去吟诵,去体会诗词之美,如此也就达到了诗词学习的目的。
  第二,充分利用流行歌曲“雅俗共存”的特性,使之服务于语文教学。流行歌曲“雅俗共存”的“雅”是指很多流行歌曲的歌词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如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王力宏的《花田错》等,因而它们在具有强烈抒情美感的同时又具有语言美、意境美乃至画面美;“俗”是指流行歌曲的曲词较古诗词更为通晓流畅、简单明了、易于传唱,因而它拥有众多的受众,中学生就是其铁杆粉丝。
  流行歌曲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可以有效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
  首先,它可以帮助中学生感受、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的鉴赏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更是一大难点。古诗词的语言具有浓缩性、跳跃性、含蓄性,很多学生,面对古诗词或畏惧或茫然,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诗词鉴赏得分就相当低,甚至不得分。
  由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流行歌曲去感触古诗词。比如,周杰伦的《千里之外》《菊花台》、毛宁的《涛声依旧》《大浪淘沙》、王力宏的《花田错》。这些歌曲很流行,颇为中学生所喜欢。它们之所以能流行,是其符合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震颤。流行歌曲如此,诗词也是这样。掀起时间这个盖头来,诗词只不过是若干年前的流行歌曲。现在人们借流行歌曲传达内心的某种情绪、感受,古人借诗词传达情感又是多么正常呀:羁旅天涯的人言思乡,远行的人伤别离,仕途坎坷者诉酸楚,壮志难酬者说悲愤……古今一理:借诗词言情、传情。
  有了这样的搭建,诗词的内涵自然引出,学生接受起来很是顺畅。即“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面对古老的诗词长河,学生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古人只不过借诗词的形式传达内心的一种感受罢了,这样学生与诗词的距离近了,从心理上不再排斥它,加以有计划的训练,慢慢地学生的诗词鉴赏力就到了提高。
  其次,它可以帮助中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当今的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作业多,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课外阅读兴趣和课外阅读习惯,课外文章读得少,写作素材匮乏,语言枯而无味,人生阅历及情感体验单一肤浅,因而,很多学生一写作文就发愁,“东拼西凑”便成了写作法宝,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优秀流行歌歌词的丰富文学内涵和情感深度,让其作为学生感悟生活的触发点,启引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开拓写作思维;或以流行歌歌词引发学生记忆仓库深处的生活经历,连通生活与作文,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源泉,拓宽写作思路;或促使学生沉浸在歌曲的特定情境中,在美妙的旋律中,透过歌词的语言渗透力,积累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对类似生活的认识,在比较中深化心灵无意间发生过的感动,增强意会歌词中的深邃哲理与充沛感情的能力;或让学生充分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合乎逻辑地类推引伸,从而补充、丰富对社会、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对优秀流行歌词的寻宝探幽中,学生的心智得到磨炼,从初步感受生活进入到深透地领悟生活,并能将这些收获自主的延伸拓展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如此写作能力也就逐步得到提升。
  第三,充分利用经典影视作品,帮助学生直观而又深入地去理解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有些高中课文,篇幅较长,教师在分析课文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另外,有一些课文是节选文段,教师不可能对其他章节做太细的讲解,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难以深入。同时,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有限,情感丰盈度不够,对一些作品的语言、主题、手法不能充分理解,甚至读不通读不懂。
  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教材上的很多优秀文学作品都有了相应的影视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具有的动态、形象、逼真的特点,来辅助于语文教学。学习戏剧《雷雨》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电影《雷雨》。对于话剧《雷雨》,教材只节选了鲁侍萍和周朴园在周公馆相遇的一部分,而《雷雨》这一部戏剧情节性特别强,其间人物关系复杂,情节集中紧凑。观看电影《雷雨》,学生就可以较为直观而深入地了解其情节、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形象,进而去体悟作品主题。剧中人物30年来的所有矛盾集中在夏季一个闷热的雷雨天里全面爆发,而电影中雷雨这一景象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有了深刻而鲜明的感受,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下载一些电视专栏节目(《百家讲坛之唐宋八大家》《走向海洋》《唐之韵》《品读》等)给学生欣赏,去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这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感知、理解能力,还是积累素材、提升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当然,影音作品不能替代教师的讲授与引导,它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辅助性的工具,只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利用这一工具时一定要慎重,要根据需要适时适度地巧用。相信只要有选择,有辨别,动脑筋,教师一定能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影音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有利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
其他文献
蒙太奇,原为建筑术语,意为构成、装配,运用到影视制作方面,就是将画面剪辑和合成的一种手段。而将它用到作文写作中,就是将一个个与中心有关的画面或故事,有目的地按某种方式串联或组接起来,使之产生对比、衬托、制造悬念等作用,为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这种方法又叫“镜头剪辑法”“画面切换法”“片段组合法”等。  在平时作文中,运用蒙太奇手法,行文简洁、明快、有气势。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并且由
期刊
相对于其他题型,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部分考生得分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不理解诗词的内容,缺少积累,缺乏诗词赏析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学生答题时表述未能抓住题干,未能根据题干的暗示用准确的术语规范地表达。怎样让诗词鉴赏的备考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以下谈一点思路和做法:  一、注重课堂引导和训练  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词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
期刊
还记得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古代私塾教书先生教孩童读书的情景吗?孩童们在夫子的引导下点头晃脑有模有样地或读或背,人们总是笑话他们读书时机械晃脑的样子,似乎整堂课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古代这种教读方法到底好不好,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值得语文教师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到底要不要“读”,以及怎样读。  不可否认,目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都是比较滞后的。回想一下上课的过程,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上
期刊
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要求可分两个方面理解:(1)“常见的修辞方法”重在“常见”。“大纲”明确指出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而对其他的修辞方法,如,反语、反复、双关、通感、顶针、移用等,则不作要求。因此复习时要紧扣“大纲”,不要超出范围,浪费精力。(2)“正确使用”表明高考对考生的考查是“正确运用”的能力,而不是辨识修辞手法。  从
期刊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占了教材内容30%左右,考卷上文言文也以题型、难度、比例的基本定型而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就教学现状看,学生怕学、厌学,主要原因是学起来“枯燥乏味”,记起来“浩如烟海”,考起来“得分可怜”。教师教起来“放不开”,“放不下”,教法僵化,程式固定,目标单一,师生互动差,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正如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所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
期刊
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日益重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数量增多了、难度加大了。但文言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因此,就需要教师探索出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步骤,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堂教学步骤不妨做出以下的尝试,分
期刊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记述散文,寥寥几句人物对话,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烛之武以民族大义为重,舍弃个人私怨,危机关头,扶大厦于将倾,救百姓免受涂炭。他不仅是一位顾全大局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雄辩家,他以其出色的口才,高超的论辩艺术,改写了历史,被载入史册,彪炳千秋。  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功用是巨大的。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
期刊
上海市浦东新区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博士主持研究了“高中语文质量目标研究”的课题,一时引起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探讨热情。这一课题重在探讨解决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效率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的问题。  通过认真研读程老师主持的课题及研究成果,汲取富有建设性的营养乳汁,参照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有益的尝试,并把这种精神推行到教学实践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思考和
期刊
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今天,面对知识的激增,教师如果光知道将条条框框抄给学生,而不去引导他们“知其所以然”,就更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师生均是主体,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人生体验的真实的生活经历。如何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享受课堂,就要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双向交流。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新的课标要求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来自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标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将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