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曹明海曾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文以其独有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始终保持着‘天生的浪漫’,充满着生命活力。”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情感世界的开拓,精神空间的构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习是诗意的回归,生活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情感是淡漠乃至厌倦的,缺失了学习的欲望和内部驱动力。形成以上状况的原因错综复杂,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让学生在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切体验中,增强对学习语文重要性的认识,更应动之以情,运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置身于真情的母语课堂中,升腾起热爱语文的真挚感情。怎样让学生回归真情的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导入,点燃学生激情
罗生布拉特曾说“当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一致时,那么阅读效果是最好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所得就是他们学习新知、锻炼能力的宝贵财富,课堂上有意识地经常让学生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学生就会在内心生成一种满足感、自豪感。在这个基础上引入新的学习课题、学习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学《公输》一文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2003年3月20日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吗?(学生纷纷点头)这场战争不仅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我们还清晰地记得,这场战争爆发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爱好和平的人士力图阻止美英等少数国家。但是,结果怎样呢?(生:失败了。美英等国最终还是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那么,国际社会的斡旋为何以失败告终呢?(生:美国太强大了,想称霸世界,谁不听话就打谁。)看来,阻止战争,不仅要有三寸不烂之舌,还要有实力做后盾。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对这点作了诠释,不信,大家一起来读《公输》,看墨子怎样阻止强国去攻打弱小国家的。这一导入,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件说起,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新语文材料的学习。
二、用心积累感动,找回学生真善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交往频繁,主体意识日益凸显,信息量空前丰富,生活方式渐趋多元,在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一种良好的外部氛围同时,也衍生许多浮躁和焦虑,许多学生远离了宁静和诗意,陌生了真相和实情,淡漠了亲情和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让学生拥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感动人和被人感动,是非常重要的。2009年2月的一天,我偶尔打开电视机,没想到正在播放2008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我深深地被感染了。韩惠民“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李桂林、陆建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金晶“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的泪一次次流淌,让我的心一次次震撼!第二天早自修,我迫不及待地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传递给学生,也许是我用情太深的缘故吧,学生们完全被我的言语感染了,整个早自修异常的安静,随着我入情的叙述,我仿佛能听到学生们的心在不停的颤动,我依稀能看到学生们的泪水在自然流淌。我想:学生的感悟,源于教师的感悟,要求学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求学生入情,教师首先要入情。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当教师把语文教学转化成情感的交流,转化成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时,学生才会获得真正的愉悦,才会获得人生的感悟。这种收获来源于指导学生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和用心积累。
三、教师激情演绎,唤起学生真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美、体味美,教师本身必须富有激情。教师的激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喜欢自然流露感情的老师,而不喜欢冷冰冰,故意做作,毫无热情的老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有人说:“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动的收获;播上行动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初中学生的情感和品格正在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如果语文教师能入情入理,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与培养,那么学生就能不断发展自己的健康情感,对语文喜爱也不会仅仅停留在知识积累上。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拨动“情”弦,就一定能打造出富有生命真情的课堂。
四、开展多种活动,加深学生体验
于漪老师指出:“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取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还要积极地开展各项课堂活动。譬如一分钟演讲、自导课本剧、即兴表演等。教学《晏子使楚》时,我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另两位学生扮演文中楚王和晏子,通过两人对楚王和晏子的语言、动作及个性化的神态的演绎,学生普遍反映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更容易了,对人物性格、主题的把握更准确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各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抓住对比契机,体验生活反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点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可抓住学生生活体验和教材内容的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斑羚飞渡》一课,我提问:“站在伤心崖上的斑羚们已经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这时候该怎么办?如果我们处在这样的境地,会怎么办?如果有逃生的可能,我们人类又会怎么做?”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肯定是争先恐后。”“谁会愿意放弃逃生的机会?”“电影《泰坦尼克号》发生过类似情况,当时的情形别提有多乱了”。“斑羚们是怎么做的?”我又接着抛出问题。“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没有拥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学生迅速从课文中找出斑羚们采取的策略一一作答。答完后,全班同学都进入了沉思。由此,我引导学生开展有关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一个人生活在群体中、社会上需要有这种团队精神、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教师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的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由此生发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用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初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这样利用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之间的反差,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同时也适时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六、注重朗读指导,丰富学生情感
好的朗读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有老师说:“语文这东西很奇怪,有些地方一旦细细研读起来,反而说不清、道不明了。”确实如此。有些词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朗读不仅是意会最好的方法也是意会所得的最好方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同赋予了作品以鲜活的生命,学生朗读时要觉得已达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发吾心”的程度,才能称为真读。让学生从他人和自己的试读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诵读中体会出文章的意、情、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感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把朗读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的心灵触摸文本,理解、感悟、发现文章的意义,并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真切地传达出来,语文课堂才能激起更美丽的浪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体验学习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独立存在又互相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各个器官的学习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也无法割裂分离。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持体验性学习的多样性,又保证体验性学习的实效性。生活中太多的真善美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到生活的脉络和真谛,太多的事例触动了学生们本来柔弱和善良的心。而真切的体验就像是一味良药,一把钥匙,谁能很好地运用它,谁就能很好地驾驭课堂,给课堂注入真情与活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一、创设情境导入,点燃学生激情
罗生布拉特曾说“当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一致时,那么阅读效果是最好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所得就是他们学习新知、锻炼能力的宝贵财富,课堂上有意识地经常让学生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学生就会在内心生成一种满足感、自豪感。在这个基础上引入新的学习课题、学习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学《公输》一文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2003年3月20日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吗?(学生纷纷点头)这场战争不仅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我们还清晰地记得,这场战争爆发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爱好和平的人士力图阻止美英等少数国家。但是,结果怎样呢?(生:失败了。美英等国最终还是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那么,国际社会的斡旋为何以失败告终呢?(生:美国太强大了,想称霸世界,谁不听话就打谁。)看来,阻止战争,不仅要有三寸不烂之舌,还要有实力做后盾。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对这点作了诠释,不信,大家一起来读《公输》,看墨子怎样阻止强国去攻打弱小国家的。这一导入,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件说起,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新语文材料的学习。
二、用心积累感动,找回学生真善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交往频繁,主体意识日益凸显,信息量空前丰富,生活方式渐趋多元,在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一种良好的外部氛围同时,也衍生许多浮躁和焦虑,许多学生远离了宁静和诗意,陌生了真相和实情,淡漠了亲情和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让学生拥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感动人和被人感动,是非常重要的。2009年2月的一天,我偶尔打开电视机,没想到正在播放2008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我深深地被感染了。韩惠民“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李桂林、陆建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金晶“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的泪一次次流淌,让我的心一次次震撼!第二天早自修,我迫不及待地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传递给学生,也许是我用情太深的缘故吧,学生们完全被我的言语感染了,整个早自修异常的安静,随着我入情的叙述,我仿佛能听到学生们的心在不停的颤动,我依稀能看到学生们的泪水在自然流淌。我想:学生的感悟,源于教师的感悟,要求学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求学生入情,教师首先要入情。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当教师把语文教学转化成情感的交流,转化成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时,学生才会获得真正的愉悦,才会获得人生的感悟。这种收获来源于指导学生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和用心积累。
三、教师激情演绎,唤起学生真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美、体味美,教师本身必须富有激情。教师的激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喜欢自然流露感情的老师,而不喜欢冷冰冰,故意做作,毫无热情的老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有人说:“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动的收获;播上行动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初中学生的情感和品格正在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如果语文教师能入情入理,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与培养,那么学生就能不断发展自己的健康情感,对语文喜爱也不会仅仅停留在知识积累上。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拨动“情”弦,就一定能打造出富有生命真情的课堂。
四、开展多种活动,加深学生体验
于漪老师指出:“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取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还要积极地开展各项课堂活动。譬如一分钟演讲、自导课本剧、即兴表演等。教学《晏子使楚》时,我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另两位学生扮演文中楚王和晏子,通过两人对楚王和晏子的语言、动作及个性化的神态的演绎,学生普遍反映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更容易了,对人物性格、主题的把握更准确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各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抓住对比契机,体验生活反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点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可抓住学生生活体验和教材内容的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斑羚飞渡》一课,我提问:“站在伤心崖上的斑羚们已经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这时候该怎么办?如果我们处在这样的境地,会怎么办?如果有逃生的可能,我们人类又会怎么做?”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肯定是争先恐后。”“谁会愿意放弃逃生的机会?”“电影《泰坦尼克号》发生过类似情况,当时的情形别提有多乱了”。“斑羚们是怎么做的?”我又接着抛出问题。“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没有拥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学生迅速从课文中找出斑羚们采取的策略一一作答。答完后,全班同学都进入了沉思。由此,我引导学生开展有关人生价值的讨论,让学生懂得一个人生活在群体中、社会上需要有这种团队精神、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教师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的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由此生发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用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初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这样利用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之间的反差,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同时也适时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六、注重朗读指导,丰富学生情感
好的朗读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有老师说:“语文这东西很奇怪,有些地方一旦细细研读起来,反而说不清、道不明了。”确实如此。有些词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朗读不仅是意会最好的方法也是意会所得的最好方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同赋予了作品以鲜活的生命,学生朗读时要觉得已达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发吾心”的程度,才能称为真读。让学生从他人和自己的试读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诵读中体会出文章的意、情、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感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把朗读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的心灵触摸文本,理解、感悟、发现文章的意义,并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真切地传达出来,语文课堂才能激起更美丽的浪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体验学习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独立存在又互相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各个器官的学习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也无法割裂分离。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持体验性学习的多样性,又保证体验性学习的实效性。生活中太多的真善美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到生活的脉络和真谛,太多的事例触动了学生们本来柔弱和善良的心。而真切的体验就像是一味良药,一把钥匙,谁能很好地运用它,谁就能很好地驾驭课堂,给课堂注入真情与活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