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gmq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花虽然不显眼,但是,却并不自卑,在季节里使劲绽放着,比如,花生的花就是如此。
  在阳光下,青青的花生株上,绽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清晨,露水晶莹,花生的小黄花上湿漉漉的。中午,花生那沾染着露水的小黄花在阳光下亮晶晶的。虽然花生不是高大的草木,却没有自惭形秽的悲观。花生的花虽然没有许多花朵的粉嫩和娇艳,但是,若是仔细端详,会发现花生的花有着更胜一筹的美。花生那小小的花朵,不起眼的黄,犹如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在乡间的田野里,看到红衣绿衫的乡村女子,挎了手工编成的篮子,在花生地里拔掉杂草,那种勤劳的模样极其迷人。
  九月到了,秋意渐渐深了,床上的薄毯收了起来,换上了厚一点的被子,却还是凉,尤其是在夜半时分,引人注目的是窗外那轮圆圆的月亮,沁人心脾的是花生的清香,让人的情思变得有些流连难舍。
  清香亦醉人。这句话放在花生这里是极其恰当的。花生很是朴实坦然的,拔出花生秧,一个个的花生果满满地缀在根上,仿佛是应了张爱玲说过的一段话:“心境好一点的话,不论在什么样的患难中,她还是有一种生之烂漫。多遇见患难,于她只是好处;多一点枝枝节节,就多开一点花。”花生,成熟在清秋中,却将果实隐藏在根下,它的内敛和低调,与低调的人是极其相似的。
  花生又名落花生、地果、唐人豆。花生虽然貌不惊人,却能够滋养身体、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花生是长生果,并且,人们习惯于把花生和黄豆一起称为植物肉、素中之荤。
  花生成熟的时候,从地里拔出来碧绿的花生秧,将花生果一个一个地摘下,花生果是阅历了春天与夏天两个节令而成熟的果实,把这带着泥土的湿润气息的果实拿回家,放到向阳的地方晒干。
  我的老家把收花生叫做出花生,出花生的“出”字用的非常巧妙。不是挖,不是拔,是出,让花生从地里出来。出花生。真的生动而美好。出花生其实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奋力的挖出一棵花生,下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生果,大多的花生果已经是外壳坚挺了,有的却还略嫌稚嫩,更罕见的是,有的花生果在地下竟然已经发芽了,那晶莹雪白的花生芽,仿佛是婴儿白嫩嫩的手臂一样迷人。新鲜的花生非常好吃,把花生皮剥下来,放在嘴里嚼上一口,满嘴的清香和甘甜,令人食之难忘。
  我喜欢花生。每年当新鲜的花生成熟之后,我总要从城里回乡下老家去品尝。回来的时候,老家的姐姐和妹妹还总是要让我带一些新鲜的花生。新鲜的花生放在屋子里,满屋子都是清香,怡人,醉人。我小的时候,奶奶把新鲜的花生放在芦苇编的席子上晒干,然后,剥下花生殼,就成了花生米。不用清洗,放在瓷盆里,一层花生米一层糖和醋,花生米和糖和醋相逢,那就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最后,把瓷盆的盖子盖好,做成糖醋花生,做零食,做下酒的小菜,都好,或者是趁着花生新鲜时剥下花生壳,将花生米和小茴香、八角、丁香、良姜放在一起煮,就是水煮五香花生米,吃起来更香。
  入了酒的花生米,更是颇有笑傲江湖的豪气。小小的花生米以柔弱之姿浸泡在浓烈的酒里,以自己的芬芳与灵性柔情似水地去拥抱着浓烈的酒。花生米入酒,成了醉花生。一个“醉”字,便弥漫出了醇香和飘逸之气。“酿”字真的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字眼。花生米如果是美人,酒就是英雄,花生米如果是佳人,酒就是豪杰,两者演绎出的是一场激情荡漾的华美之戏。酒气洋溢出的是酣畅、恣肆、深邃,花生米的清香则是柔和、低婉。
  从乡下到我现在生活的小城,一次次和花生相遇,在饥寒的时候,被小饭店里飘着的醉花生的香气牢牢吸引住。当店主人揭开锅,将香气扑鼻的醉花生放入白净的菜盘子里,不消片刻,我的嘴里已经尽情品尝到了醉花生的美妙滋味,感觉清香可口,暖胃暖心,整个人似乎已经醉了,飘然如仙。
  我也喜欢水煮花生。我住的小区附近有一个固定的卖水煮花生的摊子,摊主是一位老人,操着一口我乡下老家的那种浓厚的方言,额头上是一道道岁月的沟壑。每次去买水煮花生,远远的就看见他在微笑,像一个可爱的孩童。每次买完,老人总是又抓起一把花生塞进纸袋里,递给我,听凭我怎么推脱,都不肯把多给我的水煮花生再拿回去。
  花生香且实。这样的诗句让人品味出花生是既有动人的香味,也是能结出味道鲜美的果实的。
  当然,花生也是恬淡宁静的。一个诗人说,树木是大地写上天空的诗。我想,花生是大自然写在红尘里的诗,它是大自然中极其富有诗意的一笔。
  我和花生,永远都是相看两不厌的。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密度  暑热的天真适合看董其昌。董其昌的字里画里都有清凉意。40℃的天气,看这样的书画,能解暑热。  董其昌一生追其古淡之意,书画立意高远,潜心参禅,绝无跋扈戾气。有颜书筋骨,又有米芾飘逸和二王的精气神,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董其昌的字,看多了清神气爽,全是中国哲学与真意。  经历改朝换代,却落得花不沾衣,高寿到82岁,一不小心就“人书俱老”了,而且几乎一生都是得意的——他的字里,有中正平和的人生哲
期刊
中国自古,见贪必惩,遇贪必治。贪,大可危及国家政权,小能败坏社会风气。历朝历代的“明君”“圣主”都是对此深恶痛绝,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周公在《周礼》中把“廉”作为考察官吏政绩的重要尺度。法家管子也把廉比喻为国家大厦的四根大柱之一,即后人概括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庄子》:“小人殉财,君子殉名。”《论语》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秦律》规定:“通一钱者,
期刊
一座城市亦或是一段人生,  或许尤为色彩斑斓,  或许显得朴实无华,  但终究,各色纷繁的喧嚣之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  犹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  景德镇,不外如是。  瓷器  伴随着采访的脚步,我们来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邓希平老师的工作室。  1942年出生的邓希平老师,自1965年来到景德镇,瓷器便交织于她的人生之中,犹如窑变的颜
期刊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可见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从某种角度上讲,那些“大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家”,这与他们尊师的品格是有很大关系的。  梅兰芳是一代京剧表演大家,同时也是尊师的楷模。梅兰芳曾于1920年秋拜齐白石为师学画。之前二人相互仰慕已久,只是无缘会面。9月初的一天,齐白石在齐如山的陪伴下来到北芦草园梅宅。两位大师一见如故,梅兰芳向齐白石请教草虫、游
期刊
所谓手艺人,  不仅仅是用双手呵护传统,  更需要用双手创造不同,  大千世界,万千不同,  才是景德镇独有的,  千种面孔,瓷中百味。  瓷器  今天来到的是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该校的副院长,李文跃老师不仅仅是国家高校教名师,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  和景德镇许多的陶瓷匠人一样,李文跃生于陶瓷世家,从祖父到父亲都是知名的陶瓷艺
期刊
“在诗经里,在唐诗宋词里捡拾古旧的岁月。想象中,青苔在窗外铺排开来,绿意波浪般在身边涌动,让我们翻开一本期盼已久的书,将自己融入另一个清明的世界。  读唐朝王维的《鹿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渐渐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厌倦了嘈杂纷扰的官场,对于静谧幽深山林充满了神往。独自坐在山中密林深处,是很难见到人的踪影,只有无边的寂静在绵延,偶尔有人从林边走过,谈话声那样突兀将
期刊
琴之乐教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白居易诗里描写的这种丝弦与桐木造就的乐器,古韵声幽,器型简约,就是古琴。  古琴,雅称七弦琴,其实它更本真的名字,就叫“琴”。为琴冠上“古”之前缀,是近代以来为了区别钢琴、提琴等众多涌人中国的西洋乐器名称。而在中国文化里,中原古乐大多都是以一字命名,比如:琴、瑟、筝、笛、箫、埙等。而像琵琶、二胡称谓的,是由西域传人的外来乐器,而后在中国落地、发展,逐渐也成为
期刊
说到月,不能不想起两、三个古诗人,不能不说一说张若虚那“孤篇横绝,一诗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月下独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说,唐诗宋词中的月色,寄寓着诗人们不同寻常的人生际遇和生命情感。  过常宝在诠释《春江花月夜》时说:“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诗,它有着令人惊诧的完美的意境。”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期刊
1992年洛阳春寒,牡丹到期不开。张抗抗在洛阳等了几天,败兴而归,写了一篇散文《牡丹的拒绝》。汪曾祺闻讯给她画了一幅画,红叶绿花,并题一诗:看朱成碧且由他,大道从来直似斜。见说洛阳春索寞,牡丹拒绝著繁花。  宗璞喜爱牡丹,汪曾祺为她画了一幅牡丹,只占纸的一角,题日: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宗璞收到画,自是欣喜,把这首诗念给父亲冯友兰听了,冯先生说:“诗中有人。”  一次聂华
期刊
京剧大师梅兰芳(1894-1961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兰芳不但演戏精细精彩,在生活中也是个精致,追求健康和趣味的人。  梅兰芳年轻时就喜爱养鸽子。他发现,养鸽子有许多益处:其一,养鸽需早起开笼放鸽,能够让人呼吸新鲜空气,对肺部自然有益处。其二,可以练眼睛。梅兰芳原来眼睛有些近视,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也不太灵活,这对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個很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