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月下行吟的诗人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月,不能不想起两、三个古诗人,不能不说一说张若虚那“孤篇横绝,一诗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月下独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说,唐诗宋词中的月色,寄寓着诗人们不同寻常的人生际遇和生命情感。
  过常宝在诠释《春江花月夜》时说:“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诗,它有着令人惊诧的完美的意境。”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澄明的宇宙充满了灵动的生机。一切都消融在水光月色之中,天地一体,无边无际。张若虚面对这澄明而颤动的空气,细密隐约的花林,蒙蒙眬眬的沙滩,思绪万千。他感觉得到月光的飘动、闪烁,以及散发出来的淡淡的香味,海上的月光是如此轻灵通透,无拘无碍,无处不在,随波而动。
  在这春江花月夜里,诗人是不是有隐隐的怅惘?不得而知。但一轮永恒的孤月注释的空寂是了然的,诗人面对大江的发问是真切可触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生命不过是虚幻的瞬间显现,永恒的只是月亮。月亮也因永恒而孤寂。当个体生命面临虚无的绝境时,诗人们找寻的,永远是内在的温情和抚慰。
  李白呢?无疑是个月下舞蹈的精魂,他以《月下独酌》超脱尘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自斟自饮,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影共舞,与影同醉,天上地下,共享孤独冷寂,从世俗社会中超拔出来,这是怎样脱尘的一种情态?在《把酒问月》中,他又一次感叹人生如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他的世界里,如水的月色涌来退去,淘洗的,是一波又一波的人潮。旷达不羁、自得其乐的李白,挟剑遨游的李白,仙气十足的李白哦,内心充盈的何尝不是无限的凄清和忧郁?因为凄清和忧郁,在俗世中,他不再期望任何人的理解,更不愿意将自己和世俗的世界混为一体,他在冷漠中与俗世保持一个距离,让精神在无限的虚空中漂泊游荡。
  苏轼呢?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又寄寓了怎样的人生情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由发问起句,以许愿结句,迷漫着一种浓郁的人生怅惘。他对无论是月亮还是人生的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的坦然和顺从,表现出通透的人生智慧,足以超越无常的人生,从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但他也让唐朝漂過来的那轮月亮,更显冷寂凄清寒凉。
  无论是张若虚,无论是李白还是苏轼,在他们的生命中,月亮和月色所构架的世界,是一个绽放着晶莹光芒的世界,是一个理想和超脱的世界,那是属于诗人们的一种向往,一种主动的意志追求。是的,过常宝说得好:“孤芳自赏是一种内在激情的燃烧,孤独的承受中有一种特别坚韧的人格力量。”对于有着无穷烦恼和悲凉结局的人生来说,只要能放弃对此时此刻的执著,那轮明月不仅是一个永远的可以遮风避雨的栖息地,还足以赋予人类生命本身更为深厚更为悠远的意境蕴涵。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景德镇是一个充满着岁月痕迹的城市,  在这里,  哪怕衣着普通的人,  背后或许也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便是景德镇与瓷的魅力。  瓷器  今天来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书法传承人朱丹忱老师的工作室,小屋不大,却显得精致,里面陈列满满的都是朱老师珍视的作品。  说起陶瓷,朱老师的感触似乎很深,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景德镇的人而言,似乎对瓷器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朱老师说,瓷器的产生是推动了
期刊
中国文化是有鲜明的特色的,我总结了6个方面。  第一,中国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把个人和社会、道德和政治、信仰和天命天道、人生和天意统一起来的循环认同。什么叫循环认同呢?比如,为政必须靠道德,道德来自人性,人性乃是天性,所以民心就是天心,从政有了道德才能得到人心,得到人心才能显示最美好的人性,显示了最美好的人性才符合了天意、天道、天命。  修齊治平也是如此,个人也好,家庭也好,在社会上都是负责任的分子
期刊
你是盛開在江南水墨里的一朵青花   你是晕开在昌江春水里的一滴浓墨   你是迎面而来的浮梁旧风   你是踏歌而去的珠山一梦   羽衣霓裳静若寒水   轻如蝉翼   素朴如你温婉内敛   天人合一   古窑的神火还未息   它仍锻造着你的刚毅   江南的墨色尚未远   它仍点染着你的清奇   逝者如斯春水东去   你前生的故事   化成了今生的胎记   千年风情未变几许   你的美极柔弱   只是不
期刊
密度  暑热的天真适合看董其昌。董其昌的字里画里都有清凉意。40℃的天气,看这样的书画,能解暑热。  董其昌一生追其古淡之意,书画立意高远,潜心参禅,绝无跋扈戾气。有颜书筋骨,又有米芾飘逸和二王的精气神,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董其昌的字,看多了清神气爽,全是中国哲学与真意。  经历改朝换代,却落得花不沾衣,高寿到82岁,一不小心就“人书俱老”了,而且几乎一生都是得意的——他的字里,有中正平和的人生哲
期刊
中国自古,见贪必惩,遇贪必治。贪,大可危及国家政权,小能败坏社会风气。历朝历代的“明君”“圣主”都是对此深恶痛绝,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周公在《周礼》中把“廉”作为考察官吏政绩的重要尺度。法家管子也把廉比喻为国家大厦的四根大柱之一,即后人概括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庄子》:“小人殉财,君子殉名。”《论语》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秦律》规定:“通一钱者,
期刊
一座城市亦或是一段人生,  或许尤为色彩斑斓,  或许显得朴实无华,  但终究,各色纷繁的喧嚣之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  犹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  景德镇,不外如是。  瓷器  伴随着采访的脚步,我们来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邓希平老师的工作室。  1942年出生的邓希平老师,自1965年来到景德镇,瓷器便交织于她的人生之中,犹如窑变的颜
期刊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可见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从某种角度上讲,那些“大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家”,这与他们尊师的品格是有很大关系的。  梅兰芳是一代京剧表演大家,同时也是尊师的楷模。梅兰芳曾于1920年秋拜齐白石为师学画。之前二人相互仰慕已久,只是无缘会面。9月初的一天,齐白石在齐如山的陪伴下来到北芦草园梅宅。两位大师一见如故,梅兰芳向齐白石请教草虫、游
期刊
所谓手艺人,  不仅仅是用双手呵护传统,  更需要用双手创造不同,  大千世界,万千不同,  才是景德镇独有的,  千种面孔,瓷中百味。  瓷器  今天来到的是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该校的副院长,李文跃老师不仅仅是国家高校教名师,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  和景德镇许多的陶瓷匠人一样,李文跃生于陶瓷世家,从祖父到父亲都是知名的陶瓷艺
期刊
“在诗经里,在唐诗宋词里捡拾古旧的岁月。想象中,青苔在窗外铺排开来,绿意波浪般在身边涌动,让我们翻开一本期盼已久的书,将自己融入另一个清明的世界。  读唐朝王维的《鹿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渐渐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厌倦了嘈杂纷扰的官场,对于静谧幽深山林充满了神往。独自坐在山中密林深处,是很难见到人的踪影,只有无边的寂静在绵延,偶尔有人从林边走过,谈话声那样突兀将
期刊
琴之乐教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白居易诗里描写的这种丝弦与桐木造就的乐器,古韵声幽,器型简约,就是古琴。  古琴,雅称七弦琴,其实它更本真的名字,就叫“琴”。为琴冠上“古”之前缀,是近代以来为了区别钢琴、提琴等众多涌人中国的西洋乐器名称。而在中国文化里,中原古乐大多都是以一字命名,比如:琴、瑟、筝、笛、箫、埙等。而像琵琶、二胡称谓的,是由西域传人的外来乐器,而后在中国落地、发展,逐渐也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