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曲司鼓既是指挥员、又是演奏员,以形、声、情兼备的司鼓艺术,发挥指挥和表现的双重作用。加强综合知识、基本技能、和谐精神、创新思维等艺术修养才能造就一名优秀司鼓。
关键词:戏曲司鼓;素质;修养
司鼓者,又称之为鼓师、打鼓佬,是戏曲乐队的指挥。司鼓的职能就是对舞台节奏的掌握,是舞台节奏的主宰者。好鼓师在舞台上的作用不亚于主演,他可以把情绪、节奏和内涵巧妙地通过演奏鼓去指挥和表现出来,极大地促进和增强了演员的表演张力。西方交响乐指挥可以通过大量的肢体语言去帮助领导带领乐队。其实司鼓也要表演,却不可以有夸张的肢体表现,其所依靠的仅仅是二根“鼓健子”打出声音,调动乐队来感染观众烘托气氛。这就大大增加了他的难度。而其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却比交响乐更加的丰富。因为他是有声音的,而且他的声音在其中起的是决定性的因素。
司鼓的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的不同,具有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经验不同,具备的表演知识、演奏技能、艺术修养以及各自的条件、天赋的不同,必然造成对每一场戏、每一个剧情、每一个人物、包括每一段唱腔的理解、掌握、体现、效果都不同。因此,人们对其表演效果的反映及影响力也就不同。
司鼓在戏剧表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集表演与指挥与一身。司鼓不仅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和创新意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音乐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司鼓工作。因此,戏剧司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养。
一、文化知识修养
作为戏曲司鼓必须加强文化修养,广泛学习文化知识。有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舞台演出,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的人,就不太可能有独到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判断力,因此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缺乏文化素养的人,不可能真正的领会剧情的内涵,不可能吃透剧本的艺术形象,从而不能胜任司鼓作为乐队重要角色的工作。
二、创新思想修养
司鼓要广采众艺之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什么要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需要,是观众新时代审美的需要,如果没有观众的演出,那就是失败的演出,因此,作为舞台艺术,除了要吸取传统的精华,也要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艺术创新。如果思想守旧,固守陈规,在实际操作中就无法应对变化的局面,也就力不从心,无法胜任本职工作。这就要求戏曲司鼓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寻求创新举措,展现创新效果。
三、综合知识修养
综合知识是司鼓者素质的基础,通过广泛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厚积薄發,融会贯通,才能造就一名优秀司鼓。
司鼓每打一本新戏,首先要反复推敲,仔细分析并掌握和理解剧中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只有理解,才能设计锣鼓,处理节奏,司鼓既要为演员伴奏,而且要向下手示意各种领发手式,使下手明了司鼓的各种领发意图,协调一致演奏各种锣鼓点子。锣鼓点子必须依照角色行为、人物身份、性格、感情、行动和其所处的规定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司鼓要用不同的锣鼓点子给予配合,以体现规定情节与情绪上的合适性和连贯性。戏曲整台戏的节奏安排由司鼓统一掌握,用鼓点把全剧的抑扬顿挫、高下徐疾的舞台节奏强调出来,把唱腔念白和动作的美感强化出来,把角色内心动作强调出来。因此,作为司鼓必须熟读剧本、了解剧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矛盾冲突,对舞台的样式、程式、调度等了如指掌,才能准确把握舞台节奏,操控自如。而司鼓是否能真正理解剧本、导演、演员、作曲者的意图,则主要取决于司鼓本身深厚的知识底蕴和融会贯通。而且要熟悉传统程式,研究流派和代表作,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加强综合知识修养。
1.熟悉传统程式
中国戏曲的历史古老悠久,各个行当各个流派都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和表演程式,这些表演程式被多少代艺人总结集成以后出现技巧化,发展成了传统程式。在多种多样的传统表演程式中,都配上了非常恰当的戏曲锣鼓。特别是“起霸”、“走边”、“趟马”、“刀枪靶子”等等,有特定的表演程式,又有规定的锣鼓经。司鼓者要努力熟悉程式,灵活运用程式,尽力服务程式,创新完美程式。
2.研究流派和代表作
流派是剧种成熟与否的艺术标志,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是一个剧种的品牌。京剧、昆曲、梆子腔、评剧、黄梅戏、豫剧、吕剧、淮剧、沪剧、莆仙戏、高甲戏等等。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就是各剧种的流派,戏曲司鼓对本剧种的流派唱腔,表演习惯要非常熟悉,还应该深入研究本剧种的代表人物。
3.深入生活,熟悉生活
编剧、导演、主演等等的主创人员经常为了创作而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作为司鼓有“敲打舞台”、“敲打演员”、“敲打人物”、“敲打心灵”、“敲打生活”等等几个层面,而以敲打生活为最高境界。戏曲的情节几乎全部来自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戏曲剧目把历史生活中的故事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保留下来。司鼓不仅要依靠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来“体验以往的生活”,更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发掘生活中的“鼓点”。
四、基本技能修养
司鼓不仅要熟悉鼓和板的基本原理,了解锣鼓演奏的基本知识,,还要撑握演奏技巧,并扎扎实实的打下鼓和板的基本功。司鼓与其他演奏员一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练功的枯燥烦杂程度比之其他乐器更“令人讨厌”。因为司鼓在练习过程中是一无音阶二无旋律,只有变化中的节奏与强弱。司鼓的功夫是一练手腕,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强的毅力才能练成灵活的手指手腕。强弱快慢,左右配合,平签点签,单击轮奏等,活络而又能“心到手到”的手腕是司鼓最基本的“功底”。节奏是司鼓的必修课之二,器乐演奏的乐谱是旋律性的(分谱除外),而司鼓的演奏中则一直是节拍型的,执签型的。没有稳定的节奏感是很难司鼓的。在一台大型戏曲的演出中,各种板性会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命运的转变而多次运用。
除了要吸取传统的精华,也要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艺术创新。如果思想守旧,固守陈规,在实际操作中就无法应对变化的局面,也就力不从心,无法胜任本职工作。这就要求司鼓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寻求创新举措,展现创新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戏曲演出核心位置的司鼓,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大胆借鉴,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真正统揽全局。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老的戏曲艺术再吐芬芳,创造出更多的奇葩。
关键词:戏曲司鼓;素质;修养
司鼓者,又称之为鼓师、打鼓佬,是戏曲乐队的指挥。司鼓的职能就是对舞台节奏的掌握,是舞台节奏的主宰者。好鼓师在舞台上的作用不亚于主演,他可以把情绪、节奏和内涵巧妙地通过演奏鼓去指挥和表现出来,极大地促进和增强了演员的表演张力。西方交响乐指挥可以通过大量的肢体语言去帮助领导带领乐队。其实司鼓也要表演,却不可以有夸张的肢体表现,其所依靠的仅仅是二根“鼓健子”打出声音,调动乐队来感染观众烘托气氛。这就大大增加了他的难度。而其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却比交响乐更加的丰富。因为他是有声音的,而且他的声音在其中起的是决定性的因素。
司鼓的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的不同,具有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经验不同,具备的表演知识、演奏技能、艺术修养以及各自的条件、天赋的不同,必然造成对每一场戏、每一个剧情、每一个人物、包括每一段唱腔的理解、掌握、体现、效果都不同。因此,人们对其表演效果的反映及影响力也就不同。
司鼓在戏剧表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集表演与指挥与一身。司鼓不仅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和创新意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音乐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司鼓工作。因此,戏剧司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养。
一、文化知识修养
作为戏曲司鼓必须加强文化修养,广泛学习文化知识。有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舞台演出,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的人,就不太可能有独到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判断力,因此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缺乏文化素养的人,不可能真正的领会剧情的内涵,不可能吃透剧本的艺术形象,从而不能胜任司鼓作为乐队重要角色的工作。
二、创新思想修养
司鼓要广采众艺之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什么要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需要,是观众新时代审美的需要,如果没有观众的演出,那就是失败的演出,因此,作为舞台艺术,除了要吸取传统的精华,也要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艺术创新。如果思想守旧,固守陈规,在实际操作中就无法应对变化的局面,也就力不从心,无法胜任本职工作。这就要求戏曲司鼓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寻求创新举措,展现创新效果。
三、综合知识修养
综合知识是司鼓者素质的基础,通过广泛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厚积薄發,融会贯通,才能造就一名优秀司鼓。
司鼓每打一本新戏,首先要反复推敲,仔细分析并掌握和理解剧中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只有理解,才能设计锣鼓,处理节奏,司鼓既要为演员伴奏,而且要向下手示意各种领发手式,使下手明了司鼓的各种领发意图,协调一致演奏各种锣鼓点子。锣鼓点子必须依照角色行为、人物身份、性格、感情、行动和其所处的规定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司鼓要用不同的锣鼓点子给予配合,以体现规定情节与情绪上的合适性和连贯性。戏曲整台戏的节奏安排由司鼓统一掌握,用鼓点把全剧的抑扬顿挫、高下徐疾的舞台节奏强调出来,把唱腔念白和动作的美感强化出来,把角色内心动作强调出来。因此,作为司鼓必须熟读剧本、了解剧情,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矛盾冲突,对舞台的样式、程式、调度等了如指掌,才能准确把握舞台节奏,操控自如。而司鼓是否能真正理解剧本、导演、演员、作曲者的意图,则主要取决于司鼓本身深厚的知识底蕴和融会贯通。而且要熟悉传统程式,研究流派和代表作,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加强综合知识修养。
1.熟悉传统程式
中国戏曲的历史古老悠久,各个行当各个流派都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和表演程式,这些表演程式被多少代艺人总结集成以后出现技巧化,发展成了传统程式。在多种多样的传统表演程式中,都配上了非常恰当的戏曲锣鼓。特别是“起霸”、“走边”、“趟马”、“刀枪靶子”等等,有特定的表演程式,又有规定的锣鼓经。司鼓者要努力熟悉程式,灵活运用程式,尽力服务程式,创新完美程式。
2.研究流派和代表作
流派是剧种成熟与否的艺术标志,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是一个剧种的品牌。京剧、昆曲、梆子腔、评剧、黄梅戏、豫剧、吕剧、淮剧、沪剧、莆仙戏、高甲戏等等。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就是各剧种的流派,戏曲司鼓对本剧种的流派唱腔,表演习惯要非常熟悉,还应该深入研究本剧种的代表人物。
3.深入生活,熟悉生活
编剧、导演、主演等等的主创人员经常为了创作而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作为司鼓有“敲打舞台”、“敲打演员”、“敲打人物”、“敲打心灵”、“敲打生活”等等几个层面,而以敲打生活为最高境界。戏曲的情节几乎全部来自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戏曲剧目把历史生活中的故事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保留下来。司鼓不仅要依靠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来“体验以往的生活”,更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发掘生活中的“鼓点”。
四、基本技能修养
司鼓不仅要熟悉鼓和板的基本原理,了解锣鼓演奏的基本知识,,还要撑握演奏技巧,并扎扎实实的打下鼓和板的基本功。司鼓与其他演奏员一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练功的枯燥烦杂程度比之其他乐器更“令人讨厌”。因为司鼓在练习过程中是一无音阶二无旋律,只有变化中的节奏与强弱。司鼓的功夫是一练手腕,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强的毅力才能练成灵活的手指手腕。强弱快慢,左右配合,平签点签,单击轮奏等,活络而又能“心到手到”的手腕是司鼓最基本的“功底”。节奏是司鼓的必修课之二,器乐演奏的乐谱是旋律性的(分谱除外),而司鼓的演奏中则一直是节拍型的,执签型的。没有稳定的节奏感是很难司鼓的。在一台大型戏曲的演出中,各种板性会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命运的转变而多次运用。
除了要吸取传统的精华,也要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艺术创新。如果思想守旧,固守陈规,在实际操作中就无法应对变化的局面,也就力不从心,无法胜任本职工作。这就要求司鼓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寻求创新举措,展现创新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戏曲演出核心位置的司鼓,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大胆借鉴,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真正统揽全局。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老的戏曲艺术再吐芬芳,创造出更多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