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oqwr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全球化现象虽然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但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已经对未来社会全球化问题作了许多前瞻性的预测与分析。虽然马克思在当时没有明确使用“全球化”一词,但他在关于世界历史与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及其固有矛盾、自由贸易、货币与资本、工人贫困化和共产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论述中,都蕴涵有全球化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理论论述
  
  一、马克思在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理论中论述的全球化思想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关注始于1846年,《莱茵报》时期的实践和所遇到的理论怀疑,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想产生了怀疑,于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世界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得到全面阐述的代表性著作。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意义上,在当时就非常清醒地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P88)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出现不仅深刻改变了国家、民族原有的社会生活,而且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这就是由传统社会开始迈向现代社会,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球化发展。这种变化“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P86)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是世界历史的产物。世界交往的出现,世界历史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首先开拓了世界市场。“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经验事实。”[1](P89)世界市场的出现使得各国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化了,一国经济想正常的发展,必须适应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的需要。马克思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他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及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他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及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P276)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分析世界历史、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时,就内在地指出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然趋势,即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及其固有矛盾理论中论述的全球化思想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即以世界市场为载体的普遍交往过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也就是马克思预测的各国人民日益卷入世界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对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革命性作用有过明确的论述,他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1](P276)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1](P114)总之,一句话:“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P277)资产阶级,“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P276)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P114)它的最终目的表现为“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1](P277)事实上,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马克思所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结果。
  马克思不仅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所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而且指出这种经济危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也具有了全球性。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著作中分析英国革命时就指出工业的发展必然引起新的危机。他说:“我们时常提请读者注意英国的工业自1850年以来空前发展的情况。在最惊人的繁荣当中,就不难看出日益迫近的工业危机的明显征兆。尽管有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发现,尽管人口大量的、史无前例的外流,但是,如果不发生什么意外事情的话,到一定的时候,市场的扩大仍然会赶不上英国工业的增长,而这种不相适应的情况也将像过去一样,也不可避免地要引起新的危机。这时,如果有一个大市场突然缩小,那么危机的来临必然加速,而目前中国的起义对英国正是会起这种影响。”[1](P693)而马克思所说的中国革命起义必然要引起英国的危机,正是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全球扩张的结果。又在《鸦片贸易史》论述联军强迫中国订立新条约时指出:“有一件事是肯定无疑的:1843年的条约并没有使美国和英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加,倒是起了加速和加深1847年商业危机的作用。现时的这个条约也是这样,它使人们梦想得到一个无穷尽的市场,使人们产生不切实际的希望,可能就在世界市场刚刚从不久以前的普遍恐慌中逐渐复原的时候,又促进新危机的形成。”[1](P713)很显然,马克思在深刻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及其固有矛盾规律后,指出工业危机具有不可避免性和世界性,这里已经内涵有全球化的思想。
  
  三、马克思在自由贸易理论中论述的全球化思想
  
  贸易全球化表现为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商品销售和服务提供超过地域的限制,而且贸易双方间的相互依赖很深,市场上商品间交换互为前提,基本上融为一体。马克思在分析中英贸易时指出,如果中国人把茶丝贮存起来,那么“英国就不免要面臨这样的问题:它的主要消费品之一涨价,金银外流,它的棉毛织品的一个重要市场大大缩小。”[1](P694)马克思在谈到中国茶叶与西欧肉类、谷物的交换时说:“不要忘记,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他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现在大不列颠到处都在抱怨大部分庄稼情况不好。”[1](P694)
  贸易自由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手段,既是全球化的内容,又是全球化不可缺少的条件。马克思已认识到这种自由贸易对资本主义国家把大工业推向世界所产生的作用。在《德国革命和反革命》中指出,德国资产阶级远没有英国或法国资产阶级那样富裕,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自由贸易的落后。他说:“此外,德国的工业区少而分散;它们在内地主要是利用外国的——荷兰或比利时的——港口进行进出口贸易,所以它们于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大商港很少有或毫无共同利益;而最重要的是,它们不能建立像巴黎和里昂、伦敦和曼彻斯特那样巨大的工商业中心。造成德国工业的这种落后状态的原因很多,但是只要举出两个就足以说明问题:国家的地理位置不利,距离已经成为世界贸易要道的大西洋太远。”[1](P485)同时,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自由贸易的发展不光使全球贸易的依赖性加强,全球贸易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冲突也日益显现出来。在分析中英贸易看到欧洲谷物等农产品的价格升高所发生的后果时就指出:“在这样情况下,既然英国的贸易已经经历了通常商业周期的大部分,所以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1](P695)贸易的冲突必然引发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这恰恰是马克思指出的欧洲每一次严重革命的前兆,“欧洲从18世纪初以来没有一次严重的革命事先没发生过商业危机和金融危机。1848年的革命是这样,1789年的革命也是这样。不错,我们每天都看到,不仅称霸世界的列强和它们的臣民之间、国家和社会之间、阶级和阶级之间发生冲突的的迹象日益严重,而现时的列强相互之间的冲突正在一步步尖锐,乃至剑拔弩张,非由国君们来打最后的交道不可了。”[1](P697)
  
  四、马克思在货币、资本理论中论述的全球化思想
  
  对货币资本与全球化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货币是需要和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之间的牵线人。”[2](P150)“如果货币是把我同人的生活、把我同社会、把我同自然界和人们联结起来的纽带,那么货币难道不是一切纽带的纽带吗?因此,它难道不是普遍的离间手段吗?它既是地地道道的使人分离的‘辅币’,也是地地道道的结合手段,它是社会的化合力。”因为货币具有这样的化合力,所以马克思同意莎士比亚的看法,即货币“是人们和各民族的普遍牵线人”。[2](P153)在这里,马克思虽然不是直接论述货币与全球化形成的关系,但蕴涵了货币对促进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世界联系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追求自身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是受资本本性所驱使的,马克思说:“生产资本的扩大也就意味着资本的积累和积聚。资本集中的结果是分工的扩大和机器的更广泛的使用。”[1](P223)资本总量和数目的增加,资本越增长,资本的利息也就越少。因此,小食利者必须投身产业才能维持生存。这样的发展进程便迫使资本家想扩大规模就要动用信贷机构,结果却是避免不了的频繁的资本危机。马克思说:“这种危机之所以越来越频繁和剧烈,就是因为随着产品总量的增加,亦即随着对扩大市场的需要的增长,世界市场变得日益狭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新市场日益减少了,因为先前发生的每一次危机都把一些迄今未被占领的市场或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被商业榨取过的市场卷入了世界贸易。”[1](P363)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增长的本性,资本的危机也全球化了。
  
  五、马克思在工人贫困化理论中论述的全球化思想
  
  马克思对全球化进程中工人的贫困化趋势也作了许多预测。马克思的著名积累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但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40)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加速了资本主义大工业间的竞争,也导致了工人间的竞争。“分工的扩大使劳动的专门技能,劳动者的专门技能化为乌有,从前需要用这种专门技能的地方,现在任何人都能做得到,从而工人之间的竞争也就加剧了。”[1](P223)马克思认为在全球化导致的工人竞争越来越残酷的前提下,工人的贫困也加剧了。他说:“许许多多人仅仅依靠自己劳动为生——大量的劳力与资本隔绝或甚至连有限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可能性都被剥夺,——从而由于竞争,他们不在是暂时失去作为有保障的生活来源的工作,他们陷于绝境,这种状况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1](P87)“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1](P281)
  
  六、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论述的全球化化思想
  
  马克思一切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所期望的最终全球化也是基于二者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的,是共产主义这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他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从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1](P87)同时马克思在关于人的解放学说中也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根据上面的叙述,这已经很清楚了。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由于这种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下述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利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1](P89)在这里,马克思既肯定了全球化的趋势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也指出全球化趋势又是一种盲目的、自發的、异化的力量而与主体的人相对立的,因为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二者的结果必然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摘 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开创了私塾这种教育方式,确定了教育的内容,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始了文化下移运动;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采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当时士人素质提高,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党中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深入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培育出更多更优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
期刊
摘 要:戎昱是唐代大历、贞元年间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在人文精神、创作手法上都有明显继承杜甫的痕迹,并在大历、贞元诗坛表现出了一种独特个性。但是,在这种继承关系的背后,戎昱身上还是折射出了属于这一时期的时代共性。  关键词:戎昱;杜甫;继承    戎昱是唐代大历、贞元年间的一位诗人。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一书中指出,在大历时期的诗人中,“追摹杜甫最明显的就要数戎昱”[1]。并指出戎昱与杜甫之间具有一
期刊
摘要: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理财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层次并不丰富。本文着重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问题;发展对策  个人理财业务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之后以其市场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等特点迅速推广,成为发达国家银行的主导产品
期刊
摘要: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路面的基础,所以对路基施工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本文从路基工程的特点、路基施工的基本方法、路基填筑施工的主要工序、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对常见问题的防治等五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路基填筑施工过程中的程序、方法以及实际施工操作经验,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路基填筑对保证公路质量的重要性,并提醒施工技术人员在路基填筑施工中避免出现质量问题,以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路基
期刊
一、序言    司法权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司法权在内的国家政权,是以社会公共管理机关的形式存在的,表面上不具有为某阶级集团掌有的属性。这种国家政权形式上的中立性与背后为某阶级、集团所掌有并为其服务本身,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张力,统治阶级只有掌握精巧的意志表达方式,亦即精巧的立法、行政、司法技术,才能将符合自己利益的观点、主张,上升为法律,并通过行政、司法的方式在社会中得到实际贯彻实施。在社会
期刊
摘要:宋廷十分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但其重文轻武思想及海防措施的不利,为海盗的频发提供了前提条件。海南岛汉时虽已受中央政府控制,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种统治处于一种虚弱的状况。宋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繁荣,海南岛海盗活动开始抬头。南宋时期,以陈明甫、陈公发为主的海盗团伙以海南岛崖州为据点,进行武装反抗政府的活动。这是海南岛历史上海盗活动的第一个高潮。  关键词:宋代;海南岛;海盗  当前学
期刊
摘 要:广播电视报市场的前景不容乐观,深化广播电视报的改革迫在眉睫。广播电视报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必须在报纸的内容上下功夫,尽早投入报业大市场的竞争。  关键词:竞争;改革;新意;可读性    我国的广播电视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发行量大,深入千家万户、拥有广大受众群的一类报纸。但是,广播电视报所面对的形势显然是十分严峻的。特别是在近几年里,由于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报已感觉到
期刊
摘 要:服装是一种被物化了的社会文化载体,是沟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重要媒介。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服装的变化,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美学思想、审美倾向等,都会从那个时代的服装中反映出来。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越来越丰富,服装有以前的单一性向实用与艺术结合转变。服装是一个人的仪态外观的主体,显示其修养、审美、素质和品味的层次。在社会的整个精神生活中占有
期刊
摘 要:在新时期、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领导,关键是领导干部要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率,要成为科学发展的忠实执行者和积极促进者。  关键词:领导;科学发展观;执行者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期刊
摘 要:本文在论述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之上,着重研究国际知名企业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管理机制,结合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取得的成效,强调社会责任机制建立的必要性,预期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机制建立的美好未来。    2006年1月1日施行的新《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此总则部分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