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真正落实。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一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数学计算对小学生来说是数学学习中的易错点和难点,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一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数学计算对小学生来说是数学学习中的易错点和难点,但计算教学往往枯燥无味,老师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因为计算往往有做不完的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使得计算教学沦为“题海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计算教学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有效性,使教学达到高效低耗,这值得我们一线教师的深思。下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巧妙计算
由于计算题在教材上的呈现方式都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对数学计算留下了枯燥无味的印象。如何将计算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学习数学计算创设一个感同身受的情境,进行巧妙地计算,这已经成为计算教学的关键问题。在教学《买文具》一课时中,其教学目标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因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是一个难点,而且学生又刚刚接触这类算法,这就给计算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课程开始教授时,我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巧妙地引入买书包的情境,使学生在期待中进行计算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这些盲点,笔者多次演说、多次反思、多次改进,学生多次练习,然而还会出现各种错误,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笔者反复地问自己,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怎样讲解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呢?笔者静下心开始反复研究和总结,发现把乘法分配律引入生活,采用“比喻”的手法将计算教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想法。因此可以把“25”比喻“老师”,“80”和“4”比喻“学生”,由于老师要在每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作业,所以“25”要分别与“80”和“4”相乘,第二天老师把全部作业收上来批改,最后要记住把两个数的乘积相加。用此方法来强调学生加上箭头以辅助计算:
这种比喻的教学手法提高了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实践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把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这生活情景应用到乘法分配律教学中,使原来单调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使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让学生期待,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运用简算,有趣计算
在小学的计算教學中,学生从一年级的“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等内容就开始接触简便计算。但系统的教学简便计算(简算)是从四年级开始的。所谓的简算是指计算数位少,计算次数少,计算数变小的数学算法。例如:39×101。当出现这道题时,学生急忙拿出计算本和尺子,忙碌地用竖式计算结果。然而发现全班的准确率并不高,此时,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一种简便且准确率较高的算法——口算(这时学生的眼睛瞪得大大的)。
师:在“39”和“101”中找学问,提示把其中一个数拆成一个整百数和一位数。
又例如让学生动手完成这道题:38×29 38,巡视全班,发现学生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同学们,能用简便运算吗?(同学们苦苦思考着)
师:提示添加一个数就能使运算变得更加简便,但不改变计算结果。
生:老师我知道,在38后面×1。
引导小结:38×1=38,任何数乘1都等于它自己本身,所以不影响运算结果,29 1刚好凑成整十数,给下面的计算带来方便。这两道例题笔者没有直板铺开,而是让学生通过先实践→对比→再实践→最后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体会运用简便方法使计算更便捷更准确。因此,教师应该把计算教学与简算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让学生思考:能否简算?为什么要简算?怎样简算?简算的根据是什么?而不是让学生为了简算而“简算”或仅仅是一个计算的工具。
三、良好习惯,有效计算
计算有一定的艰苦性,内容枯燥,一步有误,全盘皆错。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所以在计算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小学生自身感知不全面,造成抄错或者漏写数字,例如:“26 8×4”抄成“26 8÷4”,把“×”写成“÷”,用竖式计算 =______,个别学生抄成 ,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1”或退“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计算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计算前先回头检查数字是否抄对,一步并一步,一环扣一环,不能操之过急,要尽量挖掘他们的优点,评价从宽,对于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每次做对了要用红笔肯定,如,用“√”和“优秀”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奖励。例如: =____,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是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难点。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除数是几位数?
生:两位数。
师: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生:前两位。
师: 可以吗?(把“4”盖住,减轻学生视觉疲劳,带来方便的计算。)
生:不行。
师:那怎么办?
生:要看前三位。还要把“22”看成一个整十数进行计算。在计算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对每一道题要有责任心,做到一看(看数字、看运算)、二想(想怎样计算)、三算(根据想好的,仔细书写)、四查(进行验算)。引导学生要有耐心,一道题未做完、做不对也不罢休。要求学生书写一定要认真,因为只有书写认真,注意力才能集中,这样计算的准确率就提高了,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四、在错误中不断提升
“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允许学生犯错,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下次不再犯错。比如,笔者在计算训练课堂上发现学生计算错误,为了了解学生做错的原因,可以在课后让他在身边重做,此时发现学生做题的准确率提高了。或者发现学生算错了,笔者会投影出来,让全体学生当一会小医生,鼓励找出病因,学生最喜欢找出别人错误,这时情绪高涨,积极性好,此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不能取笑同学。笔者坚持下课前5分进行计算训练,根据教学内容同步布置两道计算题,有竖式计算,有递等式计算等,最后进行面批,每当批到错题,会提醒学生:“来,检查一下吧,看看这题错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而不是老师强压给他,让他印象深刻。每天晚上笔者布置的作业会分成综合题和计算题两类。笔者跟学生说:“认真算好两道题,要讲究质量不是数量。”如果学生做错了,我会让他重做,坚持不懈追求计算能力过关。多练并不是机械性的练习,而且往往也达不到期望的效果,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算理,讲究实效的多练。每天坚持练习计算,在错误中不断提升,不断反思,改进总结,共同探讨一条适合学生、讲实效的计算道路。
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笔者在计算教学中充分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运用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态度,允许学生在错误中不断提升。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使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有效率,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一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数学计算对小学生来说是数学学习中的易错点和难点,但计算教学往往枯燥无味,老师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因为计算往往有做不完的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使得计算教学沦为“题海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计算教学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有效性,使教学达到高效低耗,这值得我们一线教师的深思。下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巧妙计算
由于计算题在教材上的呈现方式都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对数学计算留下了枯燥无味的印象。如何将计算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学习数学计算创设一个感同身受的情境,进行巧妙地计算,这已经成为计算教学的关键问题。在教学《买文具》一课时中,其教学目标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因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是一个难点,而且学生又刚刚接触这类算法,这就给计算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课程开始教授时,我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巧妙地引入买书包的情境,使学生在期待中进行计算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这些盲点,笔者多次演说、多次反思、多次改进,学生多次练习,然而还会出现各种错误,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笔者反复地问自己,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怎样讲解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呢?笔者静下心开始反复研究和总结,发现把乘法分配律引入生活,采用“比喻”的手法将计算教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想法。因此可以把“25”比喻“老师”,“80”和“4”比喻“学生”,由于老师要在每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作业,所以“25”要分别与“80”和“4”相乘,第二天老师把全部作业收上来批改,最后要记住把两个数的乘积相加。用此方法来强调学生加上箭头以辅助计算:
这种比喻的教学手法提高了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实践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把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这生活情景应用到乘法分配律教学中,使原来单调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使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让学生期待,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运用简算,有趣计算
在小学的计算教學中,学生从一年级的“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等内容就开始接触简便计算。但系统的教学简便计算(简算)是从四年级开始的。所谓的简算是指计算数位少,计算次数少,计算数变小的数学算法。例如:39×101。当出现这道题时,学生急忙拿出计算本和尺子,忙碌地用竖式计算结果。然而发现全班的准确率并不高,此时,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一种简便且准确率较高的算法——口算(这时学生的眼睛瞪得大大的)。
师:在“39”和“101”中找学问,提示把其中一个数拆成一个整百数和一位数。
又例如让学生动手完成这道题:38×29 38,巡视全班,发现学生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同学们,能用简便运算吗?(同学们苦苦思考着)
师:提示添加一个数就能使运算变得更加简便,但不改变计算结果。
生:老师我知道,在38后面×1。
引导小结:38×1=38,任何数乘1都等于它自己本身,所以不影响运算结果,29 1刚好凑成整十数,给下面的计算带来方便。这两道例题笔者没有直板铺开,而是让学生通过先实践→对比→再实践→最后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体会运用简便方法使计算更便捷更准确。因此,教师应该把计算教学与简算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让学生思考:能否简算?为什么要简算?怎样简算?简算的根据是什么?而不是让学生为了简算而“简算”或仅仅是一个计算的工具。
三、良好习惯,有效计算
计算有一定的艰苦性,内容枯燥,一步有误,全盘皆错。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所以在计算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小学生自身感知不全面,造成抄错或者漏写数字,例如:“26 8×4”抄成“26 8÷4”,把“×”写成“÷”,用竖式计算 =______,个别学生抄成 ,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1”或退“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计算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计算前先回头检查数字是否抄对,一步并一步,一环扣一环,不能操之过急,要尽量挖掘他们的优点,评价从宽,对于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每次做对了要用红笔肯定,如,用“√”和“优秀”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奖励。例如: =____,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是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难点。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除数是几位数?
生:两位数。
师: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生:前两位。
师: 可以吗?(把“4”盖住,减轻学生视觉疲劳,带来方便的计算。)
生:不行。
师:那怎么办?
生:要看前三位。还要把“22”看成一个整十数进行计算。在计算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对每一道题要有责任心,做到一看(看数字、看运算)、二想(想怎样计算)、三算(根据想好的,仔细书写)、四查(进行验算)。引导学生要有耐心,一道题未做完、做不对也不罢休。要求学生书写一定要认真,因为只有书写认真,注意力才能集中,这样计算的准确率就提高了,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四、在错误中不断提升
“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允许学生犯错,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下次不再犯错。比如,笔者在计算训练课堂上发现学生计算错误,为了了解学生做错的原因,可以在课后让他在身边重做,此时发现学生做题的准确率提高了。或者发现学生算错了,笔者会投影出来,让全体学生当一会小医生,鼓励找出病因,学生最喜欢找出别人错误,这时情绪高涨,积极性好,此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不能取笑同学。笔者坚持下课前5分进行计算训练,根据教学内容同步布置两道计算题,有竖式计算,有递等式计算等,最后进行面批,每当批到错题,会提醒学生:“来,检查一下吧,看看这题错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而不是老师强压给他,让他印象深刻。每天晚上笔者布置的作业会分成综合题和计算题两类。笔者跟学生说:“认真算好两道题,要讲究质量不是数量。”如果学生做错了,我会让他重做,坚持不懈追求计算能力过关。多练并不是机械性的练习,而且往往也达不到期望的效果,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算理,讲究实效的多练。每天坚持练习计算,在错误中不断提升,不断反思,改进总结,共同探讨一条适合学生、讲实效的计算道路。
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笔者在计算教学中充分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运用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态度,允许学生在错误中不断提升。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使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有效率,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