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叩问几许?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4266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五分钟活动引发的生命思考
  课前五分钟活动主题:推荐一篇最使你感动的文章。
  课代表:今天推选的最感动人心的文章是《与妻书》,请听我们写给它的颁奖词:视死如归,是最勇敢、最博爱的人生选择。当万马齐喑、满街狼犬,他抛妻别子,为了使命与信仰,挺身而出,勇赴死地,为天下人谋永福。这一种爱,博大无私;这一种情,感天动地;这一篇文章,足以让我们在生离死別中感受震撼人心的伟大力量。
  师:为什么推荐这一篇文章,请同学们分别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生1:《与妻书》情真意切,读后情入肺腑,让人潸然泪下。它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美情书”,也是最感人的遗书。文章是作者咬破手指头后将血与墨融合,用娟秀的小楷写在手帕上的。极度悲伤的挚情在爱的驱使下理性而隐忍地流露,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泪珠和笔墨齐下,足以感人肺腑,感天动地。
  生2:“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正因为爱得深沉,所以对死亡毫不畏惧。对妻子的爱与留恋,对亿万民众的关心,使作者倾洒热血,勇赴死难,这是真爱中无上的责任。因此,这份情感,无比崇高与博大。
  生3:家国大爱与儿女私情的对冲,循理而往与心有难舍的纠结,慷慨悲壮与缠绵悱恻的交缠,这些最后化成为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热血勇毅与“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的绵绵悲情,令后人读之无不动容。这让我想到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想到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到了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与妻书》让我们在生离死别中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伟大力量,在大爱与私情间挣扎不已的人性,是真正动人心魄的调性与底色,这是其之所以打动人心的力量所在。时隔百余年,重读此文,作者对爱妻的真情,“以天下人为念”的信念,舍生取义的气度风范,令人动容。此刻,我想到了驰援武汉护士冯亚珠写给家人的一封信,她把亲情和爱浓缩在字里行间;此刻,我还想到最美“夫妻档”,丈夫朱家旺、妻子张艳,为了同一项任务、同一个目标,毅然奔赴武汉战“疫”前线,“馨馨,爸爸妈妈要出一趟远门,在家乖”成为最动人的话语;还有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的主治医生胡谦,抛下怀孕的妻子,奋战在抗疫一线,妻子知道,除了自己,丈夫还有更多的人要守护。彼此的感情里不再仅仅是爱,还有家国情怀和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顾名思义,生命教育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其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活动为载体,旨在使青少年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超越生命。而这五分钟课前活动深深地引发了笔者对生命教育的思索:疫情防控之下,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读书学习,探究生命的内涵,明白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构建“感悟文本中的生命”微专题
  微专题是教师基于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实际情况,选择核心的语言知识、关键的语文能力、有效的思维训练、基本的审美方法、典型的文学现象、重要的文化话题等要素,并将其提炼成小而精的教学点,而后围绕这些教学点策划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全方位地培育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经验等核心素养。“短”“平”“快”是微专题教学的特征。
  关注生命是教育的本真所在,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意义则是其终极追求。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为何而生,如何而生”的思考中进一步理解生命的价值,进而以积极健康的状态来面对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生活,是生命教育的活教材;文本,是生命教育的有力凭借。因此,教师要将现实生活或文学文本魂化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辨,在探究中思考,在体验中生长,在实践中提升,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博大与崇高,进而热爱生命与生活,拥抱如火的青春,享受蓬勃的生命。
  纵观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科书的具体内容,笔者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时代情怀。其中既有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者,他们的行动震撼着世界,感动着世人。教师可以撷取其中的某些部分,构建生命教育微专题,打造群文联读的模式,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崇高的生命情怀,强化其对生命的关注与理解。为此,笔者设计了“感悟文本中的生命”微专题教学活动。具体环节如下:
  1.师生明确任务
  请从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中选取合适的篇目,围绕“感悟文本中的生命”这一主题,自由组合成合适的研究小专题,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窥探文字背后隐含的生命要素,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见解、主张与思考。
  2.推荐研究篇目
  根据各小组长的申报推荐,各组研究的篇目如下:
  一组:《侍坐章》《庖丁解牛》;
  二组:《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
  三组:《屠呦呦》《烛之武退秦师》;
  四组:《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节选)》。
  补充素材:疫情之下的系列生命美文。
  3.课时安排
  学生自由阅读写作:3课时;
  小组内部交流:1课时;
  成果汇报:1课时。
  最终形成的课堂成果汇报内容如下:
  师:大家已经在小组内交流、研讨过了,下面我们请各小组依次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1:我们一组的主题是“在潇洒自如的状态中窥视生命姿态和生命的执著”。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描述自己的志向时描述了一种春游的情景,并获得了孔子的赞许。实际上,这也是孔子的理想,即希望有一个可以放心沐浴畅怀的山水环境,在和谐的社会中能够体会到平等安逸的生活,这就是对自由惬意的生活境界的追求。同时,这也是对自由、开阔、洒脱的美丽教育的追求。或许在孔子眼里,在历经四处游说的颠沛流离之后,转而在露天的课堂里教学,阅读的是自然,沐浴的是身心,俯仰的是天地。这就是最理想的教学情境吧!   最重要的,这是孔子对礼的追寻,对儒家之礼——与民同乐——的遵循。创建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这与孔子“礼乐治国”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提倡礼乐治国,向往大同世界。朱熹对此解读道: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咏而归。这也就是说,孔子渴望回到一种太平盛世中去,回到充满人性的社会中去。为了礼乐社会的理想,尽管屡屡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犬,但我们的圣人仍旧以苍生为念,执著于自己的生命追求。從《侍坐》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潇洒自如的生命状态,一种对自由的生命状态的向往,一种生命的执着追求。
  生2:《庖丁解牛》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它告诉我们要顺应生命、中道而行。解牛动作的境界,已不是单纯的技艺精良,而是消除了距离、隔阂、对立、矛盾,并呈现出和谐之感,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人之养生,如何才能超越单纯的形躯保养,延长寿命,提升精神愉悦、生命自由的层次呢?需要我们放下感官层面的物我对立关系与外求心态,让物我自然相融为一体。“不以目视而以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心无挂碍,才能随心所欲;顺乎自然,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这样由被外物阻隔,进而无牵无挂,上升为心灵、生命的洒脱自然。当生命健康了,心灵就自由了!心存警惕,心怀敬畏,知晓生命的关键所在,顺乎自然,游刃有余。惠文王、庖丁谈论解牛,却让我们意外领悟了生命修养的道理!
  师:对!学习《庖丁解牛》,我们需要进入养生之境,顺乎自然,感受生命的潇洒与自由状态。老子论道,道德千古;庄子化蝶,自在逍遥;孔子论语,万代师表。这些中华贤哲的思想启蒙,亦是生命无限张扬状态的显现。生命的智慧引领我们身处宇宙却能心怀洒脱,不拘外物,让心灵得到释放,让人生更加精彩,让生命各得其所。
  生3:我们二组的主题是“在悲剧中仰望灵魂深处的尊严,体验生命的张力”。“在悲剧中,被毁灭的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能引起欣赏者对生命本真的关注,悲剧不但给了人们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被撕毁’的悲观描述,更触动了人们灵魂深处的尊严感、价值感以及生命本能的力量,激发了人类蓬勃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悲剧照亮了生存事实与生命本身,使人们体验并强大了生命力感。”关汉卿《窦娥冤》、曹禺《雷雨》和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让我们感受到戏剧文本中所蕴藏的悲剧艺术魅力。走入这些文本深处,深刻体验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的灵魂得到震撼,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蓬勃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也由此得到激发。
  生4:类似的经典悲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还有很多,比如《赵氏孤儿》《梧桐雨》等经典的悲剧作品,品读它们,使我们在感受悲痛、震撼、崇敬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关照生命的张力,并学会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仰视灵魂深处的尊严,超越生命的平庸状态。
  师: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哲理。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能够摈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使自己变得纯洁、真挚、高尚,生命也变得别样精彩!
  生5:我们三组的主题是“在无私奉献中见证生命的崇高与伟大,彰显民族的刚毅不屈”。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而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并将其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她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保护人类的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她研制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每年能拯救10万人的生命。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研究。我们把问题解决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一名字,带有浓厚的古典色彩,满含父亲深切的期望。她从《诗经》中走出,带给我们的是中华民族悠远的文化气质和美感。屠呦呦,在无私奉献中让我们见证了生命的崇高与伟大。
  生6:“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在春秋战国这个纵横捭阖的年代,烛之武能抓住秦晋两国貌合神离、因利益才结成盟友的关键来游说秦伯,晓以利害,从源头上打消了秦伯原有的想法,为郑国免除了一场战争的灾难,其智慧之光芒足可闪耀千古。
  可见,其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虽怀才不遇,心有怨愤,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毅然舍小怨而全国家。夜缒而出,只身赴秦营,力挽狂澜于既倒,其存国保家之心,足可称为侠之大者。
  师:对。对宇宙隐性的反抗使得原本渺小的身躯以伟岸的精神实体屹立起来。悠悠中华自有民族本色,因此,反映民族精神面貌和生产方式特色的英雄如春天的鲜花一般开满了历史世界。这对历史来说,是一种点、一种原生力;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种进步的资本。屠呦呦、烛之武的无私奉献使我们见证了生命的崇高与伟大,感受到了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
  生7:我们四组的主题是“在困境中张扬对生命的悲悯情怀,人性的关照”。鲁迅怀着对底层女性苦难生活的悲悯之心,在《祝福》里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底层女性精神荒芜却不甘于此,执着地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和永恒价值,最终被无情地消解、颠覆,从而陷入虚幻之境,走向灭亡的过程。在这样的故事情节中,人物形象具有丰厚的审美价值。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异化,即随着人变成甲虫,其本性也发生了变化,从为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而努力赚钱到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悲惨死去。小说通过描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促织》中人变为虫的描写则是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
  生8: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之举;套中人,是被沙皇的残酷统治辖制而死。在作者冷静、客观的描述中,我们窥见了生存的困境以及生命的异化所带来的撕裂和痛苦。作者对困境中人的生命状态的同情如缕缕阳光,照彻我们的心扉。更确切地说,这既是控诉,更是其悲悯情怀的一种普照。   师:过去的社会像是一个压榨机,使人的身体变形,让生活扭曲,把人的心智磨成粉末,让生命在困境之中挣扎、撕裂。作者通过对生活困境与人的异化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困境之下不同的生命样式,张扬了其对苦难生命的悲悯情怀以及对人性的关照。
  由此可见,通过自主探究与自由讨论,学生可以体会到生命在生离死别之际迸发出的亘绝千古的伟大力量,在潇洒自如的状态中洞见生命的美丽与执著;可以在悲剧中仰望灵魂深处的尊严,体验生命的张力;还可以在无私奉献中感受生命的崇高与伟大,在困境中张扬对苦难生命的悲悯情怀……这些都是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收获的关于生命的思考。
  三、生命教育如何抵达彼岸
  1.浑然忘我的沉潜:达到审美自失的境界
  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优秀读物的内在魅力吸引着读者完成阅读活动。当读物的吸引力足够大时,读者将“自失于对象之中”,即达到“审美自失”的状态,乃至如痴如醉,废寝忘食。[1]感受生命的执着,体验灵魂深处的尊严与生命的张力,仰望生命的崇高与伟大,领悟对生命的悲悯情怀……这些目标都需要通过阅读来达成,都需要在浑然忘我的沉潜中得以实现。
  读书,并非为了读而读,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审视自己,并从中汲取生命成长的力量。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可靠的生命进程;没有可靠的生命进程,就无法产生深入影响师生生命状态的课堂。为了建设生命、完善生命,我们需要阅读,也需要体验。只有在浑然忘我的阅读沉潜中,在审美自失、物我两忘的境界里,我们才能明白:生命是珍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热爱生命;生命是有尊严的,其存在是合理的,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有尊严地活着;生命具有巨大的潜能,因而我们要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尽可能地激发生命的潜能;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我们要学会把握生命的航向,欣赏生命旅途中的精彩;生命本身就是价值,因此要想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就要努力实现自身生命与他人生命、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生命与非生命的共生共存。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积极进入生命情境,去辨识、感受不同的生命状态;要立足文本,用好文本,唤醒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披文入情,以情动情,以灵感灵,使学生产生尊重和关怀生命的体认感。只有在沉浸的阅读之中,才能拨开岁月的氤氲,过滤世界的尘杂,用心灵去体验生命,用行动去壮大生命,用爱去守望生命。如是,生命的深层内涵才能从书本中跳脱出来,内化为我们的信念和力量,从而塑造出深邃的思想和闪光的灵魂。
  2.情景式的体验:构建生命认同过程
  总体来看,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科书的人文主题比较鲜明,社会性较强,这有利于教师联系真实的社会生活,构建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真实的学习情境。
  需要注意的是,字句词面上的解说以及风格主题的归纳终究不能代替生命内在的成长与进阶。若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生命的挣扎、苦痛,我们就无法理解生命的内涵,字里行间彰显的生命力量就无法与我们心中的力量合为一体,也无法对我们的生命形成激荡澎湃的能够摆脱平庸的冲击力,更无法产生对生命的执著与敬畏以及对世界的爱和责任。
  因此,为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命,笔者创设了一系列生命教育活动,如:征文比赛,书写生命情怀;畅想思考,梦想生命的征程;换位体验,掀起内心的波澜;反向假设,感悟青春之珍贵;戏剧演出,角色融情;诗歌朗诵,震撼心灵;演讲比赛,抒发情感……在这些活动中,生命体验得以真正发生,生命意识能够有效地渗入每一个具体的活动场景之中,进而融入学生的血液和灵魂,使其感悟生命、正视生命、热爱生命,效果显著。例如,有一位学生在课前演讲中说道:“疫情之下对崇高生命的认识和理解,钟南山、李兰娟甚至每一个逆行者都对其作出了最好的解读。离开家人,奔赴武汉,他们珍视生命、奉献自我的情怀,让世人肃然起敬。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知难而进,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再如,有一名曾经厌学的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日记中写道:“方舱医院里的高三生,把斩杀病魔当作高考前的一次大考;方舱医院内‘考研哥’备考苦读的身影,感动了一大波网友;武大博士毕业后出国深造的‘读书哥’,认为内心强大是对抗病毒的一剂良方。他们是方舱医院里最美的面庞,他们身上迸发出最感人的力量。”
  可見,情景式的体验能够有效地构建起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体验所引发的学生心灵上的触动,则是生命意识觉醒和生长的体现。
  3.理性思辨的探索与表达:获取生命的智慧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来探讨生命教育的内容,选择合理的生命教育路径,着力提高生命教育的成效。生命教育是珍爱生命、谋求灿烂生命轨迹和辉煌人生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人全面均衡发展,助长生命发展。“珍爱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关注自身生命,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与人类和谐地生长在一片蓝天下;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思考明日生命之发展”[2],这些都是当代学生应该关注的生命教育内容。可以说,教育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关爱生命和促进生命发展为价值尺度。珍爱生命是一种道德,漠视生命是一种思想缺陷,我们要努力探寻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导其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其他生命体相生相长的和谐理念,以促进自身生命与其他生命体乃至非生命体的共生共长。
  请看三位同学在演讲比赛中的发言:
  “我们需要关怀异类生命。《小狗包弟》中,我们可以通过专政者的动作神态体会到他们的残忍、凶暴,深深体会到艺术家和小狗的悲惨遭遇、生命尊严丧失殆尽的苦痛。《囚绿记》中,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使绿枝条获得新生、舒展自由,让我们感受到生命肆意绽放的可贵!
  回归现实生活中,生命关怀需要有“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当下,我们的同学对泼浓硫酸伤熊、残忍虐猫屠狗的事件无动于衷,就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缺乏对生命的同情和对苦难的理解,就无法养成关怀生命的情怀,也就不能高扬生命的航帆!”   ——《推己及人,让生命绽放》
  “前几天报道的那个因没有手机上网课而自杀的14岁女孩的故事,让我深思良久。手机无罪,空泛地叹息生活贫穷似乎于事无补,对生命的珍视教育,尤其是架设挽救贫穷与发展教育相契合的桥梁,刮骨疗毒般地改变生命的困境,显得尤为重要。”
  ——《改变生命困境》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可以体验生命的博大无私,也可以见证生命的卑微与渺小。在灾情逼近之际,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救灾物品,满足口腹之欲;另有不良商人,仿造口罩,牟取暴利……这些让我们明白,英勇无畏的逆行者为他人英勇献身的同时,也有光明背后、黑暗之中的猥琐,有灵魂的扭曲与变形。”
  ——《遇见光明,不避黑暗》
  让学生在思辨中,思考生命应有的姿态,获取生命的智慧,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目的。多层面的理解与感悟,才是生成思辨、超越肤浅、祛除丑恶的理想方式。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也将由此生根、发芽、抽枝,慢慢长成参天的大树。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3]“健全的人格养成,就是培养顶天立地的精神,什么年龄就该承担什么责任。”[4]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而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课程,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而纯净的生命情怀,其阅读与表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一线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情境相对复杂的结构化学习任务,在文本细读中引导学生建构个性化的语言活动体系,强化心灵体验,为其审美鉴赏与创作提供支持与反馈,进而在完成一系列具有较高关联性与层次性的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其语文素养,深化其对生命的见解与认识,实现生命教育之于人生的导航意义。
  注释:
  [1]潘新和:《新課程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8页。
  [2]陈桂芳:《生命教育之旅的点滴收获》,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2344345793.html。
  [3]叶澜、李政涛:《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访谈录》,《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第33页。
  [4]熊芳芳:《欲成名师,先为明师》,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3314819e720abb68a982 71fe910ef12d2af9a928.html。
  (作者单位:山东省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作为语文教育界的大师,其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叶老在其长达70余年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在语文教材的性质、功能、编撰、使用等方面得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形成了其鲜明的语文教材观。  一、叶圣陶语文教材观的形成和发展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形成、发展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叶老1899年开始进入私塾学习,读“四书”“五经”,学八股文。这为其熟悉古籍打
期刊
【文本、教材分析】  该单元的主题是学习生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从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写起,既描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也讲述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
期刊
教育在中国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荀子曾言:“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可见,不论时代语境如何变化,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始终是无法隐匿、遮蔽的。而文学作为人学,是反映社会现实、记录历史变迁、承载人生道义的重要载体,其具有相当显豁的教育价值。因此,文学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必要途径。厘清、挖掘文学作
期刊
赫钦斯说:“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1]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议论文属于实用文范畴,一篇好的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逻辑严密,议论文学习可培养初中生的高阶思维。  那么如何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呢?下面笔者以特级
期刊
《廉颇蔺相如列傳》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被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胆识和先国后己的精神所折服,也会被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能改和坦白直率的品格所震撼,两位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大放异彩,名垂千古。  司马迁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成功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位识大体、顾大局的英雄人物,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还有并不逊色于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只是因为着墨较少而常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遗产之精髓。文言文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教学思维息息相关。可以说,文言文教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弘扬与发展。  一、教学思维与文言文教学思维  教学思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策略,当然也不等同于普通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思维是建立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基础之上的教学观和方法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追求和力倡的一种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
期刊
一、文本、教材分析  《散文诗二首》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散文诗是一种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其通常通过描写作者思想情感的波动来表现作者的某些感触,题材丰富,短小灵活。它既有诗歌的表现性,又兼具散文的描写性,给读者以美的体验和自由想象的空间。  该单元主题是品味人间真情,即通过学习,学生要加深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诗歌朗读,尤
期刊
【教材分析】  一、寓言的文体特征  《寓言四则》所在单元的课文主要涉及四种文体,分别是神话、童话、诗歌和寓言。而根据该单元的导语,也可以知道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课文学习前言中,提出了关于两方面能力的要求。一是能把之前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听,涉及到口语表达层面;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这一点要求学生能从寓言这个特有的文体中受到熏陶,深入理解文本的内
期刊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这一主干文化的核心是“圣贤文化”,以君子人格为价值取向而引领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部编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主要涉及君子人格主线。君子具备“仁”“不愠”“忠”“信”“义”“好学”“乐学”“思”“志”等品格,是立德树人的目标。文章试从君子人格角度解读儒家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取向。  一、“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  《〈论语〉十二章》开篇选取《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
期刊
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指导意见》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中国教育发展的最新、最根本要求,针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部署。  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