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被逐渐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这种流动对传统的农村家庭劳作模式产生了冲击,出现了许多新的农民家庭模式和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妇女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妻子留守家庭,留守妇女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照料责任。但是由于智力与体力等多方面的局限,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难重重,既有文化上的困难,也有经济上的困境,本文重点论述她们的生存状况,关注她们的问题与困境,从留守妇女子女教育、田地劳作、老人照顾以及娱乐休闲等方面进行描述,以期对有关农村妇女的发展以及编制社会服务网络等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留守妇女;现状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被逐渐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对传统的农村家庭劳作模式产生了冲击,出现了许多新的农民家庭模式和新的特殊群体。如“留守妇女”一词已经由20多年前出国潮兴起时对留守国内妇女的称呼转移到现在留守农村的农民工妻子身上。这个群体是中国社会二元体制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群体。
留守妇女群体是农民工外出的重要的支持力量,是农村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如此重担的留守妇女,她们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她们在生产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与困境,留守状态对留守妇女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是新的发展机会还是更深层的依附?现有的社会制度政策对她们有哪些束缚,应该给予她们什么样的支持?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如果说对农民工权益的关注是因为农民工在社会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那么对留守妇女而言她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则是双重的。她们不但由于在农村人与城市人的结构性分野下,属于弱势的一方而受到忽略;同时,作为农民工家庭主要成员,淹没在男性农民工的身后,在我们的视野里也是模糊的。这种忽略不但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而且从社会发展、两性发展、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应该加大对留守妇女关注的力度,关注她们的生存状况,关注她们的问题与困境,帮助她们寻求解决之道,促进妇女自身更好的发展。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不仅目前广泛存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存在。有学者研究指出,只要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职能不变,留守妇女现象就会一直延续。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土地的生存保障职能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消失的。所以农村留守妇女的存在也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因此对这个群体的研究既有时代性又有深远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状况”(以盐城市盐都区为例),所以课题调查地点选择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盐都区位于盐城市区偏南,面积1023.7平方公里,人口71万,辖有13个镇和两个开发区。经历多年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逐步向现代化迈进,是社会转型期大力发展农村后初见成效的典型代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盐城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到50.35万人,比2000年的35万人,增长了58.1%。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选择这一地区进行调查,有利于从留守妇女的成因角度正确了解这一地区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
调查对象的年龄在25-55岁之间,年龄不等,均为已婚妇女,丈夫外出谋生半年以上,共100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深度访谈12人,了解这些典型在日常生活中丈夫外出的感受,做到深度与广度相结合。本次研究要通过具体的实地考察,发现她们生活状态的共同点及差异,以总结出一些规律。
二、概念界定
(一)调查表中的变量
1.“有老人”一项为老人与子女同住,家庭有老一辈,但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则不算有老人。
2.“有小孩”指与孩子同住。
3.“正式工作”指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且劳动关系稳定。
4.“做生意”指自主创业者,即自己投资自主经营者。
(二)留守妇女的概念界定及其生活特点
“留守妇女”与“农民工”这两个概念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对应关系,而这两个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词又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某种联系,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性与不平衡性是产生这种社会形态的根本原因。关于留守妇女的处境问题报道不少,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
这两个概念都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留守妇女概念的内涵,但是从逻辑上讲,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说,他们把留守妇女跟丈夫对应,这就把留守农村的单身妇女排除在外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被他们忽略的部分更加需要关爱,因此,我认为如果一定要给留守妇女下个定义,至少要关注三个要点,其一,留守的内涵应该指定居于农村,其二,已婚女性,其三,无独立经济能力。因此,我认为可以这样定义农村留守妇女:定居于农村,无独立经济能力,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既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任,还要负责扶养子女、照顾老人等家庭义务,更重要的是必须长期处于独立生存状态,因此,他们的生存状况特点主要表现为“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损、文化素质提高受限、发展机会减少、安全感降低、对男性的依赖程度加重、家庭稳定性降低等,为此,我们采用逐点走访的形式,对苏北某市的留守妇女进行了调查。
三、留守妇女的留守生活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主要生活内容。同城市妇女一样,农村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主内,又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所以她们在对家庭生活及农务劳动中的角色体验和时间安排,可以看出她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
在苏北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一般由子女教育、老人照顾、田间劳作、家务以及娱乐休闲等几部分构成。
1、教育子女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教育是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教育功能开始从家庭中分化,但家庭仍然承担了教育职能。随着盐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了很大的物质支持,对子女的成绩也非常关心。她们总认为农业低人一等,子女最好的前途就是“跳出农门做城里人”,一旦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就认为自己可以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所以留守妇女为子女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增加。调查结果显示,她们人均每天要花3.2小时接送子女上学、与老师交流、进行简单的课后辅导。丈夫进城打工,开了眼界,也把一些先进的观念传给她们。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34位留守妇女的孩子被送去学习古筝、绘画、电脑等专长,与城市比虽然有很大差距,但在当地已经有了很大突破。
在调查中,有26%的人表示“丈夫不在家,一个人照顾孩子觉得负担太重”,67%的人选择“与丈夫离家前没什么区别,自己完全可以承担”,7%的人将孩子送往别人家托管。究其原因,农村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社会,“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丈夫没有外出打工,子女教育的任务还是交给妻子。而且大部分的教育和社会化功能已经转移到学校,所以丈夫外出后并没有给妻子在子女教育这方面的生活带来太大影响。
2、照顾老人
到20世纪末,农村60岁以上人口已经有9986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0.1%,农村原有家庭养老制度受到了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来自农村现代化进城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而不是来自农村老龄人口本身。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流传已几千年,老人大部分都是指望着儿子在自己年老时能赡养自。可就目前局势来看,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照顾老人的担子全落到儿媳妇,也就是这些留守妇女身上。关于“家庭养老情理”,杨善华在其著作《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中是这样叙述的:“赡养和被赡养的养老观念、养老标准及他们对某种养老方式的选择则直接为这种养老情理所影响制约。生活在社区中的农村老人在需要赡养的时候,他们的子女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养老,不管其所执行的养老标准有多低,只要是社区中大多数人所同意并奉行的,都可以被认可,而不致被老人和社区指责为不孝”。在盐城的农村,养老观念是老人在能劳动的时候都应参加劳动,没有年龄的限制,他们一般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一般都另开炉灶自己照顾自己。少部分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还要帮儿媳妇做饭、打扫、照顾孙子,反为留守妇女减轻了负担。实在等老人生病了不能自理的时候,也由儿子回来亲自护理或者雇人照顾,儿媳妇在老人身上花的时间很少。在调查中,当问及“在老人身上花的时间时”,70%的人回答“比较少”。在她们所生活的社区中,这根本不被认为是不孝,而是合乎情理,顶多被看成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3、田间劳作及副业生产
农村家庭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它还是一个生产的组织单位,其生产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土地生产和经营部分副业。盐城是一个农业生产地区,农村每年平均每户的稻谷产量为3-4吨。其中30%自己消费,70%出售给其他地区。调查显示,平均每位留守妇女家耕地为5.6亩,主要农作物为稻谷和小麦,一年两季,被调查者94%的家庭经营副业。
与其他几个生活部分相比,田间劳作和副业生产是留守妇女们在丈夫外出前后变化最大的一部分了。丈夫在家时她们大概只完成这些生产活动的30%,其余由丈夫承担。现在丈夫离家出去打工,所有农活都由她们完成。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农忙与农闲可谓是天壤之别,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都会在农忙时回乡参加劳动,减轻妻子负担。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除去农忙季节,每位留守妇女每天花在农活和饲养牲畜上的时间为2个半小时,在她们整个生活中所占比例不多。到农忙时,67%的留守妇女选择“丈夫会回来帮忙”。59%的人选择“农忙是花钱请机械回来帮助劳动”。看来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农业科学技术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同时,农村留守妇女的劳动负担也会越来越轻。
4、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第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后,部分的农村已婚女性在维持、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突破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走多种经营之路,向以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及商业、餐饮业、饭店业等第三产业转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济价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这是留守妇女从业行为实现非农化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表现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转移的特点。
5、家务劳动
自从“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出现后,女性在家务劳动方面所花的时间就占去了她们日常生活的半壁江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大量减轻农村女性的家务负担。留守妇女在这方面也有所得益。家务劳动在她们的丈夫外出前本来就由她们承担,洗衣、做饭、打扫等似乎天生就是“女人活儿”,所以丈夫的外出对她们的家务劳动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有57%的人表示丈夫外出后家务劳动甚至减少了。原因有二:一是丈夫出去后家里少了一个人,洗衣做饭等少了一个人的分子事情也相应减少;二是丈夫外出后公公婆婆会主动去给儿媳妇一些帮助,帮她们分担一些家务老公,所以留守妇女在这方面的人物并不重。
6、娱乐休闲与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一般包括一下内容: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获得群众信息、文化娱乐、业余爱好和创作、社会交往、消遣等。闲暇时间是以时间形态存在的宝贵社会财富,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越高,所拥有的闲暇时间也越多。资料显示,原始人一生中的闲暇时间仅为整个生命时间的16.6%,而劳动时间占33.3%;旧式农民一生中的闲暇时间为22.9%,劳动时间占28.6%;发达的工业部门的工人一生中的闲暇时间占38.6%,劳动时间占10.4%。所以,从闲暇时间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程度。
统计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妇女中,有28人每天的休闲时间在5小时以上,58人为3-4小时,其余为2小时以下。一般休闲时间都会安排在下午12点-6点之间。在分析休闲时间与收入的相关关系时笔者还发现:收入与闲暇时间成正比,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长。照这个结果看来,发展农村娱乐设施,丰富人们闲暇生活是农村基层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引导农村妇女走上正确健康的娱乐休闲之路。
四、调查结论
留守妇女这个称谓从当初的国内留守妇女扩展到现在的农村留守妇女,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在拥有13亿人口的传统农业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壮劳力变成了今天的留守女,如果不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普及和发展,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留守妇女用她们辛勤的汗水支撑了着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她们自身的发展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情感的满足,无论是政治理想的实现还是经济独立性等多方面都把留守妇女推到了一个极其不利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关注留守妇女,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城市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政府推进全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是当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留守妇女;现状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被逐渐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对传统的农村家庭劳作模式产生了冲击,出现了许多新的农民家庭模式和新的特殊群体。如“留守妇女”一词已经由20多年前出国潮兴起时对留守国内妇女的称呼转移到现在留守农村的农民工妻子身上。这个群体是中国社会二元体制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群体。
留守妇女群体是农民工外出的重要的支持力量,是农村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如此重担的留守妇女,她们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她们在生产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与困境,留守状态对留守妇女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是新的发展机会还是更深层的依附?现有的社会制度政策对她们有哪些束缚,应该给予她们什么样的支持?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如果说对农民工权益的关注是因为农民工在社会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那么对留守妇女而言她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则是双重的。她们不但由于在农村人与城市人的结构性分野下,属于弱势的一方而受到忽略;同时,作为农民工家庭主要成员,淹没在男性农民工的身后,在我们的视野里也是模糊的。这种忽略不但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而且从社会发展、两性发展、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应该加大对留守妇女关注的力度,关注她们的生存状况,关注她们的问题与困境,帮助她们寻求解决之道,促进妇女自身更好的发展。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不仅目前广泛存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存在。有学者研究指出,只要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职能不变,留守妇女现象就会一直延续。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土地的生存保障职能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消失的。所以农村留守妇女的存在也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因此对这个群体的研究既有时代性又有深远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状况”(以盐城市盐都区为例),所以课题调查地点选择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盐都区位于盐城市区偏南,面积1023.7平方公里,人口71万,辖有13个镇和两个开发区。经历多年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逐步向现代化迈进,是社会转型期大力发展农村后初见成效的典型代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盐城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到50.35万人,比2000年的35万人,增长了58.1%。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选择这一地区进行调查,有利于从留守妇女的成因角度正确了解这一地区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
调查对象的年龄在25-55岁之间,年龄不等,均为已婚妇女,丈夫外出谋生半年以上,共100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深度访谈12人,了解这些典型在日常生活中丈夫外出的感受,做到深度与广度相结合。本次研究要通过具体的实地考察,发现她们生活状态的共同点及差异,以总结出一些规律。
二、概念界定
(一)调查表中的变量
1.“有老人”一项为老人与子女同住,家庭有老一辈,但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则不算有老人。
2.“有小孩”指与孩子同住。
3.“正式工作”指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且劳动关系稳定。
4.“做生意”指自主创业者,即自己投资自主经营者。
(二)留守妇女的概念界定及其生活特点
“留守妇女”与“农民工”这两个概念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对应关系,而这两个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词又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某种联系,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性与不平衡性是产生这种社会形态的根本原因。关于留守妇女的处境问题报道不少,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
这两个概念都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留守妇女概念的内涵,但是从逻辑上讲,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说,他们把留守妇女跟丈夫对应,这就把留守农村的单身妇女排除在外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被他们忽略的部分更加需要关爱,因此,我认为如果一定要给留守妇女下个定义,至少要关注三个要点,其一,留守的内涵应该指定居于农村,其二,已婚女性,其三,无独立经济能力。因此,我认为可以这样定义农村留守妇女:定居于农村,无独立经济能力,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既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任,还要负责扶养子女、照顾老人等家庭义务,更重要的是必须长期处于独立生存状态,因此,他们的生存状况特点主要表现为“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损、文化素质提高受限、发展机会减少、安全感降低、对男性的依赖程度加重、家庭稳定性降低等,为此,我们采用逐点走访的形式,对苏北某市的留守妇女进行了调查。
三、留守妇女的留守生活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主要生活内容。同城市妇女一样,农村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主内,又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所以她们在对家庭生活及农务劳动中的角色体验和时间安排,可以看出她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
在苏北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一般由子女教育、老人照顾、田间劳作、家务以及娱乐休闲等几部分构成。
1、教育子女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教育是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教育功能开始从家庭中分化,但家庭仍然承担了教育职能。随着盐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了很大的物质支持,对子女的成绩也非常关心。她们总认为农业低人一等,子女最好的前途就是“跳出农门做城里人”,一旦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就认为自己可以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所以留守妇女为子女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增加。调查结果显示,她们人均每天要花3.2小时接送子女上学、与老师交流、进行简单的课后辅导。丈夫进城打工,开了眼界,也把一些先进的观念传给她们。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34位留守妇女的孩子被送去学习古筝、绘画、电脑等专长,与城市比虽然有很大差距,但在当地已经有了很大突破。
在调查中,有26%的人表示“丈夫不在家,一个人照顾孩子觉得负担太重”,67%的人选择“与丈夫离家前没什么区别,自己完全可以承担”,7%的人将孩子送往别人家托管。究其原因,农村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社会,“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丈夫没有外出打工,子女教育的任务还是交给妻子。而且大部分的教育和社会化功能已经转移到学校,所以丈夫外出后并没有给妻子在子女教育这方面的生活带来太大影响。
2、照顾老人
到20世纪末,农村60岁以上人口已经有9986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0.1%,农村原有家庭养老制度受到了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来自农村现代化进城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而不是来自农村老龄人口本身。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流传已几千年,老人大部分都是指望着儿子在自己年老时能赡养自。可就目前局势来看,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照顾老人的担子全落到儿媳妇,也就是这些留守妇女身上。关于“家庭养老情理”,杨善华在其著作《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中是这样叙述的:“赡养和被赡养的养老观念、养老标准及他们对某种养老方式的选择则直接为这种养老情理所影响制约。生活在社区中的农村老人在需要赡养的时候,他们的子女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养老,不管其所执行的养老标准有多低,只要是社区中大多数人所同意并奉行的,都可以被认可,而不致被老人和社区指责为不孝”。在盐城的农村,养老观念是老人在能劳动的时候都应参加劳动,没有年龄的限制,他们一般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一般都另开炉灶自己照顾自己。少部分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还要帮儿媳妇做饭、打扫、照顾孙子,反为留守妇女减轻了负担。实在等老人生病了不能自理的时候,也由儿子回来亲自护理或者雇人照顾,儿媳妇在老人身上花的时间很少。在调查中,当问及“在老人身上花的时间时”,70%的人回答“比较少”。在她们所生活的社区中,这根本不被认为是不孝,而是合乎情理,顶多被看成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3、田间劳作及副业生产
农村家庭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它还是一个生产的组织单位,其生产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土地生产和经营部分副业。盐城是一个农业生产地区,农村每年平均每户的稻谷产量为3-4吨。其中30%自己消费,70%出售给其他地区。调查显示,平均每位留守妇女家耕地为5.6亩,主要农作物为稻谷和小麦,一年两季,被调查者94%的家庭经营副业。
与其他几个生活部分相比,田间劳作和副业生产是留守妇女们在丈夫外出前后变化最大的一部分了。丈夫在家时她们大概只完成这些生产活动的30%,其余由丈夫承担。现在丈夫离家出去打工,所有农活都由她们完成。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农忙与农闲可谓是天壤之别,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都会在农忙时回乡参加劳动,减轻妻子负担。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除去农忙季节,每位留守妇女每天花在农活和饲养牲畜上的时间为2个半小时,在她们整个生活中所占比例不多。到农忙时,67%的留守妇女选择“丈夫会回来帮忙”。59%的人选择“农忙是花钱请机械回来帮助劳动”。看来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农业科学技术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同时,农村留守妇女的劳动负担也会越来越轻。
4、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第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后,部分的农村已婚女性在维持、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突破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走多种经营之路,向以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及商业、餐饮业、饭店业等第三产业转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济价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这是留守妇女从业行为实现非农化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表现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转移的特点。
5、家务劳动
自从“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出现后,女性在家务劳动方面所花的时间就占去了她们日常生活的半壁江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大量减轻农村女性的家务负担。留守妇女在这方面也有所得益。家务劳动在她们的丈夫外出前本来就由她们承担,洗衣、做饭、打扫等似乎天生就是“女人活儿”,所以丈夫的外出对她们的家务劳动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有57%的人表示丈夫外出后家务劳动甚至减少了。原因有二:一是丈夫出去后家里少了一个人,洗衣做饭等少了一个人的分子事情也相应减少;二是丈夫外出后公公婆婆会主动去给儿媳妇一些帮助,帮她们分担一些家务老公,所以留守妇女在这方面的人物并不重。
6、娱乐休闲与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一般包括一下内容: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获得群众信息、文化娱乐、业余爱好和创作、社会交往、消遣等。闲暇时间是以时间形态存在的宝贵社会财富,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越高,所拥有的闲暇时间也越多。资料显示,原始人一生中的闲暇时间仅为整个生命时间的16.6%,而劳动时间占33.3%;旧式农民一生中的闲暇时间为22.9%,劳动时间占28.6%;发达的工业部门的工人一生中的闲暇时间占38.6%,劳动时间占10.4%。所以,从闲暇时间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程度。
统计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妇女中,有28人每天的休闲时间在5小时以上,58人为3-4小时,其余为2小时以下。一般休闲时间都会安排在下午12点-6点之间。在分析休闲时间与收入的相关关系时笔者还发现:收入与闲暇时间成正比,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长。照这个结果看来,发展农村娱乐设施,丰富人们闲暇生活是农村基层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引导农村妇女走上正确健康的娱乐休闲之路。
四、调查结论
留守妇女这个称谓从当初的国内留守妇女扩展到现在的农村留守妇女,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在拥有13亿人口的传统农业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壮劳力变成了今天的留守女,如果不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普及和发展,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留守妇女用她们辛勤的汗水支撑了着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她们自身的发展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情感的满足,无论是政治理想的实现还是经济独立性等多方面都把留守妇女推到了一个极其不利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关注留守妇女,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城市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政府推进全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是当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