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应该是一门启发人们对人生,对社会思考的一个学科。工具性使语文服务于生活,人文性证明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语文课堂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语文课堂之源。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活 实践 源头
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其性质主要体现在符号性、工具性与社会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应该是一门启发人们对人生,对社会思考的学科。工具性使语文服务于生活,人文性证明语文来源于生活。最早的语言文字来自生活,最早的文学艺术来自生活,语文更是如此。因此人类一切的社会活动方面:诸如吃、穿、住、行及一系列其他活动,都可以开启学生语文的智慧。语文课堂与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一、语文课堂文本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
课本中的任何内容都是生活的投射。如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的编排为例:第一单元描写的是战争生活,第二单元体现的是生活中的爱,第三四单元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事物事理,第五六单元反映的是古人的思想生活,综合性学习更与社会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文本的编排者意图明显,这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一个基本的道理:语文课堂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语文课堂之源。
二、语文课堂的形式与内容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语文课堂中不论学生还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与生活这两个词不是并列性的词语,学习应包含在生活之中,语文课堂更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要让语文教学永不枯竭,就必须有开放意识,不能将语文教學囿于课堂的小天地,而应让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如在课堂上经常利用课前演讲时间和学生探讨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在作文教学中,话题与学生的常态生活尽量贴近等,这些尝试都能让语文课堂更高效。语文课堂只有与日常生活,特别是学生熟知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它的魅力。因此社会生活既是语文课堂的根本,也是语文课堂生命力的源头,更是语文课堂鲜活力的保障。
三、语文课堂的主体与主导是生活的众角色
社会学告诉我们:人形成社会,人的活动组成生活。人在社会中是多重角色的综合体,教师同时是父母,是子女或者丈夫、妻子……学生同时是子女等,这样看来,语文课堂里的角色亦是社会生活的角色。因此,阅读故事你就是故事的角色,认读字词你就是字词的创造者,朗读散文你就成为散文感情的抒发者,学习古诗文你就能看穿时空,与古人对话……古人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意即为此。清代学者唐彪论述:文章之读,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语文课堂中的课文学习很多时候就是各种生活角色的实践体会,语文课堂的主体者与主导者亦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生活的众角色,这更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一个基本的道理:语文课堂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语文课堂之源。
四、语文课堂的作用应是服务于社会生活
语文细说起来包含着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学习把话说对、说好,把字写对、写好;二是成功地运用语言的优秀作品;三是关于语言的运用规则以及读写听说的基本方法。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科学,我们的语文是培养人的学科。语文的工具性必使语文课堂服务于人类社会,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而要使语文课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语文课堂的一切都应该尽可能地贴近生活,让社会生活成为语文课堂的活源头。
总之,语文课堂文本、形式、内容、参与者以及语文课堂的服务对象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的语文课堂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大概就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立足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引社会生活这一源头活水而更鲜活多姿吧!
参考文献:
[1]刘焕阳.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J]. 信息教研周刊,2012.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活 实践 源头
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其性质主要体现在符号性、工具性与社会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应该是一门启发人们对人生,对社会思考的学科。工具性使语文服务于生活,人文性证明语文来源于生活。最早的语言文字来自生活,最早的文学艺术来自生活,语文更是如此。因此人类一切的社会活动方面:诸如吃、穿、住、行及一系列其他活动,都可以开启学生语文的智慧。语文课堂与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一、语文课堂文本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
课本中的任何内容都是生活的投射。如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的编排为例:第一单元描写的是战争生活,第二单元体现的是生活中的爱,第三四单元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事物事理,第五六单元反映的是古人的思想生活,综合性学习更与社会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文本的编排者意图明显,这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一个基本的道理:语文课堂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语文课堂之源。
二、语文课堂的形式与内容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语文课堂中不论学生还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与生活这两个词不是并列性的词语,学习应包含在生活之中,语文课堂更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要让语文教学永不枯竭,就必须有开放意识,不能将语文教學囿于课堂的小天地,而应让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如在课堂上经常利用课前演讲时间和学生探讨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在作文教学中,话题与学生的常态生活尽量贴近等,这些尝试都能让语文课堂更高效。语文课堂只有与日常生活,特别是学生熟知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它的魅力。因此社会生活既是语文课堂的根本,也是语文课堂生命力的源头,更是语文课堂鲜活力的保障。
三、语文课堂的主体与主导是生活的众角色
社会学告诉我们:人形成社会,人的活动组成生活。人在社会中是多重角色的综合体,教师同时是父母,是子女或者丈夫、妻子……学生同时是子女等,这样看来,语文课堂里的角色亦是社会生活的角色。因此,阅读故事你就是故事的角色,认读字词你就是字词的创造者,朗读散文你就成为散文感情的抒发者,学习古诗文你就能看穿时空,与古人对话……古人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意即为此。清代学者唐彪论述:文章之读,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语文课堂中的课文学习很多时候就是各种生活角色的实践体会,语文课堂的主体者与主导者亦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生活的众角色,这更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一个基本的道理:语文课堂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语文课堂之源。
四、语文课堂的作用应是服务于社会生活
语文细说起来包含着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学习把话说对、说好,把字写对、写好;二是成功地运用语言的优秀作品;三是关于语言的运用规则以及读写听说的基本方法。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科学,我们的语文是培养人的学科。语文的工具性必使语文课堂服务于人类社会,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而要使语文课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语文课堂的一切都应该尽可能地贴近生活,让社会生活成为语文课堂的活源头。
总之,语文课堂文本、形式、内容、参与者以及语文课堂的服务对象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的语文课堂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大概就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立足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引社会生活这一源头活水而更鲜活多姿吧!
参考文献:
[1]刘焕阳.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J]. 信息教研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