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贾谊为长沙王太傅,途经湘水时有感屈原忧国忧民,却不见信于楚王,被谗放逐的史事。他理解屈原,尊重屈原,同情屈原。当他被贬来到屈原的故国,面对与屈原之死有关的湘水,自然产生无限的缅怀追悼之情。他借凭吊前贤之机,控诉了迫害屈原的那个是非颠倒、毫无公道的社会。也正因为贾谊与屈原的遭遇相似,所以对屈原不幸命运的愤激和不平,也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愤激和不平;对历史上屈原所处的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抨击,也是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抨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290
《吊屈原赋》一文洋溢着不可压抑的激情,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让后世读者经久玩赏。细读文章,我们还会发现贾谊在本文中多次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而正是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别具匠心,独具光彩。下面就本文的反复咏叹手法的运用谈一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纵观全文,不难看出最突出的反复是作者在全文中先后三次发出感叹,而这三次感叹的出现,绝非简单的重复,每次感叹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第一次是在叙述作赋缘起后发出“呜呼哀哉!逢时不祥”的感叹。作者以“鸾凤伏窜”、“鸱枭翱翔”作比拟象征,然后选择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典型事例,痛斥政局纷乱,是非颠倒。那些闻茸小人,那些靠谗害正人、谄谀上司捞取资本的恶人,都不过是鸱枭一样的货色,本来应该“伏窜”的,然而一个个“尊显”了,“得志”了! 贤人,方正之士,正象鸟类中的鸾凤,本来应该翱翔于万里晴空的,却一个个身处逆境,屈居下位!“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世人竟把廉韵说成贪,把贪的说成廉;莫邪最笨钝,毫无用场!铅刀最锐利,不管割什么,都得重展它! 这么多是非颠倒的事例,已经足以说明“逢时不祥”“遭世罔极”的实际情况,令人发出“呜呼哀哉”的沉痛感叹了。
然而作者的愤激之情尚未充分宣泄,因而继而又以“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第二次感叹领起,进一步追伤屈原,自托愤懑。这部分里贾谊列举了一系列象征性的事例,慨叹黑白淆乱,贤愚易位。周鼎与康瓠(瓦盆底)相比,当然应该珍视前者,如今却“斡弃周鼎”,把康瓠当成宝贝!罢(疲)牛、蹇(跛)驴,当然不能与骐骥相提并论,如今却重用前者,而用骐骥拉盐车,怎能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章甫,殷代的冠名;荐,垫也;屦,麻或皮革制成的鞋子。章甫这种帽子无疑是应该戴在头上的,如今却用它垫鞋底!本应该在上面的,反而被踩在下面;本应该在下面的,反而被抬在上面!这样的事,能够长此延续下去吗?然而先生啊,你却偏偏遭受了这样的灾难!反复咏叹,感触之深,愤激之烈,可见一斑。我们不难看出这段表面是在诅咒屈原所处的乱世的话中,实际满含着作者自己的親身感受。
赋的尾声中,贾谊在发出了与屈原同样的慨叹:“已矣!国其莫我知兮,子独壹郁其谁语!”这是第三次感叹,这当然不是抄袭《离骚》的“乱”,而是同样的遭遇激发了同样的情感波涛。接下去,他由于还不象屈原那样绝望到只能以身殉国,就转而想到其他可能走的道路:时世既然贵鸱枭而贱鸾凤;鸾凤何不高飞远引? 虾与蛭蟥们既然那样春风得意,神龙就应“深潜以自珍”,怎能和它们混在一起?犬羊是“可系而羁”的;作为麒麟,如果也“可系而羁”,那和犬羊又有什么区别?这真是思绪纷纭,莫可端倪,然而寻根究底,出路何在呢?那也不过是封建社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可能有的唯一退路:“远浊世而自藏”。简单地说:就是隐居不仕,洁身自好。
然而对于怀有“美政”理想,并且力图付诸实践的屈原来说谎,对于怀有治国安天下的宏伟抱负、而且经过深思熟虑,已经提出一整套实施方案的这位“洛阳少年!”来说,义无反顾地退隐,干净利落地忘掉现实,这是可能的吗?不难看出,在贾谊复杂纷纭的思想活动中,“远浊世而自藏”的念头刚一闪现,就被不甘心退隐的情绪压下去了,他的神思继续飞驰,且看飞向何方?
“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这是贾谊的第四次感叹!屈原遭受怨尤,也有点咎由自取;他可以历观九州,选择一个好的君主去实现他理想中的美政,又何必一定睠怀楚国、系心怀王呢?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韵结尾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正是针对这一点而发的。但贾谊的意思,并不是哪里肯容就到那里去,而是有条件的。凤皇翱翔于千仞之上,看见哪里有“德辉”,才肯落到那里;相反,看见哪里充溢着奸险邪恶,便鼓翼而飞,去之唯恐不速。当然,在东周分裂,诸侯纷争的时代,不仅策士之流“朝秦暮楚”;即如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周游列国,当他离开父母之邦鲁国的时候,只不过以“迟迟吾行”表达他的眷恋之情罢了。时代略早于屈原的孟子,更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
当作者神思飞越,化为凤凰,振翮于九仞之上的时候,那是自由的,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的,然而那毕竟是想象;一旦和现实联系起来,则一切选择都将落空。因为他看不见哪里有“德辉”,而见到的只是“细德之险征”;既然如此,就不愿下落,只想高飞远举,可是在实际上,又能飞到哪里去呢?于是在极端心烦意乱中,那凤凰终于从千仞之上跌下来,化为“吞舟之鱼”,化为“横江湖之鳣鲸”;而等待它们的,却不是浩渺无际的江河湖海,乃是丈把宽的“污渎”!试想:“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鲸”,一旦落到丈把宽的“污渎’’里,不要说自由驰骋,连浮游、回旋都绝无可能。其结果,只能被蝼蚁吃掉。屈原已经得到了这样的结果;那么,自己呢?
一篇使人伤感、痛心,但却没有让人消沉、沮伤的《吊屈原赋》,就在这“固将制于蚁蝼”这一无可奈何的深沉阵阵叹息声中结束了。这是屈子悲剧之所在,这又何尝不是贾生悲剧之所在!读《吊屈原》,正如读屈原的作品一样,能使世之逐臣、去妇以及一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抆泪讴吟,恻怛不已,其原因就在这里。贾谊与屈原,相隔近百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但贾谊同屈原有类似的抱负和遭遇,因而渡湘江吊屈原之时,愤遭世之罔极,抒异世之同悲,在心灵上与屈原同振共鸣,字里行间,跳跃振颤着的是屈子之心,也分明是贾谊自己那颗颤栗而悲愤感伤的心。
参考文献
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版
作者:王艳,女(1981-),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290
《吊屈原赋》一文洋溢着不可压抑的激情,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让后世读者经久玩赏。细读文章,我们还会发现贾谊在本文中多次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而正是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别具匠心,独具光彩。下面就本文的反复咏叹手法的运用谈一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纵观全文,不难看出最突出的反复是作者在全文中先后三次发出感叹,而这三次感叹的出现,绝非简单的重复,每次感叹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第一次是在叙述作赋缘起后发出“呜呼哀哉!逢时不祥”的感叹。作者以“鸾凤伏窜”、“鸱枭翱翔”作比拟象征,然后选择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典型事例,痛斥政局纷乱,是非颠倒。那些闻茸小人,那些靠谗害正人、谄谀上司捞取资本的恶人,都不过是鸱枭一样的货色,本来应该“伏窜”的,然而一个个“尊显”了,“得志”了! 贤人,方正之士,正象鸟类中的鸾凤,本来应该翱翔于万里晴空的,却一个个身处逆境,屈居下位!“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世人竟把廉韵说成贪,把贪的说成廉;莫邪最笨钝,毫无用场!铅刀最锐利,不管割什么,都得重展它! 这么多是非颠倒的事例,已经足以说明“逢时不祥”“遭世罔极”的实际情况,令人发出“呜呼哀哉”的沉痛感叹了。
然而作者的愤激之情尚未充分宣泄,因而继而又以“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第二次感叹领起,进一步追伤屈原,自托愤懑。这部分里贾谊列举了一系列象征性的事例,慨叹黑白淆乱,贤愚易位。周鼎与康瓠(瓦盆底)相比,当然应该珍视前者,如今却“斡弃周鼎”,把康瓠当成宝贝!罢(疲)牛、蹇(跛)驴,当然不能与骐骥相提并论,如今却重用前者,而用骐骥拉盐车,怎能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章甫,殷代的冠名;荐,垫也;屦,麻或皮革制成的鞋子。章甫这种帽子无疑是应该戴在头上的,如今却用它垫鞋底!本应该在上面的,反而被踩在下面;本应该在下面的,反而被抬在上面!这样的事,能够长此延续下去吗?然而先生啊,你却偏偏遭受了这样的灾难!反复咏叹,感触之深,愤激之烈,可见一斑。我们不难看出这段表面是在诅咒屈原所处的乱世的话中,实际满含着作者自己的親身感受。
赋的尾声中,贾谊在发出了与屈原同样的慨叹:“已矣!国其莫我知兮,子独壹郁其谁语!”这是第三次感叹,这当然不是抄袭《离骚》的“乱”,而是同样的遭遇激发了同样的情感波涛。接下去,他由于还不象屈原那样绝望到只能以身殉国,就转而想到其他可能走的道路:时世既然贵鸱枭而贱鸾凤;鸾凤何不高飞远引? 虾与蛭蟥们既然那样春风得意,神龙就应“深潜以自珍”,怎能和它们混在一起?犬羊是“可系而羁”的;作为麒麟,如果也“可系而羁”,那和犬羊又有什么区别?这真是思绪纷纭,莫可端倪,然而寻根究底,出路何在呢?那也不过是封建社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可能有的唯一退路:“远浊世而自藏”。简单地说:就是隐居不仕,洁身自好。
然而对于怀有“美政”理想,并且力图付诸实践的屈原来说谎,对于怀有治国安天下的宏伟抱负、而且经过深思熟虑,已经提出一整套实施方案的这位“洛阳少年!”来说,义无反顾地退隐,干净利落地忘掉现实,这是可能的吗?不难看出,在贾谊复杂纷纭的思想活动中,“远浊世而自藏”的念头刚一闪现,就被不甘心退隐的情绪压下去了,他的神思继续飞驰,且看飞向何方?
“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这是贾谊的第四次感叹!屈原遭受怨尤,也有点咎由自取;他可以历观九州,选择一个好的君主去实现他理想中的美政,又何必一定睠怀楚国、系心怀王呢?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韵结尾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正是针对这一点而发的。但贾谊的意思,并不是哪里肯容就到那里去,而是有条件的。凤皇翱翔于千仞之上,看见哪里有“德辉”,才肯落到那里;相反,看见哪里充溢着奸险邪恶,便鼓翼而飞,去之唯恐不速。当然,在东周分裂,诸侯纷争的时代,不仅策士之流“朝秦暮楚”;即如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周游列国,当他离开父母之邦鲁国的时候,只不过以“迟迟吾行”表达他的眷恋之情罢了。时代略早于屈原的孟子,更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
当作者神思飞越,化为凤凰,振翮于九仞之上的时候,那是自由的,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的,然而那毕竟是想象;一旦和现实联系起来,则一切选择都将落空。因为他看不见哪里有“德辉”,而见到的只是“细德之险征”;既然如此,就不愿下落,只想高飞远举,可是在实际上,又能飞到哪里去呢?于是在极端心烦意乱中,那凤凰终于从千仞之上跌下来,化为“吞舟之鱼”,化为“横江湖之鳣鲸”;而等待它们的,却不是浩渺无际的江河湖海,乃是丈把宽的“污渎”!试想:“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鲸”,一旦落到丈把宽的“污渎’’里,不要说自由驰骋,连浮游、回旋都绝无可能。其结果,只能被蝼蚁吃掉。屈原已经得到了这样的结果;那么,自己呢?
一篇使人伤感、痛心,但却没有让人消沉、沮伤的《吊屈原赋》,就在这“固将制于蚁蝼”这一无可奈何的深沉阵阵叹息声中结束了。这是屈子悲剧之所在,这又何尝不是贾生悲剧之所在!读《吊屈原》,正如读屈原的作品一样,能使世之逐臣、去妇以及一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抆泪讴吟,恻怛不已,其原因就在这里。贾谊与屈原,相隔近百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但贾谊同屈原有类似的抱负和遭遇,因而渡湘江吊屈原之时,愤遭世之罔极,抒异世之同悲,在心灵上与屈原同振共鸣,字里行间,跳跃振颤着的是屈子之心,也分明是贾谊自己那颗颤栗而悲愤感伤的心。
参考文献
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版
作者:王艳,女(1981-),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