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酒也要新瓶装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芳的这本散文集《沽酒与何人》,文眼既是作者内心孤独的表征,其实也是散文写作群体的孤独。有人说,散文不应该作为一种单独的文体而存在,应该只是写作者的练笔。我是不赞成的。不仅历史上有大量的赋作为散文的前身而高标卓立,而且现当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型的散文大家。好的散文是介乎诗歌的规整与小说的假说之间的一种过渡色。它汲取了诗的真性情与富有内在韵律的语言美,同时兼营小说的大开大合,汪洋恣肆。好的散文可以精致到一滴露珠,也可以纵横捭阖成一片汪洋。周芳的这部散文集最大的创意便是形式上的创新。我将它比喻为考究的古瓶子里装新酒。
  全书撷取唐诗中的一句点睛之笔,作为文题,下面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中锤炼出一句感悟作为副题。整部文集45篇散文,都是将唐诗的情境解读与现实生活的追问实行无缝对接,从而达到水乳交融,相映生辉的效果。唐诗在这部文集里至少发挥了三个功用:唐诗是作者手中的一盏烛光,给她的迷惑和孤独带去光亮和温暖;唐诗是一面铜镜,唐时的文人情怀与现实生活美丑对照;唐诗是一柄匕首,剜出现实的恶,作淋漓的讽谏和批判。
  由诗生活到现实人生百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借古讽今,借古照今,将读者带入和带出,传达作者的审美取向和批评立场。这几乎是这本散文集共同的行文结构。全书仍以古诗句为题,分列出故乡亲情、名士情、市井情和爱情四大主题,共分四卷,每卷形成了一个比较规整的回环式的文集体式,显出了文集整体上的形式美。
  作者在整体框架的统一建构下,又注重因文制宜。每篇文章触动作者的触须不同,行文的起点和过程,以及沿途的风景也就不同。有的由唐诗本身的意境谈起,有的由生活的现场亲历出发,在统一的制式下又自成一格。文中浮想联翩,旁征博引,让作者跟随作者的阅历曲径通幽,显得张驰有度,游刃有余。
  比如,她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你的信寄到了吗?》是从自己与一个近七旬老人在邮局的邂逅写起,讲到一封家书所承受的翼盼,再回到杜甫的《春望》诗中家书抵万金的缘起,然后展开现实的数据调查,极言家书回家之难,然后写到信客送信的艰辛,再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马班邮路上的王顺友信不送完绝不倒下的传奇精神。作者行文宕荡起伏,摇曳生姿。既避免了只写个人见闻的单薄,又回避了讴歌英模人物带给读者情绪上的抵触。使得对古诗的诠释与对现实生活的解析水乳交融,相映生辉。
  作者尽管是语文老师,但对古诗的背景分析不是语文老师式的线条介绍,而是画家式的还原和再现,是诗人式的感慨和叩问。作者广泛的阅读为文章增添了厚度、广度和书卷气。由于作者擅长诗性的表达,具有敏锐的洞察思考力,每篇文章都弥散着一股思辨力和唯美诗情。作者的感伤与她左右逢源的知识面汇合,形成一股洪流,产生一种裹挟的阅读力量,作者对文字驾驭的老道,又让这种起承转合,大开大合形成自然的行云流水之势。无论是说理还是抒情,读来像一幕幕电影镜头,有蒙太奇的剪贴,有由此及彼的联想闪回和闪进,使得文章有了磅礴的气韵。如《“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愁”——一棵树的遗憾》,由李贺对树的四时愁而不愿种树的感伤,到人对教室后面五棵树的杀戮,再到故乡树上所寄予的亲情和时光,再到贾平凹的《六棵树》所承载的历史命运,再回到现实那五棵遭遇杀戮的树,到青藏每一个死者都会变成一棵树的传说。最后回到一棵树在面对杀戮时不能言说的遗憾,到最后点睛之笔,回到诗本身,一棵树唯一的遗憾是错过了李贺。文章走势可谓九曲回肠,曼妙多姿。
  好的散文应该是浓处精彩而不滞,淡处灵秀而不晦。本文集不足处是受古诗格律气韵的影响,而使行文用字多了一副屈就的镣铐,好比一个天真浪漫的乡村少女因穿戴了一副公主的衣帽,手脚乃至脸上的笑容都显得拘促起来,少了白鹤起舞的的轻盈,少了那种天高云淡的闲适和随遇而安的淡泊。
  一坛酒的芬芳固然不取决于它用什么容器装,但周芳的这坛酒首先吸引人的应该是装酒的瓶子。考究的瓶子有时不仅仅只是盛装,也有酝酿发酵的功效。周芳的这个瓶子其实就助长了好酒的芬芳四溢。
  (作者单位:湖北省作家协会)
其他文献
今天我要讲的是雕塑的灵魂。古人云:文以载道。所有的艺术家,他的创作都是由理想、意志支撑的,一定是为了表达一种精神贮蓄,雕塑的内容和外形都与灵魂相关,我说的灵魂是民族之魂、人类之魂,也是艺术家个人的精神之魂。一个民族要振兴、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经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民族之魂。这是支撑一个国家、民族强盛、持久与否的脊梁。一个艺术家只有始终保持内心的纯净平静,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他
期刊
在当代文学批评沉闷乏力,大批文学批评家冲出文学领域而进入到视野无限“广阔”的文化研究的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成立两年以来所做的工作,其实是寂寞和后退的。他们在21世纪的今天竟然退回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三十年里,面对不再处于社会热点的那些作家和作品,这种举动冒了落后保守的危险,而落后保守是我们百年来最不能容忍的字眼和姿态了。  几乎没有任何时代的文学批评像现在的批评一样,在从事与文学
期刊
众所周知,气格通常是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如:唐代皎然的《诗式》卷一云:“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作不由意,气格自高。”又如:《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云:“人之文章也只是三十岁以前,气格都定,但有精与未精耳。”同时,气格也可以指人的气度和品格,如:宋代陆游的《答陆伯政上舍书》:“ 石守道 、 李泰伯气格相上下。”又如:明代王錂的《春芜记·访友》“看你气格清标,体貌闲丽。”  清贵则是书法作品最难得的气格。下
期刊
多年前,武汉学者易中天在《读城记》一书中感慨:“正如武汉原本可以成为首都却终于没有当上一样,武汉的学术文化事业也未能领袖群伦。……武汉的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从来没有成为全国的中心,哪怕是‘热点’。”[1]这样的感慨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困扰着湖北、武汉的文化人:相比北京、上海,湖北的文艺界为什么给人以“慢半拍”的感觉?虽然,在新时期文学的发轫期,湖北作家常常身手不凡,以高昂的激情、出色的文学才华频频获得各
期刊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吧  我必须提出一个紧迫的问题:众多音乐真人秀节目中的选手,在节目结束后推出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是什么水平?换个说法,这些节目把全国下至K歌达人、PUB驻唱,中至乐队玩家、科班出身,上至选秀大咖、唱片歌手的人都拉出来溜了一遍又一遍,在最终催生出来的名利之外,有多少成果属于作品本身?有多少空间属于创作本身?这些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上又有多少?在选秀中他们技惊四座、震撼全场,人气旺到爆棚
期刊
2013年11月17日,秋光明媚硕果累累的喻家山下,由湖北省作家协会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3年秋讲·喻家山第四次文学论坛”隆重举行。湖北省作家协会、长江文艺出版社、省内外高校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们齐聚一堂。本次论坛沿袭2012年春秋讲学的模式,旨在切合当代文坛的学术走向和研究动态,诚邀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毕飞宇和著名评论家、
期刊
2012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省作协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并以“当代文学经典化”作为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的宗旨。在文学活动层面,中心每年主办“文学春讲”、“文学秋讲”;每次邀请一位著名作家和一位著名文学理论家进驻华科,在高校及社会上演讲。在学术研究层面,以“当代文学经典化”为核心,策划组织专题性的“喻家山文学论坛”,并出版相关图书。  本辑三篇文章,一是对于“文学经典化”的
期刊
慕羽这些年一直活跃于体制内外,她十年来写作的百余篇舞评涉及中外不同舞种的舞蹈创作,既有传统的回眸,更有当代的表达。虽然认识她近二十年,但真正了解她的学术观却是从她根据博士论文修改完成的一部专著《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开始的。2013年底,她又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中国当代舞蹈创作思潮研究》,她说这是她研究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即将公开出版。  在我的记忆中,慕羽从事教学和在职攻读
期刊
好久没读到这么亲切的书了。我说的是李传锋先生的最新长篇《白虎寨》。  白虎寨是鹤峰的一个小村落,与我老家宣恩离得不远。阅读的时候,我一方面为书里人物的一言一行而激动,又不断回想起幼年在老家所经历的一切,不由感慨万千。  老家二坪村也偏僻,2003年才通电,到现在也只有一条黄土小路,有时下雨,路一垮,车走不了,出行不便,有些老人可能一辈子也没走出更远的地方。当然李先生笔下的《白虎寨》不一样,它有历史
期刊
认识慕羽近十年了。我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的同学,本不同系,但在学院开设的公共课上我们一见如故,于是相约彼此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慕羽当时攻读的是舞蹈学博士,专业方向是舞蹈创作研究。不过,我第一次从外界了解到慕羽却是从一个研究音乐剧的学妹那儿得知,当时她正在做一个音乐剧的课题,偶然聊起了一个叫慕羽的人一直在研究音乐剧,我很惊讶,“慕羽就在我们博士生班上呀!”从那时候起,慕羽的“跨界研究”便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