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课改成为为无米之炊
我乡小学普遍缺编,有的科目教师长期得不到充实,而大多教师是民师转正的,他们多数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单职工居多数,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持家过日子上,教师老龄化带来的知识老化,接受外来信息迟缓,陈旧的教学理念尚未改变;封闭的小农意识还在他们的脑子里作怪,缺乏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他们是上世纪70年代的精英,确实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陈旧的教学手段伴随了他们大半生的教学生涯,陈旧的教育思想在脑海里根深蒂固。
二、新课改的实施忽略农村教育现状,导致课改成为空中楼阁
1.课改在农村缺少足够的实践,致使课改推进困难重重
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此次课改忽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培养人才必须立足于实际,否则人才的培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以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此次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及其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改中的专家引领等,对于广大农村基层学校而言,多少有点像空中楼阁。
2.教材脱离农村现实,课改步履维艰
教材是课改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而教材的编写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几个市,教材编写专家也来自大城市的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甚少。这些致使教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教育现实,有时甚至将农村素材改编成了城市素材。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没有一套是为农村教育编写的。
3.望子成龙成了课改的一大阻力
农村学校与农村的社会背景基本上是相脱离的两个世界。由于家长自身素质和农村社会人文环境淡薄,导致家长和社会对教育也有牢骚和功利性的看法,特别是目前大学的收费又较高,许多家庭面临较大的教育成本和教育投资风险,因此“读书无用沦”的观念正在农村滋生蔓延。长期以来,对农村的家长来说,供孩子上学的目的是跳出“农门”,深山里飞出金“凤凰”,对于课改,家长们惊诧不已,愤懑纷纷:“课堂怎么全乱了套?”、“孩子怎么没作业了?”,有的家长找上门,指责教师的“不称职”,请求“处理”教师。家长的惘然、不理解乃至不支持也削弱了课改的力量。所以有的农村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严重,普遍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与行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还得到社会上的一致好评,课堂缺乏活力,严重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教研活动只做表面文章,成为课改的最大隐患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然而在现实的农村学校教研中,教研活动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在课改中不但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成为了课改中的“拦路虎”,使教师疲不堪言。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历,静下心来细思之,我觉得大致有以下这些原因:
1.教研活动只是应付检查的“道具”,教师沦为机器
在农村教研活动中,注重的是活动开展的次数、数量而不是质量。在很多学校的教研制度中明确指出,每学期各科室、教研组要开展几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成为考察学校、领导的一块“核心内容”。为了在检查时能“对得起”学校,“对得起”上级领导,学校教干不得不在临近检查时对着上级领导检查前发的“教研活动检查标准”一一研究,制定详实的学期教研计划、教研活动记录表等等一大堆“用牺牲广大教师、学生的上课时间或休息时间编制的教研谎言”。本来一年度、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就这样在一个星期,一天搞定了。然而老师的心却在“造假”中凉透了。领导检查时也会认真的“检查”,数一数你写了几篇,是否合乎标准,要求,然后根据你的“数量”给你一个“分数”。
2.教研活动只是恭维的工具,让教师“麻木不仁”
有的学校表面看起来,课改气氛很热闹,动员会开了,横幅挂了,标语贴了,专栏出来了,活动也搞了。可是观念还是课改前的观念,教法还是课改前的教法,学法还是课改前的学法,缺乏务实,更缺乏创造,缺乏创新,一切都是“外孙打灯笼——照舅”。在农村学校一说要搞教研,大凡教师就会想到,无非又是教研组长读杂志、或让一位教师开课(也可能看一节课堂录象),其他教师评课时说说套话,表扬一番,都是好好好,最多写一篇报道发到教育局的网上就了事。有时教研活动还要占用老师的下班或周末休息时间,几年如一日,弄得教师一听到教研就头“大”,叫苦连天。为此只能“人在曹营心在汉”的麻木对待。
3.教研活动只是教师的“专利”,领导、教干只是“指手画脚”
在现实的学校教研活动中大多都是:领导“嘴上说”,教师“拼死干”,最后领导落实(检查打分)。在每个教研活动中都不见学校领导教干的影子,学校领导自己从来都不搞什么教研。教师每人都写的教育理论笔记、教学札记,听课记录,领导一样也没做,可最后年终教师综合积分量化中教干领导的却都有,而且分数还都很高。 这的确让老师想不通。而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是教学!可是当了中小学校长后就连听课都做不到了,就连教室都难得进了,这还是在当校长吗?离开了抓教育教学,校长还能抓什么呢?当了校长便远离教室,远离教师,远离讲台,远离学生,你怎么了解教师?怎么管理教学?学校工作偏离教学中心的轨道,校长整天没有时间钻研教学,没有时间与师生交流,没有时间参与教研活动,工作浮光掠影。所以,我们不能小觑校长行政化的负面影响。
当然,以上也许还有些以偏概全,但是在部分学校中,领导、教干的教研思想、态度、行为,教研活动方式,教研活动考评机制等已经成为阻碍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拦路虎”。
总之,无论如何应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发展需要,这是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乡小学普遍缺编,有的科目教师长期得不到充实,而大多教师是民师转正的,他们多数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单职工居多数,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持家过日子上,教师老龄化带来的知识老化,接受外来信息迟缓,陈旧的教学理念尚未改变;封闭的小农意识还在他们的脑子里作怪,缺乏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他们是上世纪70年代的精英,确实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陈旧的教学手段伴随了他们大半生的教学生涯,陈旧的教育思想在脑海里根深蒂固。
二、新课改的实施忽略农村教育现状,导致课改成为空中楼阁
1.课改在农村缺少足够的实践,致使课改推进困难重重
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此次课改忽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培养人才必须立足于实际,否则人才的培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以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此次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及其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改中的专家引领等,对于广大农村基层学校而言,多少有点像空中楼阁。
2.教材脱离农村现实,课改步履维艰
教材是课改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而教材的编写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几个市,教材编写专家也来自大城市的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甚少。这些致使教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教育现实,有时甚至将农村素材改编成了城市素材。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没有一套是为农村教育编写的。
3.望子成龙成了课改的一大阻力
农村学校与农村的社会背景基本上是相脱离的两个世界。由于家长自身素质和农村社会人文环境淡薄,导致家长和社会对教育也有牢骚和功利性的看法,特别是目前大学的收费又较高,许多家庭面临较大的教育成本和教育投资风险,因此“读书无用沦”的观念正在农村滋生蔓延。长期以来,对农村的家长来说,供孩子上学的目的是跳出“农门”,深山里飞出金“凤凰”,对于课改,家长们惊诧不已,愤懑纷纷:“课堂怎么全乱了套?”、“孩子怎么没作业了?”,有的家长找上门,指责教师的“不称职”,请求“处理”教师。家长的惘然、不理解乃至不支持也削弱了课改的力量。所以有的农村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严重,普遍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与行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还得到社会上的一致好评,课堂缺乏活力,严重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教研活动只做表面文章,成为课改的最大隐患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然而在现实的农村学校教研中,教研活动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在课改中不但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成为了课改中的“拦路虎”,使教师疲不堪言。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历,静下心来细思之,我觉得大致有以下这些原因:
1.教研活动只是应付检查的“道具”,教师沦为机器
在农村教研活动中,注重的是活动开展的次数、数量而不是质量。在很多学校的教研制度中明确指出,每学期各科室、教研组要开展几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成为考察学校、领导的一块“核心内容”。为了在检查时能“对得起”学校,“对得起”上级领导,学校教干不得不在临近检查时对着上级领导检查前发的“教研活动检查标准”一一研究,制定详实的学期教研计划、教研活动记录表等等一大堆“用牺牲广大教师、学生的上课时间或休息时间编制的教研谎言”。本来一年度、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就这样在一个星期,一天搞定了。然而老师的心却在“造假”中凉透了。领导检查时也会认真的“检查”,数一数你写了几篇,是否合乎标准,要求,然后根据你的“数量”给你一个“分数”。
2.教研活动只是恭维的工具,让教师“麻木不仁”
有的学校表面看起来,课改气氛很热闹,动员会开了,横幅挂了,标语贴了,专栏出来了,活动也搞了。可是观念还是课改前的观念,教法还是课改前的教法,学法还是课改前的学法,缺乏务实,更缺乏创造,缺乏创新,一切都是“外孙打灯笼——照舅”。在农村学校一说要搞教研,大凡教师就会想到,无非又是教研组长读杂志、或让一位教师开课(也可能看一节课堂录象),其他教师评课时说说套话,表扬一番,都是好好好,最多写一篇报道发到教育局的网上就了事。有时教研活动还要占用老师的下班或周末休息时间,几年如一日,弄得教师一听到教研就头“大”,叫苦连天。为此只能“人在曹营心在汉”的麻木对待。
3.教研活动只是教师的“专利”,领导、教干只是“指手画脚”
在现实的学校教研活动中大多都是:领导“嘴上说”,教师“拼死干”,最后领导落实(检查打分)。在每个教研活动中都不见学校领导教干的影子,学校领导自己从来都不搞什么教研。教师每人都写的教育理论笔记、教学札记,听课记录,领导一样也没做,可最后年终教师综合积分量化中教干领导的却都有,而且分数还都很高。 这的确让老师想不通。而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是教学!可是当了中小学校长后就连听课都做不到了,就连教室都难得进了,这还是在当校长吗?离开了抓教育教学,校长还能抓什么呢?当了校长便远离教室,远离教师,远离讲台,远离学生,你怎么了解教师?怎么管理教学?学校工作偏离教学中心的轨道,校长整天没有时间钻研教学,没有时间与师生交流,没有时间参与教研活动,工作浮光掠影。所以,我们不能小觑校长行政化的负面影响。
当然,以上也许还有些以偏概全,但是在部分学校中,领导、教干的教研思想、态度、行为,教研活动方式,教研活动考评机制等已经成为阻碍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拦路虎”。
总之,无论如何应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发展需要,这是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