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杂志办得更好更有特色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chu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企转型与企业文化构建暨《中外企业文化》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与会的长期研究企业文化的领导同志、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和读者代表发言祝贺《中外企业文化》创刊十周年,并对进一步办好刊物提出建议。
  
  祝贺《中外企业文化》创刊十周年
  》》本刊顾问、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大中
  
  首先祝贺《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创刊10周年。10年坚持下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常看的企业文化类杂志有三本,其中一本就是《中外企业文化》。《中外企业文化》办得比较好,这和杂志社同志们的努力分不开,我向同志们表示感谢!
  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历来就有一个好传统,那就是联系实际。我希望同志们继续发扬这个优良传统,跟踪企业的改革实践,具体介绍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企业文化就会不同。联想的45条成功法则,就很有特色。你们把这些经验介绍给大家,就会起到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作用。我们正处在经济腾飞、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有一批为了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舍生忘死的英雄,现在,我们需要有一批为了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拼搏进取的企业家。希望这本杂志更好地宣传企业家的感人事迹,促进优秀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壮大。
  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也很重要。怎样树立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怎样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到了北大,你不必去听课,住上几天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学术风气。清华也是一样,“行胜于言”的校风培育出一批批栋梁之材。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力量。如果我们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企业风气的作用与形成,我想对于企业是很有用的。再比如,什么是以人为本?为什么以人为本?企业领导者怎样才能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探讨这些理论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引导企业文化建设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首钢总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文吉吉
  
  作为一本杂志,创刊十周年已经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了。而且至今还有较强的生命力,这足以说明这本杂志办得如何。《中外企业文化》的十周年,正是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的十年,也是我们国家的企业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十年。这本杂志从诞生起,从小到大,在我们国家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年来,我们从这本杂志中,了解中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信息,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做法,探讨和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领域里一些疑难题,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中外企业文化》杂志为我们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我们对这本杂志充满感情。衷心祝愿这本杂志能办得越来越好。
  对这本杂志为什么情有独钟?这里有几个特点:一是”为企业发展服务,与企业发展同行”这样一个办刊宗旨,是它能够办好,受到大家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需要这样一本杂志。这些年这本杂志,所提供的一些理念、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从杂志中找到了答案。二是坚持视野宽阔,理论前沿,立足中外空间,追求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企业文化的认知与十年前大不一样,《中外企业文化》一直站在前沿,提供了先进文化理论成果,充满了生命力。三是严肃认真,高标准的精品意识。办杂志不可能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中外企业文化》既要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又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还要满足读者的愿望,怎么解决这几个问题?我认为这本杂志这几年坚持了严肃认真高质量办刊这样一种态度和方针。
  我们热爱这本杂志,希望办得更好,所以提三点希望。
  1、希望《中外企业文化》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进一步提高杂志的知名度,进一步打造杂志的品牌。因为这类的杂志确实很多,而且还有增多的趋势,这些杂志有些大同小异,我们很关注杂志的品牌知名度。《中外企业文化》具有十年的基础和经验,应当进一步打造名牌,成为中国企业文化权威性刊物。杂志有品牌效应,才能吸引权威的观点和文章,权威的观点和文章又能进一步提升杂志的权威性,也能进一步提升杂志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可信度。我们首钢每年搞订阅工作时,各种报刊广告铺天盖地而来,我们选择订阅时,既有多年的联系、关系、感情在里面起作用,也有一个实际工作需要的选择。如果杂志办得好,大家都了解它,就会对征订工作有帮助。
  2、理论与实践结合,适当增加案例性的内容。有读者打电话反映,现在理论性的文章多了些,案例性、可操作性的文章少了点,希望提高实用性。
  3、希望在办出特色上下工夫,特别在当前类似刊物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杂志更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杂志就是一杯白开水。希望《中外企业文化》也像一杯咖啡似的,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本刊顾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贺信摘发)
  
  “《中外企业文化》创刊迄今,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道路。”“在这十年中,我一直把它当作良师益友,特别是近几年,许多企业请我为他们讲企业文化时,我事先总会从中汲取营养,并从中受到启迪与帮助。为此,我愿在《中外企业文化》诞生十周年之际,谨以最诚挚的心情向杂志社辛勤劳作的同志们致以衷心的祝贺。”
  “我生长在一个汉学之家,从小就在父母亲影响下,关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我深深懂得——文化者,人化也,人化者,美化也,美化者,强化也。”
  “我曾有一段时间为一轻局、二轻局、交通局、化工局等单位及相关企业演讲,这就促使我不仅关心老子、孔子,也要关注范蠡,即陶朱公。后来在中外文化对比中,不仅要研究中国历代谋略大师,如姜太公、鬼谷子、孙武子、诸葛亮、刘伯温、胡雪岩,也要研究卡耐基、拿破仑、希尔,以及比尔·盖茨。在这种相互研究与对照中,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民族化,又要国际化,既要全球化,又要本土化。”
  
  企业需要《中外企业文化》
  本刊顾问、中国市场经济学会副会长贾春峰
  
  作为一名读者,感谢杂志社给了我一本这么好的刊物。我在很多地方都听到过对这本杂志的好评,也听到过许多人谈论读了这本杂志后的感受。《中外企业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很大,为全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最近一个时期,杂志越办越好,越来越有魅力,越来越有吸引力。
  
  北京燕化集团党委书记王玉英
  
  《中外企业文化》杂志是我每期必读的一本杂志,因为我作为企业的党委书记,对企业的思想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还有企业的职工队伍建设等都是我的本职。我们党委给我们这些领导订了大约20多种杂志,许多杂志来不及读就过去了,但《中外企业文化》杂志是我必读的。不仅是因为我是这本杂志的理事之一,更重要的是,从《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创刊之日起,我们这本杂志的立足点就比较高,视野开阔,突破地域局限。把她定位在宣传中外企业文化的一个窗口,为企业服务,这个作用起的非常好。在这十年当中,我觉得,我们的杂志能从国际化的眼光,观察中外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的历程。在我们燕化,这本杂志的受众十分广泛,我们下面有三十几个处级党委企业,尽管他们只订了1本、2本,但我让他们领导学。我认为,我国传统的企业文化中的实质、精华和企业管理早已形成,只是我们过去总结的不够,西方人先于我们总结出来了。这十年来对我们的管理者的教育很大,影响非常好。另外,这本杂志的定位与北京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相称,她所涉及的不是一般的地方的文化,定位很好,影响很大,希望她办得越来越好。
  从杂志的内容来看,从我一个基层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她的内容是精益求精的,做到了企业文化知识的普及,普及性比较强,且理论阐述的生动性也比较强,我从这里找到了许多中外企业文化的理论进行学习,而且对企业也有一定的操作性。再有,她的写法比较生动,可读性强,通俗易懂。外国的企业文化通过摘编、演绎,一般的读者都可读懂,所以我希望这一优势要保持和发扬。
  《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的外观形式、版式设计和制作比较精美,现在有些杂志为降低成本,把杂志做得很厚很小,且纸很软,用信封一卷就给我寄来了,给人印象比较粗糙。而我们的杂志从封面设计、封底设计到纸张及插图设计有大家风范,比较稳重,比较大气,且时尚、比较现代,许多杂志放到一起,就会有比较。
  我希望《中外企业文化》杂志作为先进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倡导者、促进者和推动者,要及时反映风起云涌的企业文化改革的进程和发展,开阔企业管理者的思路,传播新的中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思想。同时搭建企业、政府、学校及读者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和桥梁,也要揭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经过交流,请专家、学者和先进企业的领导者找出答案,为基层企业管理者提供一条捷径。
  
  优龙集团总裁李春明
  
  《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对民营企业进行了宣传。好的企业可以进行借鉴,而对不好的企业、失败的企业也是好的参照物,它的失败经验对好的企业和发展中的企业也是一个借鉴,这种案例更吸引人,比如健力宝。对这种案例进行解剖,以便他人借鉴。读者多了,便能从杂志中吸取养分,学习和借鉴。今后,我作为《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忠实的读者,非常愿意参与杂志的发展。
  
  北汽福田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景光
  
  《中外企业文化》是我必读的一个刊物,也是我订阅时间最长的一个刊物,我是个忠实的读者。这个刊物在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特别是在企业文化的实战性、实践性的交流方面,理论探讨方面,案例分析方面,以及在中外企业文化的经验交流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我们福田汽车的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我们受益匪浅。
  
  国家邮政局干部陈永芝
  
  《中外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03年底,我向北京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赠送了一本《中外企业文化》。之后,她打电话对我说,这份刊物做得很精细,文章的档次很高,几乎每篇都能引发思考。我还有一位搞理论研究的朋友,只要写了有关企业文化方面的文章,他就首先向《中外企业文化》投稿。这就说明《中外企业文化》有很高的社会评价。
  
  天津财经学院教授刘北辰
  
  我的身份是个热心读者,十年里《中外企业文化》也刊登了我不少文章。我从刊物得到的,要比我对刊物奉献的多得多。在发展的进程里,刊物的进步很明显。在接触到的企业文化杂志中,比较起来,不管是从我做教师的角度看,还是从我的学生的角度看,都认为《中外企业文化》办得很不错,不光对企业有帮助,对我们高校影响也很大。我和杂志一条心,今后多联系,愿为杂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大庆石油管理局企业文化部副部长于占富
  
  《中外企业文化》这本杂志有三好:
  1、办刊时机选的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正是我国国企改革走上正轨,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政策纷纷出台,企业变化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剧烈的时期。从世界范围来讲,企业间强强联合也好,破产兼并也好,这十年也是轰轰烈烈。在这样丰富的舞台上办杂志,拥有大量的良好素材,这是办好杂志的很好的基础。
  2、杂志的名字起的好,定位比较准,囊括了杂志的内涵。我感到这也是杂志的生命力和特色。国内外大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新鲜的理论研究成果,杂志中都有所体现,一目了然。
  3、杂志的质量越来越好。从内容到装帧设计,都在逐步提高。大庆的基层单位反映,这本杂志是良师益友、交流的平台、信息的园地。
  
  北京住六公司党委副书记梅春香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年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一本杂志来说,十年是一段宝贵的成长经历。在十年里,杂志社一路走来,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克服了怎样的艰难困苦,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杂志始终坚持“为企业发展服务,与企业发展同行”的理念和脚踏实地的办刊风格,一边把世界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引入中国,一边把中国优秀的企业文化成果介绍出去。每期杂志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选题,精致的版面设计和装潢,再加上精美的印刷,在林林总总数以千计的杂志报刊中成为一本有品位、有特色、有内容,受到广大企业和读者喜爱的杂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外企业文化》杂志为中国企业了解世界的变化,特别是国际企业文化动态,打开了一扇窗,为中国企业走上世界舞台,展示自己的风采,搭建了一个桥,同时也为我们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开辟了一个渠道。
  十年来,《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始终坚持面向企业,服务企业,不仅为企业文化的构建,为企业经济的发展,送来了新鲜实用丰富的养料,而且为企业展示形象、交流经验、宣传成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对我们企业来说,这本杂志不仅是良师,而且是益友。
  这些年来,《中外企业文化》杂志一直和住六公司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多次到住六给予工作指导,对住六的文化建设给予过多方面的帮助,在杂志上多次介绍我们公司的发展情况,不仅扩大了住六公司的社会影响,提升了住六的企业美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去年在国资委、千龙网和首都建设报共同举办的“北京市市民评奖活动”中,经北京40万市民的投票选举,北京住六当选为十大国有名企,这得益于住六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得益于包括《中外企业文化》在内的媒体的支持,在此再次表示感谢。愿中外企业文化杂志越办越好,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
  
  北京住总集团宣传部长于文岗
  
  作为《中外企业文化》的老读者,我谈两点感受:第一,《中外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播种机。记得1988年企业文化刚刚传入国内时,我当时想了解这方面的理论,但找资料很难找到。而现在,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热潮,这与《中外企业文化》十年播种分不开。第二,《中外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加油站。我们通过杂志了解很多新信息、新探索、新经验,得到很多启示。同时,杂志也为住总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做了很多总结、传播工作,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愿同《中外企业文化》合作得更紧密
  
  北京市国资委委员周荫良
  
  参加《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创刊10周年座谈会很高兴,我与这本杂志特别有感情。《中外企业文化》,原来是一个薄薄的、一般的、很小的内部刊物,从没有刊号到后来有刊号,逐步地发展。《中外企业文化》与我们国资委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记录着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当然它覆盖的面宽于国有企业的范围。我觉得《中外企业文化》的十年确实是一个不断跟市场融合的过程,而且给我们的感觉是越来越亲切。从我们成立国资委之后,应该说对《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的需要成倍地提高,所以我一方面祝贺《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期盼能与《中外企业文化》更多地合作。《中外企业文化》由于它从办刊宗旨上就体现了为企业发展服务和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肩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用的。从去年年底,跟史秋秋社长一起研究,今年,在杂志上专门开辟“国企转型与企业文化构建”这样一个栏目,而且作为《中外企业文化》创刊十年的一个主题词,更感到亲切,感谢企业文化协会对北京国资委工作的支持。我觉得,企业文化建设是国有企业转型中的实际需要,去年是打基础的一年,今年国资委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的目标。我们国资委提出这样的计划,要推进企业改革,调、改、剥、破。调,在很大程度是合并、重组,按照市场要求和国有经济布局来进行结构性调整;改,就是企业改制,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企业都要改制;剥,就是政企分离;破,就是破产,有些企业已经破产。再就是发展,国有企业需要发展。国资委没有专门的刊物,《中外企业文化》就是我们的刊物,我们靠它在国有企业中传播交流,把它当作我们自己的事来做,
  随着《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的发展,也会更多地吸引国有企业的读者。相信在下一步更多的合作中能得到共同发展。
  
  北京管理科学院副院长吴惠惠
  
  《中外企业文化》有特定的存在价值,是企业的良师益友。我们愿意成为《中外企业文化》的合作伙伴,做到分享、共享、整合,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服务。建议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在发行上,要品牌价值最大化,整合更多的合作伙伴资源。通过与杂志合作的各种栏目,搞专题研究,针对企业需求出号外、出特刊,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快速地让读者分享,同时对困惑企业的失败教训也要研讨。要多角度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我们在与《中外企业文化》合作“总裁学苑”栏目过程中,使我们拓展了视野,扩大了服务客户。同时,因为北京管理科学院专家、讲师的加盟,注意为企业提供服务内容,也使《中外企业文化》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服务。要充分运用最快的网络订阅手段,我们有个网站叫“总裁学苑”,我们愿意帮助《中外企业文化》推广办刊理念,让更多的终端客户了解杂志。
  
  问题再深些涉及面再宽些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
  
  《中外企业文化》杂志从开始定位时,就很重视吸收海外企业文化的经验,并注意他们的教训,这对于我们迅速开阔思路,实事求是地探求在中国企业中怎样建设企业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接下来,又很注重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各种思想、观点的探讨。另外,用了很大的篇幅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这三条都是很有意义的。我希望这本杂志今后在这些方面更有成绩,希望这本杂志能够受到企业界更加广泛的欢迎,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所利用。任何好的东西,只有用了才是真好。摆在那里看,专家认为好,即使是真好,但没有对实际工作发生作用,意义也是不大的。要想发生作用,就要考虑这本杂志哪些企业用得多,哪些企业用得少,哪些企业感觉不适用,哪些企业还不知道;还要考虑尚有哪些应该关注而未被关注或关注不够的领域。
  企业文化建设要培育企业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这里强调的是全体成员。而这些年来,企业成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京地区外来的建设者有300多万,两三年前工会还不大愿意承认他们是会员,那么企业文化是不是应该成为包含这部份成员的文化?这部份成员和传统职工有很多的不同,他们从农民转化而来,从近乎自然经济走进市场经济;他们离乡背井,长期同父母妻儿见不到面;他们对城市、对企业的感觉同传统职工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工作流动性大,因此不易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是企业里不稳定的成员,对企业文化的接受有着特殊的障碍,当然也有特殊的有利条件。以往这本杂志对这个问题涉及得比较少。再比如,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这本杂志曾经涉及过,但还是不够多、不够深。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当然,这要从许多制度、规定等方面来解决,但更重要的是这种理念应该有效地、根深蒂固地在人的头脑中树立起来。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人力资源系主任张德
  
  我是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的老朋友。这本杂志的前身是《北京企业文化》,再前身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到现在的《中外企业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目前中国最好的企业文化刊物就是《中外企业文化》。为了杂志更大的发展,我提几点建议。
  一是内容再深入点。以往刊登的综合经验比较多,一般都是对效益比较好的企业的总体介绍。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经验?并不是效益好的企业就都好了,要紧紧抓住当前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国企转型是个很艰苦、很复杂的过程,面临着许多矛盾冲突。如果能够介绍一些转型成功的企业怎么认识这一变革,怎样建立起新的制度,怎样形成新的文化,分析一下诸多矛盾的解决过程,我想对其他企业是有用的。云南白药1993年就成为云南省第一个上市公司,但是8年后在分配上还基本是大锅饭。后来搞了薪酬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过程就很典型,对许多企业都会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二是内容再实在些、可操作性再强点。企业文化不应是老总一个人的事,也不只是企业文化部或宣传部的事,方方面面都应动起来。如果介绍一下工会怎么做,共青团怎么做,班组长怎么做,搞业务的怎么做,他们分别起什么作用,又是怎样起作用的,我想介绍这些具体的经验和做法是有用的。再比如,企业文化建设如何选择突破口?如何建立企业诚信?如何制定制度规范?如何使企业形象表里如一?等等。当前中央企业还有一半没有启动企业文化建设,更不要说中小企业了。介绍这些具体的做法并不是没有需求,关键是看我们做不做、怎么做。
  三是覆盖面再宽点。中央企业一百多家,再加上他们的下属企业也就几千家,而全国各种类型企业的大数是1000万家。所以,我们要在做好大型企业文章的同时,还要把眼睛盯住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有许多文化问题。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探讨民营企业如何积累文化资本,发表以后我到网上一检索,发现有几十个人在讨论,非常热烈。这说明有很多人也在关注这一问题。民营企业的弱势在文化上,家族经营遇到许多思想文化的障碍,他们也很头疼。如果能够搞些这方面的文章,读者群就可以扩大。另外,科研院所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也可以搞,覆盖面大了,读者就可以相互借鉴,很有好处。
  再提两条策略性建议。一是可以把手指攥成拳头。一期杂志有若干栏目,一个栏目有若干文章,于是每期杂志都有若干个主题,这是杂志的常规做法,好处是内容丰富,但缺点是五指张开,力量不集中,不容易形成强势。因此,还可以再增加一个做法,就是在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之后,确定一个很有份量的选题,多角度、多侧面、多体裁地在一期杂志上把这个选题做全面、做深刻、做透彻,这就是一个拳头。这样做可能对相关企业更解渴,更可引起相关理论工作者的关注。二是要走出北京,多举办一些研讨活动。这些年实际也这么做了,今后要做得更好些。要把研讨同杂志的发行结合起来,制定个发行战略,把“三大战役”打到外地去。哪个企业有经验,就到那里去开会,先让他们介绍经验,再让大家研讨,然后把经验和研讨成果在杂志上发表。用这种方法扩大杂志的影响,效果就不是简单推销所能比的了。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打,逐渐在全国铺开,就会取得可观的成效。
  
  金隅集团党委副书记张秀荣
  
  《中外企业文化》办得非常好,而且是越来越好,特别是近几期,我看了,境界非常之大,但读者的期望值还挺高,希望通过《中外企业文化》杂志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可以搞些专题论坛,比如,什么是企业文化?现在说法特别多。什么 是能适应转型以后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提炼、总结的更好, 还是策划的更好 ?自己提炼、总结怎么弄?搞一个策划的文化有什么好处?怎么能够形成全员的文化,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发展一个内在的动力?希望能在刊物上从正反两方面给我们介绍一些经验。也希望协会多组织我们走出去,多搞一些座谈会和活动,给我们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同志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期望把《中外企业文化》办成我们爱不释手的一本杂志。
  
  研究市场 研究企业
  
  中国建设银行企业文化部处长李锦望
  
  结合本职工作和《中外企业文化》杂志,谈几个问题。
  一、适应时代和企业要求,做担当时代责任的媒体。媒体如何推动国企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要深入研究市场和企业,要把宏观战略研究与企业的微观战略研究结合起来。虽然是办杂志,但也像大海行船一样,如果没有望远镜,视野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紧接着就会提出个问题:“我们几个人能研究什么呀!”我想,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有自身学习的必要。现在,不光是专家、学者要学习,高官们每天都要学习,如果不学习,首先就会表现出观念落伍。咱们办这个杂志,应当有个宏观战略的理念、观念和眼光,没有这个,只在一个低层次上运作是不行的。如果宏观战略把握得好,不断研究市场,不断研究企业,不断探索东西方企业几百年的发展规律,你对今天的经济现象就会有个深刻的认识,你办的杂志就会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学习不仅是看书,还有那些企业家摸爬滚打过来以后的酸甜苦辣,清华没有,哈佛也没有。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二、咱们的企业关心住房、关心子女,这都是对的,但是国外的企业家不理解,社会保障呢?北欧人从一出生,许多费用国家就包了,国情不同,所以他们对我们不理解。 研究中国的企业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就不得不涉及中国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带来了好几种副产品,比如重官轻商,再比如仇富心态。在这种思想心态环境下生存的私企,会有多么大的困难和压力? 再有就是派生出来的官员加老板的角色。咱们国企的经理与国外经理、市场上的经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种经理只管两件事,一个是自己的信誉,一个是给聘用自己的公司赚钱。
  三、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内部交易。举个例子,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要到主管人财物的部门去“公关”。这种“公关”无非是打破明规则,使用潜规则。明规则是企业里最核心的东西,它支撑着理念。一旦明规则被潜规则替代了,理念也就瓦解了。我们有时总问,企业文化怎么落不了地呢?其实就是这个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你的管理怎么会有效率?我还有个感觉,就是在一些企业里,企业文化是弱势,地方文化是强势。为什么地方文化是强势?比如造假,他根本不听国家法律的,有地方官员支持、保护着,这样的企业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这是个很大的难点问题。如果杂志真是抓住了这类问题,适应了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求,解决了让企业家脑袋疼的问题,杂志就做好了。
  另外,在大量传播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还要特别关注失败企业的教训,它能起到经验不能替代的作用。
  我订阅杂志已经好几年,受益很多。抱着对企业文化忠诚的态度,我提几点建议:
  一、要想把杂志做大做强,就要积聚人才。现在的人员都是人才,还要千方百计地寻求使用更多的人才。市场化是做大做强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可以做成一个组合式的、集团性质的杂志社。比如,研究会研究出来的课题,拿到杂志上就是精品。比如咨询公司总结出来的东西,拿到杂志上就是很好的东西。
  二、要想把这个品牌做好,就应当和高校、研究所共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打开企业文化建设难点、焦点、冰点问题的一把钥匙。我们的企业家群体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是在传统文化下长大的。你要破译企业家、管理者头脑里的企业文化密码,就必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加强与民营企业家的联系和沟通。
  最后一点是发行网络。有的人不是不想看,而是不知道。有人讲,德国男人的业余爱好是拆机器玩,而中国有品位的男人是作诗、填词、写散文。中国是情感文化,讲感情,好在生存质量高,坏在情字当头,制度很难立起来。
  三、要密切关注民营企业这块阵地,因为民企的制度创新在一步步发展,它占有人心的优势,追求利润是人心的原动力之一。 它的制度和人心融合为一个整体,是任何力量摧不毁的。我们杂志应当有意识地做市场调查,然后细分市场,努力消灭发行的死角。
  
  中美上海施贵宝公关部经理、SASS月报主编徐理(书面发言摘登)
  
  刊物的生命力在于拥有与时俱进,不断拓展的忠诚的读者群。同理,刊物的活力来自于每期刊物应该尽可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新鲜的信息,能赋予读者更多启迪和思考的空间,以满足读者希望吮吸丰富而多样的企业文化营养的需求。我想,作为读者怀有这样一种期待是非常自然的,或许也可看作是读者的一种阅读心理。而作为编辑部的一项重要工作,自然也应该了解和满足读者心理,努力把刊物办得读者喜欢,办出个性和特色,办成品牌和精品,进而使读者爱不释手,这是否可以说是成功刊物的一种境界,衡量编辑质量的一杆标尺。从这个角度来评估《中外企业文化》,我个人觉得是否可以用八个字来做一点实话实说的分析,这就是“越办越好,有待突破”。毫无疑问,十年来贵刊的成长轨迹于读者是有目共睹,无论是编辑思路,还是选题组稿;无论是图文质量,还是编读往来,编辑部的用心显而易见,编辑部的努力成果明显,特别体现在耐读的文章更多了,独家的采编更精了,论述的内涵更深了,栏目的内容更实了。说得再具体点,“本期关注”聚焦点更有关注力度,“大势嘹望”的眼光更具宽泛面和透视度,“专题论述”所涉及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思辩力,“精华荟萃”展现的精华品位更显韵味,“人物写真”让读者结识了更多层面的人物形象,“域外来风”吹来一股股更为清新的多元文化气息,“环球博览”则犹如万花筒一般,展现了更多文化现象和精致画面而令人目不暇接。就刊物现有栏目编辑而言说它“越办越好”实不为过,绝非溢美之辞。然而贵刊毕竟是国内同类刊物中引人注目的一份刊物,它不会满足于现有的状态,客观上也存在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如果说给刊物提点希望,我个人觉得就是要有突破,也就是我想说的第二句话“有待突破”,这或许是十年以后的《中外企业文化》必须用心思考和发力解决的课题。这里我提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
  其一,编辑定位是否应该考虑有所突破?
  作为一本以推介和传播中外企业文化为己任的既专业又综合的刊物,能否在“中外”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把文章做足,做深,做细,做透,尤其是在及时引进和介绍国外最新企业文化前沿理论,典型案例,名家学说等方面,能否有独创性,使其在同类刊物中独树一帜;又譬如,在推介中外企业文化方面的一些比较研究,以及中外企业文化的异同分折,都有待突破。这里我想建议贵刊不要忽视了中外合资企业,或外商独资企业这块研究中外企业文化的沃土。我认为这里有宝,有待贵刊挖掘,有待贵刊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其二,办刊的作者队伍、读者队伍与编辑部的互动是否也有待突破?
  我有个感觉,贵刊联系专家、名家、大家的面似乎有限,相对而言缺少名人效应的推力,缺少群体参与的活力,缺少权威文章的张力,缺少独具文采篇章的魅力,这就需要突破。我想能否让作者队伍中有更多的热衷于企业文化研究的文化人参与,使刊物更有文气,人气和生气。企业家说企业文化固然是题中之义,无可非议,但文化人论企业文化或许能更到位,更有文化品位,岂不更好。同时我建议贵刊能否有一个专栏,让文化人与企业人对话,形成互动的常态。
  其三,把《中外企业文化》做成一个品牌的意识是否更应有所突破?
  我觉得,贵刊可以向《福布斯》或《财富》杂志学习,通过持续努力使其成为评估企业文化的一个权威载体。功夫在诗外,能否把每年的杂志年会办出特色,把每年的研修班办出成果,产生良性循环,形成杂志、研修班、年会、专著汇编、企业文化名企评点等品牌链,进而扩大杂志自身影响力。在第二个十年能否专心致志做好这件事?这可能就是一个不可估量的突破。
  想到就说,主要基于对贵刊的信任和热爱,真心希望它成长得更加根深叶茂。作为一个忠诚的读者,我想我会继续做好三件事:第一,每个月认真做好评刊工作,尽可能讲点大实话,希望能对编辑部工作有点用处;第二,每年争取写几篇稿,用行动参与到提升编辑质量的活动中去;第三,保持激情,继续做好贵刊的啦啦队,在可能的范围里履行编辑部交办之事。
其他文献
编者按:近年来, “核心价值观”、“共同价值观”、“价值观”、“价值理念”、“核心价值理念”等概念相继提出,这是好事。尽管这些概念提出的角度,甚至内涵不尽相同,但充分反映了企业确实是把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在努力寻找、确立对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竞争起统帅、制约、决定性作用的价值判断标准,力求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源。   本栏目刊出的三篇文章,皆是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讨论,目的是引
期刊
员工忠诚度不高,这是目前国内一部分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当然,这里有国内信用体系尚未完善的原因。不过,我们也不能不反思一下企业领导人自身的责任。    一、员工忠诚度低下的领导原因    《韩非子》有云:“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吾不可叛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身为一个好的领导,不能依赖于属下不欺骗自己,而要做到自己是不可以也不应该受欺骗的。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领导本身需要具备
期刊
今年3月以来,首钢炼铁厂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工程,经营生产保持了强劲上升的势头,前七个月生铁产量完成453.5万吨,完成全年计划的59%;入炉焦比指标月月上台阶,5月439.5千克/吨,6月降到424.8千克/吨,7月又降到398.8千克/吨,创出今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成绩的取得源于炼铁厂党委坚持以思想文化创新为先导,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力铸就企业之“魂”。先进的文化理念,燃起了全厂干部职工苦干三年创伟
期刊
敢于破坏 勇于创新    33年前,时任伊藤荣堂集团董事的铃木敏文到美国考察,无意间走进一家7-ELEVEN。这家小小的门市,引起铃木敏文相当大的兴趣。当时,7-ELEVEN在美国已有4000家店。铃木敏文兴致勃勃地代表伊藤荣堂到美国南方公司洽谈授权。  当时的日本是大型商店当道,伊藤荣堂集团内部普遍反对铃木敏文这个投资案。最后,尽管铃木敏文取得了美国南方公司的授权,可以在日本开设7-ELEVEN
期刊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支持的“第三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历时三天于11月1日落下帷幕。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把脉企业生态,探寻文化基因”。  年会首先于10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发布“2004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30家获奖企业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分公司、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
秋之韵:收获时节     伟人、哲人、圣徒、诗人,皆通过信仰、沉民,体验而得到超越常人的思想力。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伟人的企业家也都应该有超凡的神性和悟性。   ——阿玉松    1996年,大连市区北部雄峻的大黑山东麓。每天清晨,都有一个抽中华烟的男人,坐在路边的马路牙子上,望着刚刚奠基的厂房沉思。草丛中有一种不知名的花儿开了,看上去很美。  当草丛中的花儿开过许多天之后,
期刊
质量文化是组织文化在质量管理领域的具体化与细化。有些学者将组织文化的结构分为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次。在此,笔者亦借用这一划分形式进行分析。    质量文化的精神层    在ISO9001标准所蕴涵的质量文化中,精神层为其核心层,具体体现为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的内涵与实施 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标准》要求最高管理者必须以书面的方式明
期刊
美国强生(Johnson & Johnson)——成立于1887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卫生保健产品制造和服务商。目前在全球拥有198家子公司,为175个国家的医疗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年销售额超过363亿美元,名列全球50家最大企业之一,在全世界医疗保健产品生产企业中名列第一。2004年2月,美国“互动及信誉协会”通过对普通市民访问的方式,发表了美国企业的评价调查报告《Annual RQ
期刊
凡在方向光电股份公司工作过的人,都深谙“爱心管理、铁的纪律”这句公司管理名言。“爱心管理”对方向光电来说,无疑是凝聚人心的一种有效手段。    明确“爱心管理”规定    2002年10月,转化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不久的方向光电正式出台了“送温暖、献爱心”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送温暖、献爱心”,是公司实施爱心管理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公司各级党政必须高度重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
期刊
航天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航天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艰苦创业——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全国解放初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挑衅,以大无畏的气概提出要发展自己的国防工业。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告成立。此后,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勇敢的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以艰苦奋斗、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