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推理能力培养例谈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eng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在第二单元学习目标中就明确提出“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推理是生活中常用的思维方式,语文学科又特别注重在生活中实践和运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其中合情推理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思路、发现结论。这与语文学科倡导的学生理清文脉、质疑探究的思维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学科指导用书》将学生语文学习应达到的“能力层级”进行了如下描述:
  A.识记——识别,记诵,积累语文知识和经典作品。
  B.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领悟文本内容,根据要求提取信息,做出解释。
  C.鉴赏——评价阅读材料,并作鉴别、欣赏。
  D.表达——运用语言文字完成指定要求。
  E.探究——质疑,探讨,有所发现和创新。
  其中B等级的“理解”与E等级的“探究”均会涉及学生的推理能力,这样的阅读与理解才更加有助于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下发展思维力。“语文学科推理能力”应该拥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条理清晰。理清文章脉络,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不论何种文体的文章,要想思维缜密、合情推断都必须先理清文章脉络。第二是信息全面。关注文章中显性及隐性信息,勾连前后语境,辨别筛选。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语文学科推理能力,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关注问题情境
  笔者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问题情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梯度的问题,并能够自我分析、比对归纳,从而解决问题;另一类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成”挑战教师的“预设”,自然而然地产生问题,教师则要引领学生探索思路、共同发现结论。
  1.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如在学习七下第三单元之前,笔者让学生打开教材目录,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均是“写人”单元,仔细阅读目录,进行比对、提出问题,并尝试给你的问题找出适切的答案。
  学生先尝试独立提问,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推选出两个有梯度、有价值的问题,并阐述本小组推荐的理由。比如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小组推荐问题1:一、三单元都是以写人物为主的,两者之间有何区别?
  小组推荐问题2:从课文标题来看,两个单元的选文有所区别,编者如此编排有何意图?
  学生分析,虽然两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写人的文章,但第一单元主题是“群星璀璨”,即文章的写作对象都是各自领域里的杰出人物;而第三单元主题是“平凡人物”,都是有关小人物“光辉”的故事。沿着这个问题情境,学生继续推理,两个单元配套的写作任务,一为“写出人物的精神”,能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彰显人物的精神风貌;一为“抓住细节”,小中见大,展现平凡人物的品格光辉。所以,编者是有意识地从“伟人”与“小人物”两个视角来编排单元,让学生感受到伟人的非凡气质和普通人的精彩生活。
  2.利用生成,审辩推理
  思维开放的语文课堂,学生往往会“跳脱”出教师的“预设范围”,现场生成出一些值得探究推理的问题。此时的生成异常珍贵,因为这不仅能催生教师的课堂智慧,而且能激活学生审辩推理的高阶思维。
  在自读汪曾祺《昆明的雨》时,学生读到“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时,对“长”的读音产生了分歧,有学生读cháng,也有学生读zhǎng。教科书的随文注解没有给出明确的注音。如果此时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所谓的“正确答案”,那么就会错失一个提升学生语文推理能力的机会。不妨让学生自己探索、提供佐证、得出结论。笔者要求学生首先做出判断,然后有理有据地论证,使得自己的推理逻辑严密;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多元思考,笔者要求学生在阐述理由时避免重复或雷同。
  生1:我认为是念cháng,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孟夏草木长”放在“城春草木深”之后,“深”是形容词,幽深的意思,在这里指草木茂盛。从对仗角度看,“长”也应该是形容词,茂盛之义。
  生2:我也认为念cháng,书下注释说“孟夏”是夏天的第二个月,我觉得草木在春天应该生长得差不多了,到了夏天不会再生长,所以是读cháng。
  生3:我认为念zhǎng。先来说说我不赞同他们念cháng的理由,这两句诗原本就来自不同诗人的作品,一为近体诗,一为古体诗,只是都写到了“草木”,但这两句诗并不存在“对偶”之说,所以我觉得不能强求两者句末词性相同;“孟夏”确实是夏天的第二个月,但此时正是草木发荣滋长、佳木繁荫的时节,不能说草木不再生长。我认为念zhǎng的理由是,杜甫的诗句写的是草木的静态之美,而念zhǎng时,陶渊明诗中的草木就有了欣欣向荣的动态美,一静一动让文章更有画面感。
  这个问题情境来源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当教师要求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据理而析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充分利用书上的助读系统,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推理。特别是生3的分析,他不仅能提出不同的观点,而且能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一一反驳。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依托问题、言之有据,那么推理就很有价值。
  二、发现隐含信息
  在语文学科合情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以此佐证自己的分析与评价,最终得出结论。这需要学习者全面搜索文本中的信息,只是有的信息一望而知,比如标题、文眼等,但有的信息则需要联系语境,于细微处发现。发现信息之后,还需要一个辨别甄选的过程,把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撑的信息保留,多余或干扰信息则放弃。
  例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课文《小石潭记》在“预习”部分写道:“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学生疑惑于编者为何用“探山访水”而非常见的“游山玩水”?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助读系统,捕捉相关信息,并且将有用信息挑出,进行推理,最终得出结论。在筛选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原来有的信息会暗藏在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中。师生共同得出:
  首先,《永州八记》所记载的山水,即柳宗元游历之处,大多不为人知。如本文所记小石潭需要游览者“伐竹取道”,才能“下见小潭”。这个过程原本就需要“探访”;其次,柳宗元贬谪于永州,愿寄山水以解心中郁结,山水一如知音慰藉游历者心灵。作者视山水为朋友,用“探山访水”表示庄重,“游山玩水”过于轻慢;最终,永州山水成就柳宗元,促其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柳宗元亦不负永州山水,两者相互成就。所以用“探山访水”更贴切。
  三、逻辑链条严密
  2018年笔者参加江苏省“基于证据的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当时所帮扶区县12所学校的教研组长困惑于“学生表达很随意”“口头表达能力欠缺,导致书面表达混乱”,一致认同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并杜绝“以词代句”的现象。但笔者以为这只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第一步。要想较好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学生提升语文学科的推理能力,在表达时厘清逻辑链条。
  以当时会场上,一所学校教研组长提供的题目为例:
  班级举行“我愿与他/她交朋友”的读书活动。请从以下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先写出他/她出自哪部名著,然后再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愿与他/她交朋友的理由。(50字左右)(4分)
  备选人物:沙僧、鲁智深、简·爱、阿廖沙   、保尔·柯察金
  我愿與______交朋友,他(她)是《______》中的人物形象,我愿与他交朋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
  有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愿意与简·爱交朋友,她是《简·爱》中的人物形象,我愿与她交朋友的理由是:简·爱是一个才女,在她童年遇到挫折及成年后与罗切斯特感情上遇到磨难时,她特别坚强果敢。
  我们会发现,这个回答在形式上是符合题干要求的,但是在内容分析上完全不符合逻辑,其理由支撑依据是简·爱遇到挫折与磨难时的坚强果敢,结论却是才女。这就不顾推理前后的逻辑严密性了。此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理清问题中的逻辑,无论是因果关系还是类比关系,中间都需要符合逻辑。这样一来,无论是正向还是逆向推理,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王安石、司马光之争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意义深远。《答司马谏议书》常被看作解读这桩公案的关键,历来受到重视,现在又成为高中统编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在《答司马谏议书》前后,王安石、司马光有关改革论辩的相关书信还有3篇,它们和《答司马谏议书》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联系,是一个严密的整体。  笔者在教学《答司马谏议书》时,注重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着力开展相关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
期刊
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缺乏,影响了听课评课活动的效果,也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大量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表明,正确选择诊断视角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学生视角  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诊断,就是站在学生立场上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这应该是课堂教学诊断最为重要的一个视角。学生立场,意味着一切从学生出发。  1.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确定,除了依
期刊
一、备课环节  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节选的《夏本纪》和《理水》两篇选文虽然都选取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但是文体各异,表现不同,适合寻找学习主题,拟定核心议题,构成群文阅读。  高二学生修完必修课程,已经初步具备阅读浅易文言和鉴赏小说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筛选信息、概括分析、探究比较的思维能力。转入选修课程学习,需要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经验。选择意义关联、特质迥异的文本,构成群文阅读,能够让
期刊
如何才能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如何将课文作为例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文本互照的办法,让文章走向当下,走向碰撞,互为补充,互为注释,实现由教内容到教阅读的转变,让教学回归本真。  一、让文章走向当下  语文课本所选文章皆为经典,这样的文章往往离学生生活较远。  以《拿来主义》为例,学生一听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就敬而远之,更遑论亲之信之。那该如何应对这类看起来似乎有些“过时
期刊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整本书阅读教学随意,缺乏指导性,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整本书阅读的特性不能得以充分体现;二是整本书阅读课型单一,缺乏多元性,以学生自行阅读为主,教师停留在简单的提倡和粗糙的结果验收,没有过程指导,缺乏有效交流。  笔者以《红楼梦》为例,阐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和策略选择。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必修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期刊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部分“阅读方法指导”栏目,除介绍名著的内容之外,还以该书为例,谈到了某一种阅读方法及其在某一类书的阅读中的运用,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读书要领。如何在名著阅读这一庞大的工程中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对名著导读教学做到“放”“收”有度。  1.名著导读教学中的“放”是让学生读名著的目标明确、清晰。“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名著。根据名著的体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对
期刊
思维训练又被称作思维的教学,大意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方案和目标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一种提升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质量活动。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课前演讲是否也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案?  笔者是南京一名中学教师,南京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是“三切四看”,“三切”为完全切题、基本切题、不切题,这“三切”决定文章是几类卷;“四看”为看选材、看结构、看语言、看立意,其中一项较好,可以上浮半档(3—4分),两项
期刊
《中国石拱桥》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茅以升系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介绍赵州桥、卢沟桥等石拱桥的情况,其中列数字就是极为常见的一种说明方法,它从数量方面来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使阐述更加准确具体,也更科学,更富有说服力。  列数字所用的数据大致分为确数与概数两种。比如《中国石拱桥》中“(卢沟桥)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
期刊
一篇文本的教学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看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否通过语文的方式合理组织学习活动。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其次要理解编者的意图。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提示为:“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期刊
问题教学法旨在启发学生思维,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从文本出发。  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找到其中的重难点。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和文本的作者对话,了解作者的出发点,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其次要精準把握文本中的重点字词、语句、段落,引导学生拥有更科学的阅读思路。如在学习《醉翁亭记》的时候,教师就要从文本出发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