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演讲与思维训练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11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训练又被称作思维的教学,大意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方案和目标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一种提升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质量活动。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课前演讲是否也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案?
  笔者是南京一名中学教师,南京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是“三切四看”,“三切”为完全切题、基本切题、不切题,这“三切”决定文章是几类卷;“四看”为看选材、看结构、看语言、看立意,其中一项较好,可以上浮半档(3—4分),两项以上,分数可上浮一档(7分),如果是基本切题的文章最高只可得37分。由此不难看出,是否切题才是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审题训练成为重中之重。
  虽然每次作文讲评课时教师都会进行审题的相关训练,但是时间有限(一学期也就几节作文课),所审的题目亦有限(一节课四十分钟也只能审几个题目而已),学生的依賴心理较重,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思考。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地、更好地审题呢?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呢?笔者在初三时做了一次这样的尝试:让学生以“我来审……题目”为主题进行课前演讲。教师讲授不如学生主动品悟,学生得到方法和感悟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课前演讲将时间化零为整,将每节课的三分钟好好利用起来,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前演讲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先做具体示范,以几个题目为例,告诉学生“我可以这样审题”。
  (2)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可以是历年各地的考试作文题目,也可以是自己编写的作文题目。选定题目后,自己尝试品读题目。
  (3)课前将题目写在黑板上或是PPT展示(注意一定是课前,这样会给所有同学思考的时间),演讲时谈谈自己是如何审析这个题目的——“我是这样审题的”,其他同学做记录。
  (4)将自己的写作思路、大体框架讲述一下——“我会这么写”,或者直接选择优秀作文来朗读。
  (5)同学点评,说说听后感受,也说说自己会如何审这个题目,或说说自己会如何写这篇文章,或者点评文章的优缺点,班级交流。
  (6)教师点评。学生看到题目,不是简单读完即止,而是懂得将题目中的每个词认真研读,以求捕捉到更多有用信息。如一个学生准备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共度好时光”,她是这样解析的:
  “共”,写作对象在两人及以上才可以;“度”,表示“过”,描写的重点应放在“度”上,要写的是一个过程(长镜头);“好”,在“美好”之意的基础上,可以发散出“快乐”“温暖”等意思;“时光”,是一个时间段,可以展现积极意义或者价值。
  总的来说,要注意选材,不落入俗套,不能过于“雷同”。可以举与儿时玩伴、同学或宠物度过的好时光等例子。这样认真品读过后,会发现其实有很多素材可以写,而且也明确了哪里应该重点突出。
  通过课前演讲的训练,学生在审题时更注重题目与导语的重要性,逐字逐句品析,思维也更为严谨了。
  有些题目看似完整,实则只是展现了冰山一角,这时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发现更多的东西。如一个学生是这样解读“琢磨”这一文题的:我先问问自己,这个题目完整了吗?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动词,题目看似完整,实则少了主语和宾语,即谁琢磨什么,接着我又问了自己三个问题:琢磨是什么?为什么琢磨?怎样琢磨?这样问过以后,我就知道文章应该明确“谁琢磨什么”,“为什么琢磨”便成了事件的一部分,因为不完美而要琢磨,或者事情没弄明白而要好好想想,“怎么琢磨的”便是文章着力打造的细节,具体展现打磨的过程或者想的过程。
  同样的,2014年南京中考作文题“只是因为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写作本文不仅要围绕“因为”来谈,更应展现题中欲引出的“所以怎样”,如写“只是因为那条路”,要表现路使“我”产生了怎样的转变或者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后者是必不可少的。
  如此,辩证地问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问问自己题目真的看起来完整了吗?可以将题目审得更加清晰,思维也就更加有深度了。
  在这次课前演讲中,笔者要求每位演讲者课前将题目写在黑板上或是投影出来,这样所有同学是先看到题目,主动思考,然后再去倾听,而不是被别人的解读先入为主,少了自己的想法。
  如一个学生解读2017年苏州中考作文题“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她先是解读题目:青春的绿色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春天的绿色,充满了勃勃生机,富有生命力,充满希望和朝气。而“征途”必定带着点艰辛、阻碍和困难。面对阻碍、挫折,我们又该怎样呢?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用“勇气”“勤奋”“坚持”等一切正能量去覆盖成长之路,并战胜挫折。接下来,她又提供两个写作角度。一是青春意味着永远奋斗下去:尽管前面布满荆棘,尽管前路漫漫,我们也要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用我们奋斗的青春把前路的荆棘变成活力的海洋。二是青春需要自信:自信来源于对自己实力的准确认识,来源于对未来的憧憬,自信会助我们一臂之力,让梦想插上翅膀,让信念在蓝天上翱翔。
  同学们听完她的演讲后,又积极思考,补充自己的想法。如要脚踏实地在征途中坚持下去:走出沙漠,前面将是铺满鲜花的绿洲;登上高峰,脚下将是尽收眼底的山色;然而要实现这些,心中必须要有一个信念——坚持不懈。再如活力四射,张扬自我。可展示自己的青春风采,写自己在运动场上的矫健身姿,写自己在舞台上的引吭高歌,写自己夺冠时灿烂的笑容,也可畅谈自己的理想,抒写青春的激情。
  这正符合课标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一要求。同学们集思广益,使得整个题目更加立体,更加容易驾驭,同学们的热情更高,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
  (栏目编辑:顾晓白  周  彦)
其他文献
《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写的一篇传记文章,它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如果仅仅把文本当作普及邓稼先生平事迹的知识性文章,就有点“大文小用”了。这篇文章既表达了杨振宁对有着五十年情意的同乡、同窗、挚友的赞美、敬仰与怀念,也有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与自豪。通过对语言的品咂
期刊
相信不少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刚学完了一篇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掌握得都不错,但等到学习下一篇文本或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同样的字词读错、不知如何解释的问题还是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我们文言文字词教学是有问题的,更准确地说是学生在文言文字词学习中迁移能力有所缺失。  迁移是“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对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和行为的影响”[1],是学习中最常见的现象。孤立的、彼此间
期刊
人们常常把中国古代社会称为宗法社会,这样的说法虽然不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科学认识,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却也表明了宗法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巩固了中国古代社会剥削阶级的世袭统治,因而能够长期往下流传,为历代统治阶级服务。  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有大宗、小宗的区别。大宗指的是一个家
期刊
每接一届学生,都会发现有不少人的作文是以排比句开头的,比如,写《故乡情思》,总会有“故乡是……故乡是……故乡是……”,或者“情思是……情思是……情思是……”这样一堆莫名其妙的句子,读得我一头雾水。  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人理直气壮地回答:“以前老师教的,老师说这样才有文采!”  有人不太好意思:“怕作文字数不够……”  于是,我专门用一节作文课来跟学生讨论“如何写好开头”的问题。  我先让学生
期刊
王安石、司马光之争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意义深远。《答司马谏议书》常被看作解读这桩公案的关键,历来受到重视,现在又成为高中统编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在《答司马谏议书》前后,王安石、司马光有关改革论辩的相关书信还有3篇,它们和《答司马谏议书》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联系,是一个严密的整体。  笔者在教学《答司马谏议书》时,注重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着力开展相关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
期刊
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缺乏,影响了听课评课活动的效果,也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大量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表明,正确选择诊断视角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学生视角  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诊断,就是站在学生立场上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这应该是课堂教学诊断最为重要的一个视角。学生立场,意味着一切从学生出发。  1.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确定,除了依
期刊
一、备课环节  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节选的《夏本纪》和《理水》两篇选文虽然都选取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但是文体各异,表现不同,适合寻找学习主题,拟定核心议题,构成群文阅读。  高二学生修完必修课程,已经初步具备阅读浅易文言和鉴赏小说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筛选信息、概括分析、探究比较的思维能力。转入选修课程学习,需要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经验。选择意义关联、特质迥异的文本,构成群文阅读,能够让
期刊
如何才能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如何将课文作为例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文本互照的办法,让文章走向当下,走向碰撞,互为补充,互为注释,实现由教内容到教阅读的转变,让教学回归本真。  一、让文章走向当下  语文课本所选文章皆为经典,这样的文章往往离学生生活较远。  以《拿来主义》为例,学生一听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就敬而远之,更遑论亲之信之。那该如何应对这类看起来似乎有些“过时
期刊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整本书阅读教学随意,缺乏指导性,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整本书阅读的特性不能得以充分体现;二是整本书阅读课型单一,缺乏多元性,以学生自行阅读为主,教师停留在简单的提倡和粗糙的结果验收,没有过程指导,缺乏有效交流。  笔者以《红楼梦》为例,阐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和策略选择。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必修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期刊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部分“阅读方法指导”栏目,除介绍名著的内容之外,还以该书为例,谈到了某一种阅读方法及其在某一类书的阅读中的运用,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读书要领。如何在名著阅读这一庞大的工程中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对名著导读教学做到“放”“收”有度。  1.名著导读教学中的“放”是让学生读名著的目标明确、清晰。“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名著。根据名著的体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