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引导兴趣,学生自学探究;教师引导质疑,学生自寻目标;教师引导方法,学生自主解疑;教师引导提问,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自主;合作;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发展智力与完善人格,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实施。为此,笔者构建了一种以学生的需要加以引导为辅的课堂“自主”教学模式。其模式结构可大体表述为:
一、教师引导兴趣,学生自学探究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而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教师的喜爱,在于师生间充分情感的交流。因此,我每步入课堂,总以和蔼的微笑,情境唤醒,游戏诱趣,表演添趣,竞赛激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如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当学生初步学习了课文之后,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我亲身经历的事:我小时候从报上得知前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完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我问学生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的知识告诉老师:“太阳距离地球很远,太阳很大很热”,并告诉老师:“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在笑声中,学生体会了课文,学会了运用数字和举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教师引导质疑,学生自寻目标
1.寻找“切点”,据“点”质疑。学起于思,思生于疑。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而要学生有疑,且疑在关键处、困惑处,就必须给学生以思维的支点,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如《一夜的工作》开读后,让学生速读全文,直奔“切入点”——找到全文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发问:劳苦表现在哪里?简朴表现在哪里?这就是“中心句子(词)点”。教学时可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浅显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还有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问题老师梳理成目标出示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
2.明确目标,依“目标”自学。目标是学习的向导,是思维的起点。我在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时常是通过“导思”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将目标问题化。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主要是抓好课堂预习,思考本课学什么?课后练习解决了没有?个人还有什么学习收获?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型,从课题或课文中心句入手,结合课后思考练习或参考语文学习辅导,提出问题化的学习目标。
三、教师引导方法,学生自主解疑
让学生自主解疑、自主探究,分三步:
1.学生个体探究。在这个步骤中,学生自己围绕目标,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然后或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记下不懂的问题。这是静态自学环节。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解决。小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汇报阶段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这是动态学习环节。
3.汇报交流
第一步,讲清自己选学的内容,并把内容朗声读出;
第二步,讲清自己通过部分内容的学习懂得了什么;
第三步,讲明是怎样读懂的;
第四步,提出小组学习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老师相机引导点拨。
四、教师引导提问,学生创新思维
1.在自主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思维品质。创新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在课堂上,我喜欢先让学习质疑,然后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教课文,这样学生学起来特别用心,主动性特别高。
2.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深刻性、新颖性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常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情,让学生在相互间交流、碰撞、相互启发,加上老师的引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深刻性、新颖性的思维品质。
①引导学生吃透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鸟的天堂》一课,要理解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首先让学生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的乐园,然后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为什么这么说。②教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方法开拓思路。如《跳水》一课,我提出:船长要救儿子,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纷纷提出许多意见,非常活跃。有时,我还让学生通过画画、续写等形式进行训练。③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首先摘录并背诵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其次做一个小导游,请你把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介绍给你的好朋友。最后鼓励学生课外去寻找有关青海湖和其他湖泊的资料。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合作;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发展智力与完善人格,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实施。为此,笔者构建了一种以学生的需要加以引导为辅的课堂“自主”教学模式。其模式结构可大体表述为:
一、教师引导兴趣,学生自学探究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而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教师的喜爱,在于师生间充分情感的交流。因此,我每步入课堂,总以和蔼的微笑,情境唤醒,游戏诱趣,表演添趣,竞赛激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如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当学生初步学习了课文之后,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我亲身经历的事:我小时候从报上得知前苏联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于是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完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我问学生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的知识告诉老师:“太阳距离地球很远,太阳很大很热”,并告诉老师:“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在笑声中,学生体会了课文,学会了运用数字和举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教师引导质疑,学生自寻目标
1.寻找“切点”,据“点”质疑。学起于思,思生于疑。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而要学生有疑,且疑在关键处、困惑处,就必须给学生以思维的支点,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如《一夜的工作》开读后,让学生速读全文,直奔“切入点”——找到全文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发问:劳苦表现在哪里?简朴表现在哪里?这就是“中心句子(词)点”。教学时可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浅显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还有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问题老师梳理成目标出示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
2.明确目标,依“目标”自学。目标是学习的向导,是思维的起点。我在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时常是通过“导思”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将目标问题化。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主要是抓好课堂预习,思考本课学什么?课后练习解决了没有?个人还有什么学习收获?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型,从课题或课文中心句入手,结合课后思考练习或参考语文学习辅导,提出问题化的学习目标。
三、教师引导方法,学生自主解疑
让学生自主解疑、自主探究,分三步:
1.学生个体探究。在这个步骤中,学生自己围绕目标,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然后或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记下不懂的问题。这是静态自学环节。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解决。小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汇报阶段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这是动态学习环节。
3.汇报交流
第一步,讲清自己选学的内容,并把内容朗声读出;
第二步,讲清自己通过部分内容的学习懂得了什么;
第三步,讲明是怎样读懂的;
第四步,提出小组学习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老师相机引导点拨。
四、教师引导提问,学生创新思维
1.在自主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思维品质。创新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在课堂上,我喜欢先让学习质疑,然后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教课文,这样学生学起来特别用心,主动性特别高。
2.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深刻性、新颖性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常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情,让学生在相互间交流、碰撞、相互启发,加上老师的引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深刻性、新颖性的思维品质。
①引导学生吃透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鸟的天堂》一课,要理解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首先让学生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的乐园,然后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为什么这么说。②教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方法开拓思路。如《跳水》一课,我提出:船长要救儿子,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纷纷提出许多意见,非常活跃。有时,我还让学生通过画画、续写等形式进行训练。③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首先摘录并背诵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其次做一个小导游,请你把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介绍给你的好朋友。最后鼓励学生课外去寻找有关青海湖和其他湖泊的资料。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