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天网络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一大突出特征,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在把握这些新特征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所提供的BBS、博客、QQ、移动通讯等新兴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已深深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成为他们学习、交往、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毫无疑问,网络环境是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互联网容量巨大,其海量的网络信息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极大的丰富并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视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准备资料,学生则形式单一的被动接受教育。而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声音、图片、三维动画甚至是影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多种多样的信息呈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之认识、体验、感知思想变化的过程和情景,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与互动性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相比,网络环境改变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强化了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平等性,从而更加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之更好的进行互动性的交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享教育资源,不论你的自身条件怎样,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授课方式,选择是听讲还是讨论。
(三)教育受众面的广泛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展开,通过谈心,面对面的交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显然这种方式只能解决单个学生的问题,无法对有同样问题的学生产生影响。而通过讲座、班会等形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无法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问题,并且受众面是非常有限的。
(四)教育过程的时效性
校园网络是反应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场所,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上反映出来的学生针对国家、社会、学校管理中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所发表的意见、观点、看法,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的疏导学生思想,化解学生中存在的消极情绪,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利用网络新载体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一)利用BBS
大学生在BBS上交流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围绕自己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关于国家大事、社会事件、学校管理的诸多看法,同时也倾吐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宣泄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而感受到的不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BBS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师生关注的话题,在网上与学生交流思想,听取不同意见,关注BBS的各个板块,及时的疏导不良的网络情绪,以客观公正的看法占领意见领袖地位。
(二)利用博客
博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他们将生活中的心情、体会通过博客与人分享,获得网友的共鸣,结识志趣相同的朋友,与之进行深度沟通。博客更是使大学生从被动的受众变成了主动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的利用博客的特点在网上创建自己的博客。
(三)利用QQ
对大学生们来说,“QQ聊天”是他们上网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据调查41.7%的大学生每周平均上网5—10小时,上网为了聊天的占68.2%。对很多大学生来说,“上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聊天”。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QQ以多样的文字、生动的表情、隐蔽的模式,拉近彼此的距离,在网上进行实时的交流。通过真诚的交流,从而可以互相影响,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利用QQ的“群”功能,在网上建立班级“群”、年级“群”等,在“群”的讨论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同学们共同参与讨论,通过群体的讨论使得正确的思想得到传播,起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个人逐渐接受群体的正确思想。
(四)利用移动通讯
手机以其普及程度高、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等特征被称为“第五媒体”。绝大多数大学生利用手机保持联络、发送和接收信息。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使得与他人的交往更加便捷。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建立信息传递移动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一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按照这一思想,努力探索运用新兴的网络载体,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2]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3]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韦吉锋.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已深深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成为他们学习、交往、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毫无疑问,网络环境是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互联网容量巨大,其海量的网络信息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极大的丰富并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视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准备资料,学生则形式单一的被动接受教育。而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声音、图片、三维动画甚至是影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多种多样的信息呈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之认识、体验、感知思想变化的过程和情景,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与互动性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相比,网络环境改变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强化了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平等性,从而更加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之更好的进行互动性的交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享教育资源,不论你的自身条件怎样,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授课方式,选择是听讲还是讨论。
(三)教育受众面的广泛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展开,通过谈心,面对面的交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显然这种方式只能解决单个学生的问题,无法对有同样问题的学生产生影响。而通过讲座、班会等形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无法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问题,并且受众面是非常有限的。
(四)教育过程的时效性
校园网络是反应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场所,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上反映出来的学生针对国家、社会、学校管理中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所发表的意见、观点、看法,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的疏导学生思想,化解学生中存在的消极情绪,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利用网络新载体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一)利用BBS
大学生在BBS上交流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围绕自己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关于国家大事、社会事件、学校管理的诸多看法,同时也倾吐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宣泄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而感受到的不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BBS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师生关注的话题,在网上与学生交流思想,听取不同意见,关注BBS的各个板块,及时的疏导不良的网络情绪,以客观公正的看法占领意见领袖地位。
(二)利用博客
博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他们将生活中的心情、体会通过博客与人分享,获得网友的共鸣,结识志趣相同的朋友,与之进行深度沟通。博客更是使大学生从被动的受众变成了主动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的利用博客的特点在网上创建自己的博客。
(三)利用QQ
对大学生们来说,“QQ聊天”是他们上网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据调查41.7%的大学生每周平均上网5—10小时,上网为了聊天的占68.2%。对很多大学生来说,“上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聊天”。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QQ以多样的文字、生动的表情、隐蔽的模式,拉近彼此的距离,在网上进行实时的交流。通过真诚的交流,从而可以互相影响,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利用QQ的“群”功能,在网上建立班级“群”、年级“群”等,在“群”的讨论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同学们共同参与讨论,通过群体的讨论使得正确的思想得到传播,起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个人逐渐接受群体的正确思想。
(四)利用移动通讯
手机以其普及程度高、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等特征被称为“第五媒体”。绝大多数大学生利用手机保持联络、发送和接收信息。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使得与他人的交往更加便捷。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建立信息传递移动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一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按照这一思想,努力探索运用新兴的网络载体,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2]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3]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韦吉锋.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