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处处、时时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在教学上坚持以文育人,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以完善,从而发展成为具有美好人格的健全的人。本文以《囚绿记》这篇文本为例,具体阐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
关键词:《囚绿记》 ;语文课堂;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语文学科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
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是明显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面仅就高一下学期陆蠡的《囚绿记》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囚绿记》时,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想象读题。问:“囚绿”究竟“囚”的是什么?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使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观察图片,领悟图意中渗透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囚绿记》是一篇抒情散文,更是要读出感情,领悟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首先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篇散文?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分析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囚绿记》表现了作者窗边常青藤的顽强生命力,这常青藤就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压迫。通过以下四个问题实现文本育人的目的。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诗人的爱国激情的?
2、诗中的“绿”,它究竟指代什么?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3、思考:作者窗边的常青藤为何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对它的态度怎样?
4、思考: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一谈作者对这一支“绿”的情感。
五、在歌声中渗透
在分析讲解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flash媒体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学生一起齐唱。让学生记住:记住血,记住罪恶,记住耻辱,记住历史。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发奋学习,献身祖国,让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六、在练笔教学中渗透
作者陆蠡,亲身经历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亲眼目睹了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一篇——《囚绿记》。今天,我们的国家没有弥漫的硝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这美好的生活得来不易啊。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知识的掌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了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抓住每一个德育教育渗透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整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的熏陶。
关键词:《囚绿记》 ;语文课堂;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语文学科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
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是明显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面仅就高一下学期陆蠡的《囚绿记》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囚绿记》时,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想象读题。问:“囚绿”究竟“囚”的是什么?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使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观察图片,领悟图意中渗透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囚绿记》是一篇抒情散文,更是要读出感情,领悟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首先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篇散文?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分析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囚绿记》表现了作者窗边常青藤的顽强生命力,这常青藤就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压迫。通过以下四个问题实现文本育人的目的。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诗人的爱国激情的?
2、诗中的“绿”,它究竟指代什么?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3、思考:作者窗边的常青藤为何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对它的态度怎样?
4、思考: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一谈作者对这一支“绿”的情感。
五、在歌声中渗透
在分析讲解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flash媒体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学生一起齐唱。让学生记住:记住血,记住罪恶,记住耻辱,记住历史。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发奋学习,献身祖国,让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六、在练笔教学中渗透
作者陆蠡,亲身经历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亲眼目睹了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一篇——《囚绿记》。今天,我们的国家没有弥漫的硝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这美好的生活得来不易啊。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知识的掌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了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抓住每一个德育教育渗透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整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