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保卫战:“公粪”引发的公愤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ang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西二旗的居民开展了一场“邻避运动”:不想让垃圾处理站建在家门口,但政府的计划总是避开民众的耳朵。“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yard)这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连起来便是NIMBY,而后这个简称逐渐演变成居民保护自身生活环境的“邻避行动”。
  
  “话说一户人家要搬到一个叫西二旗的小村子,看到一处空房子,门前虽说不上山清水秀,倒也视野开阔,就买下后搬进去住了。可有一天,村长找上门来说:‘跟你说一下哈,以后,你家门前这块空场子,要用来堆全村的大粪。’户主一听就傻眼了,‘事先没说过这块儿要堆大粪啊,要早说我们住别处了。’村长一翻白眼:‘事先没说啊?那现在说了。放心吧,堆大粪之前,这儿会挖个坑,地下垫上石灰,堆上后上面还会盖个棚子,最多挡了你门前的景,熏着你点儿,死不了人的。……”
  2011年12月22日,名为“老盛的小茶馆”的微博网民在网上写了这个故事,其真实版本是正在上演的西二旗“家园保卫战”:部分西二旗业主发现西二旗将建设餐厨垃圾处理站,随之消息扩散,居民开始组织抗议行动……
  
  “公粪”引发的公愤
  2011年9月30日,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上发布了“北京海淀区西二旗餐厨垃圾相对集中资源化处理站项目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的公告,指出要在西二旗地区建造占地近2万平米、日处理量为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而这一地块2006年的规划为体育公园。
  当西二旗居民在网上发现规划变动时,立即给该项目主管部门北京市海淀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打电话询问有关情况,得到的答复是正在环评,项目是否批准尚未确定。
  西二旗附近小区的业主们成立了业主临时自助协会,开始与市政、环评部门沟通。两周时间内,一个“北京海淀区西二旗餐食垃圾处理抗议网站”出现在网络上,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在业主代表起草的《西二旗垃圾场事件概述》中提道:“规划的更改是在周边居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布的。”
  2011年11月23日,部分居民在网上发现了海淀区市政市容委公布的规划更改公示:“该地块位于海淀区西二旗北路以北,城铁13号线以东,06版控规中该地块规划为体育用地(体育公园)。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精神,为推进海淀区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拟将该地块西北侧19947平方米用地调整为环境卫生设施用地,用于建设海淀区西二旗餐厨垃圾相对集中处理工程项目,日处理规模200吨。……现就该项目规划调整情况进行公示,听取公众意见……”公示期限为30天,即2011年11月23日至12月22日。
  业主们认为,海淀区市政市容委现仅以电子文件方式在其政府网站上公示,仅以一个电子信箱收集公众意见,并且没有公布任何公证方式,个别人只是从QQ群和抗议官网上才得知,“这将导致数量众多的受影响利益人无从表达意见;其更没有对公示过程进行公证,导致其公示后的意见结果完全不具备任何可行性。”在业主看来,海淀区不合理法的“公示”将导致西二旗地区与规划变更有利害关系的数十万公众的知情权及表达、参与意见的权利受到了严重侵犯。
  
  公民行动升级
  西二旗的业主最先想到的是群众性抗议活动:“散步”。11月9日,西二旗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其中几个穿着校服的小学生拉起“坚持反对在西二旗地区兴建垃圾处理厂”的横幅,站在前排,和大人们一起高喊:“拒绝垃圾!还我绿色!”抗议持续近一个半小时。
  家住西二旗并自愿为居民充当法律顾问的孙海阳律师告诉记者,几个召集人原意是开展居民通气会,将搜集的其他几个垃圾厂情况告知周边居民。他们在露天进行聚会,并为以后的抗议行为制作了条幅。“结果那天情绪过于激动,又对维权方式没有了解好,就演变成堵塞交通的行动了。”
  11月13日,在北京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的会议室内,西二旗居民和餐厨垃圾研究专家、政府及西二旗垃圾站的运营方嘉博文公司代表举行了一次主题为“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如何实现公众参与”的研讨会。
  嘉博文公司首席执行官于家伊解释,目前北京市大量餐厨垃圾难以得到合适的处理,流入不明渠道,并因此导致泔水猪、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而嘉博文运营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则能够将餐厨垃圾制作成生化腐植酸,生化腐植酸可加工而生成苹果专用肥、化肥伴侣等化肥替代品。
  研讨会并没有让各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11月17日之后的两周内,居民开始走访海淀区政府、市环保局等9家市区相关政府部门。
  民间环保人士黄小山认为,西二旗业主们的公民行动“没有策略”,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不是高呼反对建垃圾厂,而是要求程序正义,争取对西二旗餐厨垃圾处理站举行听证会。律师出身的黄小山认为,要求政府部门召开听证会是合乎法律的,要求决策过程公开透明,用程序正义来规范政府行为。
  12月1日,一支由海淀区市政市容委牵头的工作组进驻西二旗。据《新京报》报道,该小组由海淀区市政市容委牵头,海淀区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组成。“其间,他们将把收集的民意整理好,同时为居民答疑解惑。”
  
  政府合规操作
  12月5日,部分居民走访了北京市政府,在北京市政府的建议下,找到了北京市规划委,并递交了书面信访请求,投诉北京市海淀区市政市容委规划变更公示不符合《北京市城市规划公示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信访条例》规定,信访工作机构在接到信访请求后,必须在15日之内受理,并在受理之日起60天之内处理。在提交信访要求的第15天,居民代表收到了北京市规划委的答复,这让居民感到振奋。
  12月12日,海淀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在网站上发布公告,西二旗餐厨垃圾相对集中资源化处理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入第二次公示,征求公众意见的地点设于西二旗领秀硅谷小区居委会,由建设单位专门接待公众,公众可到现场查阅环评报告书简本,并填写《公众意见调查表》,其次,公众也可以信函、电话或者其他方式,向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提交书面意见 ,反馈时期为10个工作日。
  第二次环评公示是居民们赖以表达正当诉求的重要机会。
  但10天对于环评报告所谓涉及的10多万居民来说,时间紧迫。而且,居民只能亲自到领秀硅谷小区居委会现场填表。众多居民平时上班,早出晚归。在公告发布的第三天,仅200余居民填写了调查表,西二旗的业主代表十分着急。
  12月15日,公告发布第四天,北京大学环境评价室负责人赵志杰来到领秀硅谷居委会,进行环评二次公示答疑。调查问卷的填写数量已经上升至600余份。业主代表汇集了居民对环评报告的质疑,主要观点认为,环评报告并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和分析证明能够胜任处理200吨/天的餐厨垃圾。
  
  征求智库
  时间紧迫,居民开始四处寻找环境相关专家,包括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北大资深环评师、清华大学环评者等针对环评报告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居民代表撰文近6000字指出了环评报告简本当中的五大问题,包括选址依据违反环保部的相关规定,基础资料、数据失实,选用标准错误、重要内容缺失,项目基本情况调查不全,预防和减轻污染的措施描述不全等等。
  12月23日,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简称“达尔问”)联合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及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对北京市海淀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大环评室提出书面意见,提出,根据目前公布的环评报告简本无法全面了解此项目环评报告中所预测的环境状况,无法判断项目的环境影响程度,希望公布环评报告全本。
  达尔问负责起草该意见的陈立雯告诉记者,实际上这样的意见不是要反建某个项目,这是一个正常的环评公示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方式。
  在她看来,西二旗周边居民的行为属正常反应,因为之前项目建设公示信息不透明引发的。“如果项目在建设初期的公示就是透明、公开的,我想不会遇到现在的阻力。居民的气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
  12月23日是环评二次公示结束的截止日期,居民填写的调查问卷达到近8000份。但能否把意见反映上去,仍是西二旗业主们挥之不去的疑问。
  另一方面,当环评报告简本出炉之后,居民认为环评机构北大环境影响评价室非常不职业化。据悉,北大环评室于2005年便因环评文件存在选用标准、引用资料错误、项目选址周边污染情况调查不全等原因被环保总局责令三个月限期整改。
  
  公民行动持久战
  绿色之友调研部主任张伯驹认为,突围垃圾危机,“绿色公民才是真正的希望”。“绿色公民并不仅仅只埋头于做好自家的垃圾分类,而是要监督垃圾分类的效果—小区的垃圾是否分类运输、分别运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进行了处理或循环使用……了解这些信息,或者向城市管理者提出了解信息的要求。”
  他还提出,绿色公民关心自身和社区的权利,面对污染威胁时,会站出来维护权利。“这种维权是理性的辩论,是摆事实讲道理是不懈地坚持。这其中我们很少看到暴力和谩骂,因为公民的特性之一就是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在他看来,关注环保、有权利意识、有行动力的绿色公民的产生,能够培育出垃圾危机突围的真正持久的力量。
  同时,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媒体对“邻避运动”的关注。早期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欧美国家,在建设垃圾处理场等市政设施时,常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抗议。他们提出“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yard),这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连起来便是NIMBY,而后这个简称逐渐演变成居民保护自身生活环境,不想受到具有负面效应设施干扰的抗拒心理。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提到,中国大多数邻避设施在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权益。若要真正减少邻避运动,需要在决策过程中实现公开透明,并需要制度保障。
  从温和抗议到在法律框架下理性维权,居民邱魏认为这是一种进步。亲身经历这件事情,他和许多居民一样,变成了环境专家。环评二次公示结束,接下来该项目将送达北京市规划委修改规划。对于西二旗的居民来说,这是一场持久战。
其他文献
今年即将从中山大学档案学毕业的郑楚然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与她同行的还有好友海味。电话里的郑楚然听上去很兴奋:“嵘嵘姐和麦子还说要带我去玩来着!”她提到的武嵘嵘和麦子是北京比较活跃的女性主义者,而郑楚然和海味的主要阵地则在广州。一北一南。  过去的半年,中国爆发了一系列密集的性别事件:从“占领男厕”到“斩断咸猪手反对性骚扰”,从“500封致老总信”到“歧视孕妇,千妇所指”,从“反对李阳家暴”到“上
期刊
这些民间组织及其成员奋力前行,从不同途径切入教育体制,用民间思维开发出丰富多样的公益形式,持续地冲击僵化的教育,为它带去新的可能,也为教育革命展开希望之旅。    谈到中国教育的现状,众口一词的看法是差评。大到教育体制,小到课堂书本,无一不让人生气。每个人都能找到批判现行教育的角度,也都可以言之成理。可是,一旦把教育问题最终归结为体制弊端,只剩下一片沉默,似乎没有办法去改变。从义愤到无力,这就是教
期刊
当纪录片《海豚湾》让全球因日本人杀戮海豚取肉而升起厌恶之时,我们不会想到,中国因为对鱼翅的热爱,也有类似这样的地方存在。  浙江温州乐清市蒲歧镇,浙东沿海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以鲨鱼加工鱼翅而在网上引起反响,被称为“中国鲨鱼村”。  靠加工鲨鱼致富的蒲歧村,如今,面对环保呼声也充满困惑。对于记者的到来,他们高度警觉:不仅不与记者聊“鲨鱼”,甚至看到记者的相机,更是说“谢绝拍摄”,有点谈“鲨”色变。  
期刊
沿贵(贵屿)谷(谷饶)公路南行,谷饶(镇)一带遍布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内衣广告,等进入贵屿(镇)地界,路旁的广告牌马上变身成一个个醒目的蓝色警示牌,上书:严禁硝酸、硫酸、盐酸等进入。  小镇内,溪沟两岸的细叶榕依旧绿叶婆娑,然而初到此地的外乡人第一口呼吸的空气,却充满了化工厂式的臭味,或水泥厂般让人窒息的腥酸味,躲无可躲。  衰败  45岁的沈兴勤视力不好,戴着厚厚的眼镜。跟往常一样,吃过早饭,他
期刊
朋友告诉我,今天晚上高线公园有个睡美人的舞剧。  从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的14街入口的楼梯走上去,眼前是一片郁郁葱葱。一个空中花园在高楼间的空隙中蜿蜒,似乎没有尽头。游客们悠闲地躺在躺椅上,或者在绿色植物间缓缓前行,观赏两边的艺术装置或者涂鸦。再往前,走过一个高楼之后,港口和夕阳下的哈德逊河顿时闯入视野。  傍晚热气散去,海边的大风吹得人心旷神怡。我在花园里面寻找舞剧的舞台,
期刊
工厂高耸的烟囱排放出浓黑的气体,外墙的水道排出黑色的污水。一位背对着镜头的农民说道:“我们村里很多人都说,我们很后悔生在这个地方,可是我们没法选择。这是逼出来的。这很危险,我们的危险来自有钱的老板,有势的干部,哪个都能置我们于死地。”  这个农民,就是张功利,60岁,因为他的出现,导演杨紫烨才决心把纪录片拍下去。  2012年5月30日,一群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人们聚集在北京东棉花胡同里的一个
期刊
可汗学院:“未来教育”的曙光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一家通过在线视频课程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的美国非营利教育组织。  创办人萨尔曼·可汗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曾从事金融业。为了帮助远方的亲戚孩子学习,他试着把自己的教学影片上传至视频网站YouTube。可汗的视频教学片受到广泛好评,观看次数急速增长。2009年,受到鼓励的萨尔曼辞去工作,全职从事教学课程
期刊
这些文字与你见面时,已经是2012年。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没有到来,阳光照样打在我们脸上。我们仍得在年初的坡上眺望未来月份,做一点筹划的事情,让自己看上去有所变化。  总的来讲,对生活中些微的回报都该持感激之情。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庸俗不是一种贬义词,顺从无比正确的生活方式,我们会得到令人惊喜的回报,譬如公益般的生活。  本期杂志合刊就是为此设计,挑选了公益新生活的种种可能,私人的或公共的、独自的或合
期刊
2006年12月,来自广东潮州的年轻人孙东纯怀揣着一张仅有21000元人民币的银行卡,踏上了间隔年的旅途。他用1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次横跨亚洲的旅行,一路上以义工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并结识了现在的日本妻子。而后孙东纯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迟到的间隔年》一书,成为了国内践行Gapper精神的先行者。  Gapper是对所有开始间隔年的年轻人的统称。在西方,间隔年是一个由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而总结出
期刊
当人们看到大江大河大海的壮阔的时候,总会忽略形成它们巨大力量的细枝末节。  山谷溪水,滴滴答答,以微小而坚韧的穿透力,犁开峡谷,划开平原,哺育和养育万物的空间。然而它们中的许多,却走不到大海,汇不到江河。  公益事业在内力、外力、甚至一些借力获利让其蒙羞的力的推动下,向前走着,在改变,而这些些微小的力量行动者和发声者,犹如啃骨头的蚂蚁,对现代公益的生存空间完善、修补、发展,做出了微力量和异力量的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