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近年来对学生的追踪观察看,无论从体育观念、体育意识,还是从体育知识、体育能力和体育实践的习惯等方面,多数学生只能达到较低水平。据有关资料统计,高等学校的学生中,患有近视眼、神经衰弱、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素质;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2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中与社会体育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阶段,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将直接步入社会,他们在大学阶段所养成的终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以及掌握的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将对其今后从事体育锻炼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WT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首先健康,并提出了健康的十大标准。体育与健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通常把这种复杂过程概括为对体育与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指从“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三个方面,均有“安全安宁”的状态,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健康组成了现代健康观。所以说,高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核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应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扩大并完善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内容放在高校体育的首要位置。高校体育应根据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使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
二、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培养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产生出来的。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始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引,不断转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体育教学应该向体育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转向为形式的、内容的开放性、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广度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除开设选修课,选项课,保健课外,俱乐部体育、余暇休闲体育、生存锻炼都可以以课的形式出现。
对于学生来讲,主动积极地投身于体育实践活动是形成和增强体育与健康意识的首要途径。要充分认识传播媒介对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的传播媒介除了各种印刷符号外,图文并茂,声、色斑斓的图象把人们带入了多彩多姿态的体育世界,促使人们去经历复杂多变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在满足了高尚的精神享受后,在认识上就会上升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立即会产生亲身实践、显示身手的直接动机,从而极为深刻地影响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我要锻炼”的意识和行动相应而生。同时,我们还必须记住,在现代化生活中,体育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体育中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交往意识以及健美意识等都是与商品经济需要的各种意识息息相通的。同时,我们应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意识与新世纪合格人才健康成长的内在联系。从这个意识上讲,增强体育与健康意识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范畴了。如果我们明白此点,升华、拓展、辐射人类社会这个多维的存在体,认真探索、理解和掌握其诸多构项的变换机制,把握和遵循其循序的演进历程,在客观地确认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竭尽全力地增加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适应性,争做新世纪的强劲有力的竞争者,以立于不败之地,这应该是有作为的学生的现实而崇高的愿望。
三、以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为前提,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一事物的认识倾向。人们总是对有兴趣的事物积极地探究,并常常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人们对体育的举往往首先是从多姿多彩的运动竞赛、运动游戏、身体练习和运动场馆、设施的关注开始的,通过对体育的诸多具体内容、方法、手段、设施的关注和向往,人们的认识就会逐渐集中地指向体育的有关事物。
对体育的兴趣,首先是在人们对体育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发展的,因为需要的对旬就是兴趣的对象。同时这种兴趣只有建立在文化和精神需要的高级基础上才是持久的,学生理应将自己对体育的兴趣建立在高级需要的基础上。从学会生存、学会健康、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高度去立意。
当人们对体育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体育活动倾向时,就发展成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爱好总是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证明,对体育运动的观赏和参与,人们对体育的兴趣一旦发展成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就会成为人们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提高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
要达到新《纲要》提出的目标,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能够满足学生对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体育文化欣赏等多种需要。首先,教学内容将真正走出竞技运动的技术体系,关注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内容资源开发的空间更大。第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建立整体价值观念,既要考虑知识技能本身对提高学生素养的作用,又要关注这种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身心发展的价值。第三,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改变单一的必修课程模式,应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开设多种形式的选项课、选修课,在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建立一个以终身体育为核心的学习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结构。有条件的高校可采用“四自”模式即: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教师,学生自由选择考试内容的学分制模式;采用以俱乐部形式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等等。
四、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使课程设置更具人性化,教学内容更趋生活化
个体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人的全面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健康发展的障碍与终止,就意味着人这个个体物质和精神发展的中断和结束。我们绝不能在发现失去了健康和影响成材之后,才从切肤之痛中醒悟过来。近来,有人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的合格人才的基本内涵概括为知识+素质、能力+为人、精力充沛(身心)+创造是不无道理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提倡全员参与,面对全体学生认真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健康第一、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一切的学生,因材施教,因材施考。要让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增强健身意识、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挖掘与启发学生的心理、生理潜能,提高创造能力,发展个性,为终身体育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要把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初中作为一个参与运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力、促进身心健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综合过程,从而真正地体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功能,促使学生受益终身。
高校体育改革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个人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而造成的现代社会“文明病”日趋增多,使人们对运动的需求增加,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和保持健康的价值观进一步增加,掌握健康锻炼和评价的科学目标和手段将是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向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在《全民健身纲要》和全国普通高等高校体育教学纲要的指导下,引入健身、娱乐等现代体育内容,使高校体育与健身运动接轨。加大理论教材的内容和时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以强化学生健身意识、增强健身能力、养护身心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实践部分则应打破以竞技体育运动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提倡高密度、低强度的健身方法。
参考文献:
[1]彭军武,杨振军.对大学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走向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2-153.
[2]王宗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科学,1999,(2).
关键词:体育素质;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2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中与社会体育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阶段,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将直接步入社会,他们在大学阶段所养成的终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以及掌握的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将对其今后从事体育锻炼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WT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首先健康,并提出了健康的十大标准。体育与健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通常把这种复杂过程概括为对体育与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指从“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三个方面,均有“安全安宁”的状态,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健康组成了现代健康观。所以说,高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核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应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扩大并完善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内容放在高校体育的首要位置。高校体育应根据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使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
二、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培养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产生出来的。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始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引,不断转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体育教学应该向体育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转向为形式的、内容的开放性、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广度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除开设选修课,选项课,保健课外,俱乐部体育、余暇休闲体育、生存锻炼都可以以课的形式出现。
对于学生来讲,主动积极地投身于体育实践活动是形成和增强体育与健康意识的首要途径。要充分认识传播媒介对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的传播媒介除了各种印刷符号外,图文并茂,声、色斑斓的图象把人们带入了多彩多姿态的体育世界,促使人们去经历复杂多变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在满足了高尚的精神享受后,在认识上就会上升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立即会产生亲身实践、显示身手的直接动机,从而极为深刻地影响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我要锻炼”的意识和行动相应而生。同时,我们还必须记住,在现代化生活中,体育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体育中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交往意识以及健美意识等都是与商品经济需要的各种意识息息相通的。同时,我们应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意识与新世纪合格人才健康成长的内在联系。从这个意识上讲,增强体育与健康意识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范畴了。如果我们明白此点,升华、拓展、辐射人类社会这个多维的存在体,认真探索、理解和掌握其诸多构项的变换机制,把握和遵循其循序的演进历程,在客观地确认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竭尽全力地增加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适应性,争做新世纪的强劲有力的竞争者,以立于不败之地,这应该是有作为的学生的现实而崇高的愿望。
三、以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为前提,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一事物的认识倾向。人们总是对有兴趣的事物积极地探究,并常常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人们对体育的举往往首先是从多姿多彩的运动竞赛、运动游戏、身体练习和运动场馆、设施的关注开始的,通过对体育的诸多具体内容、方法、手段、设施的关注和向往,人们的认识就会逐渐集中地指向体育的有关事物。
对体育的兴趣,首先是在人们对体育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发展的,因为需要的对旬就是兴趣的对象。同时这种兴趣只有建立在文化和精神需要的高级基础上才是持久的,学生理应将自己对体育的兴趣建立在高级需要的基础上。从学会生存、学会健康、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高度去立意。
当人们对体育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体育活动倾向时,就发展成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爱好总是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证明,对体育运动的观赏和参与,人们对体育的兴趣一旦发展成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就会成为人们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提高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体系
要达到新《纲要》提出的目标,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能够满足学生对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体育文化欣赏等多种需要。首先,教学内容将真正走出竞技运动的技术体系,关注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内容资源开发的空间更大。第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建立整体价值观念,既要考虑知识技能本身对提高学生素养的作用,又要关注这种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身心发展的价值。第三,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改变单一的必修课程模式,应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开设多种形式的选项课、选修课,在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建立一个以终身体育为核心的学习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结构。有条件的高校可采用“四自”模式即: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教师,学生自由选择考试内容的学分制模式;采用以俱乐部形式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等等。
四、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使课程设置更具人性化,教学内容更趋生活化
个体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人的全面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健康发展的障碍与终止,就意味着人这个个体物质和精神发展的中断和结束。我们绝不能在发现失去了健康和影响成材之后,才从切肤之痛中醒悟过来。近来,有人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的合格人才的基本内涵概括为知识+素质、能力+为人、精力充沛(身心)+创造是不无道理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提倡全员参与,面对全体学生认真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健康第一、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一切的学生,因材施教,因材施考。要让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增强健身意识、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挖掘与启发学生的心理、生理潜能,提高创造能力,发展个性,为终身体育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要把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初中作为一个参与运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力、促进身心健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综合过程,从而真正地体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功能,促使学生受益终身。
高校体育改革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个人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而造成的现代社会“文明病”日趋增多,使人们对运动的需求增加,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和保持健康的价值观进一步增加,掌握健康锻炼和评价的科学目标和手段将是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向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在《全民健身纲要》和全国普通高等高校体育教学纲要的指导下,引入健身、娱乐等现代体育内容,使高校体育与健身运动接轨。加大理论教材的内容和时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以强化学生健身意识、增强健身能力、养护身心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实践部分则应打破以竞技体育运动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提倡高密度、低强度的健身方法。
参考文献:
[1]彭军武,杨振军.对大学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走向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2-153.
[2]王宗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科学,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