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潇湘奇观图》浅析米氏山水画特点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125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潇湘奇观图》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友仁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米氏父子豐富、发展和壮大了以董源为首的南方山水画派,成为南方派的后起之秀。《潇湘奇观图》是米氏云山风格的典型之作,画中的山水迷蒙隐现,云雾汹涌兴没,树木似含青烟,给人以晴欲雨、雨欲霁,云山烟雾泮合之感。“米氏云山”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尤其是米氏父子大胆革新精神,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为中国山水画增加了辉煌的一页。本文将以《潇湘奇观图》为例,通过对该图的技法,用笔、用墨的分析,并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来看其山水画特色及其艺术成就。
  关键词:米氏山水;艺术成就;笔墨技法
  一、《潇湘奇观图》的特征
  《潇湘奇观图》为纸本,水墨。高19.8厘米,横289.5厘米。水墨画烟树云山,寂水孤居,是米氏山水的代表作。用淋漓的水墨画江上云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峰峦、江水、烟树均未作具体细致的描绘,追求的是云雨微茫的意境。该图开卷便是汹涌的浓云,远山坡脚朦胧可见,随着云气的翻腾变换,逐渐显露出远山山形,连绵起伏地展开,远处峰峦终于在团团白云中显露出面目。画中主峰耸起,宛如江南一带峰峦起伏之状。树木疏密,表现画面的远近与层次,此段山水明朗,显露真实。然末段一转,山峦又隐入远方迷雾之中,处处体现造化生机。米友仁继父之法,突破了过去多用线条勾勒云烟、峰峦、树木轮廓之法,运用点法,巧妙的运用宣纸的特性,先以水抹山石,然后蘸焦墨横笔施之,以水墨浓淡渍染,显出层次。其云雾缭绕,山峦隐现,树木掩映,表现的淋漓尽致。自提该画云:“此卷乃俺上所见山。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知此。余生平熟悉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写其真趣。”
  二、米友仁的生平
  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一字平仁,米芾长子,世称“小米”。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精工书画和鉴赏,尤其是水墨云山,成就卓著,承其父法,稍加己意,有所创新。常自题“墨戏”二字。画江南烟雨,湿笔勾皴点染,与众迥异,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画面山峰隐映,云雾翻卷,树木被飘渺的烟雾笼罩,山石和丛林都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全然不觉线条及皴擦的痕迹。后幅有米友仁的自识,并有薛义、董其昌等十四家题记。
  三、继承与创新
  中国山水自隋唐发达以来,经过五代的发展,至宋初达到一个高峰,之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今古相师,人才承接,并形成了表现江南恬淡风光和北方气势磅礴的雄浑山水的两种不同的风格流派,但它们都沿袭唐以来以线条组织“皴”为基础的形成的“皴、擦、点、染”的艺术方法。宋初画堂虽不寂寥,但缺少独领风骚的赫赫大家而米氏父子别开生面,异军突起。他们独创的“米氏云山”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山水画坛。元人苏大年提米友仁有云:“米家父子画山水自出新意,超出笔墨畦径之外,杜子美所谓:‘一洗万古凡马空’也。”因此“米氏云山”的出现是中国山水画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1.用笔上
  米家父子是以烟雨云山为专题的山水画家,且有采用写意的形式,倘若没有高超的笔墨技法是不能描绘出烟雨江南的生动气象的。用笔上,米芾的落茄法是握笔中锋的手法,画树亦如此。其墨饱笔快,显得十分浑重饱满;其子米友仁则稍变其法,笔锋更倾,笔道更细,呈细横点。他们还将干笔湿笔并用,常常在湿笔当中夹用干笔,使画面既有泽润感又不至于松散。华翼纶《画说》评:“大米……湿笔当中,间以干笔破之,一笔直下,力可趋铁。用笔如锥,用墨如飞。”粗细相间亦是米氏山水的特点。大多数人以为米家父子用笔多粗略,草草而成,然则,米家也有及精细之处。“昔米颠作云海岳俺图,松计百于树,用鼠髯笔剔针,针凡数十万,细辨之无一败笔,所以古人笔墨贵气足神完”由此可见,米氏不仅善粗笔,细笔也很精到。
  2.用墨上
  米芾父子在用墨上更是集诸家之法而大成。他们将淡、浓、积、焦、渍、染等融入一体,却又是如此的恰当,巧妙和变化无穷,这是在北宋山水画中首屈一指的。董其昌《画旨》曰:“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于淡墨、浓墨、泼墨、破墨、积墨、焦墨,画得之矣”正概括了米家的用墨的妙处。米氏泼墨,妙处在于树木是向背取态,与山势相映,然后,焦墨加积,淡墨晕破,干湿相间,浓淡互浓,十分的自然生动。最后用浓淡墨渍染,分出层次。其连云合雾,汹涌出没,山峦隐现,树木掩映,巧妙至极。《潇湘奇观图》中的用墨,显得烟润而又厚重,洒脱,处处见笔见墨,而又处处无笔墨痕,笔墨之妙,可谓至极。
  3.对写意山水画的发展
  北宋山水画的特点是写实,荆、关、董、巨皆是写实主义画家,画风严谨细密,但米氏父子一变此风,出现水墨写意和文人画倾向,反对严格写实,主张把笔墨与情感融为一体,讲究笔墨的情趣和意境。但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画全凭主观臆造,相反也是“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在描绘江南烟雨中,创造出了“落茄皴”,“凭点缀以成形”概括取意。米氏所表现的山川,虽没有具体的皴线,但仍具有董源披麻皴的山行特征,尽管如此,米氏还是突破了前人勾廓加皴的传统山石画法,而独开“米氏云山”的风格。
  四、小结
  米氏山水,为我国水墨写意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高克恭等人的继承,逐渐形成米派山水。另一方面,使文人画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明确,并经过元人的发展而逐步兴盛起来。米派山水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绘画的一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季江红.中国传世山水画[M].北京出版社,2004.
  [2]毛大海.《潇湘奇观图》.的笔墨技法与造境分析,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3]黄廷海.南方山水画派[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陈璐(1991—),女,湖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艺术学理论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形势下对企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不但在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方面要进行转变,还要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行创新,以能够适应现今形势对企业提出的各种改革。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并不是采取强硬手段对员工进行管理,而是以员工作为视角,能够在手段、思想政治、环境等方面所创新,以能够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巨大进展。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在现今新形势的影响下企业的发展取得
摘 要: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引起了高度的关注,该项语言的教学,在难度上较高,同时很容易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想要让学生在成绩上、能力上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章针对模因论用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模因论;商务英语;写作;教学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持续性的教育工作,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帮助学
摘 要:长笛基础教学在我国当前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体系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长笛基础演奏教学的运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两大方面入手,通过改进长笛基础演奏教学中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学生训练技巧等措施,切实提高长笛演奏的水准。  关键词:长笛;长笛教学;教学方法  一、长笛的起源  长笛是现代已知的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据记载,长笛起源于欧洲,初名横笛。早期的长笛是用乔
一、中世纪早期莎乐美形象rn莎乐美最早的形象通常是出现在6—10世纪的《圣经》手抄本中一些以希律的宴会为场景的插图中.比如6世纪的《锡诺普手抄本》、9世纪的《夏特手抄本
期刊
摘 要: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汉译英翻译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原文意境解读不够深刻,译作枯燥晦涩,体现不出原作意境。本文以翻译李清照词为例,浅析在汉译英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翻译方法再现原作意境,使读者如亲临其“境”,充分反映源语文化的特征,充分表达原文的真实意义。  关键词:清照词;汉译英;意境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存在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本质是意
公民参与是否必定能够实现实质的民主?传统封闭的行政系统掌握着“话语”的垄断权,即使公民参与,也至多是一种“伪民主”.“话语理论”,特别是后现代“行政话语理论”,对于构
摘 要:《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富于浪漫性的一部,體现了莎士比亚早期戏剧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奇异的幻想着力描绘、营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世界,使整部剧作具有一种轻快、优美、和谐的基调,试从语言表达以及主题思想两方面来赏析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浪漫主义;莎士比亚  《仲夏夜之梦》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最具有浪漫主义色
面对人生困境,苏轼在《赤壁赋》里为自己解剖痛苦而觅得一方良药,儒道思想在苏轼的脑海里猛烈碰撞,最后,老庄哲学占了上风,痛苦也解脱了。  在文章的第一段里描写了泛舟赤壁时的所见之景,流露的是平和的心态和欲道成仙的儒道混合思想。儒家的入世情怀使他难以摆脱被贬黄州的无奈,苏轼又想借道家的无为思想来解脱被贬流放的痛苦,所以作者在第二段里借酒当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
期刊
在如歌的岁月里,青春是最动人的一首颂歌,歌颂着梦想的高度,赞美着亲情的厚度,讴歌着成长的精彩!rn每一次,晚自习铃声一落,我就似离弦之箭般冲向楼梯口,急促的脚步转眼把我带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全球化的形成、全球化时代文学的特征和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的选择,作了前瞻性的思考,对诸如电子文化的崛起、技术美学的发展、文学写作和文学接受的全球化、文学观念的泛化、文学批评的智能化和媒体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全球化;电子文化;技术美学;观念泛化;智能化  20世纪已经成为过去,我们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20世纪,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外国文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