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在肿瘤内科临床应用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wdfo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9月肿瘤内科收治的180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日用糖皮质激素剂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观察比较三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三组在体力活动、放射损害、颅内高压以及水肿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内科患者使用中、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肿瘤内科;日用量;临床效果;安全性
  糖皮质激素可以使肿瘤患者的癌痛减轻,保护造血功能[1]。然而,长期或大量使用会导致消化道溃疡、失眠等不良反应,重者股骨頭坏死、昏迷甚至死亡[2]。本文对采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的180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糖皮质激素日用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9月肿瘤内科收治的180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过细胞学检查后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57.4±8.3)岁,其中原发性肺癌46例,胃癌33例,乳腺癌27例,食管癌21例,宫颈癌19例,肝癌16例,膀胱癌8例,肾癌及胰腺癌各5例;临床病理分期:I期7例,Ⅱ期13例,Ⅲ期42例,Ⅳ期118例。
  1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激素进行治疗。糖皮质激素转换为甲泼尼龙的用量:0.75mg地塞米松=20mg可的松=5mg泼尼松=4mg甲泼尼龙。根据糖皮质激素的日用剂量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A组(56例):>40mg;B组(62例):20-40mg;C组(62例):<20mg。
  1.3疗效判断 主要分为以下9种:①消化系统:用药后,患者的恶心和呕吐症状转为0~I级为有效,Ⅱ-Ⅳ级为无效;②骨髓抑制:无骨髓抑制为有效,有骨髓抑制为无效;③体力活动:依据KPS评分进行评价,当增加≥20分时为有效,当增加<20分或者KPS评分降低为无效;④放射损害:患者的症状缓解为有效,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⑤脊髓压迫:治疗5-10d后行CT检查,CT结果和肢体的活动度与局部疼痛好转为有效,CT结果及症状体征无变化为有效;⑥颅内高压:治疗5-10d后复查CT,CT结果和症状均好转时为有效,CT结果及症状体征无变化为无效;⑦水肿:水肿减轻和水肿造成的梗阻症状缓解为有效,没有达到以上缓解情况为无效;⑧过敏反应:有过敏反应为无效,无过敏反应为有效;⑨食欲改变:食欲减少≤30%为有效,反之为无效。
  1.4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有:低钾血症、低钙血症、高血糖、肺部感染、失眠、消化道溃疡以及肝功能损害等。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临床效果比较 三组在体力活动、放射损害、颅内高压以及水肿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皮质激素是调节人体免疫力的类固醇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和免疫抑制等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各种不良症状,还可以改善放疗及化疗所造成的不良反应[3]。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糖皮质激素可以显著改善肿瘤引起的各种症状,三组不同剂量在体力活动、放射损害、颅内高压以及水肿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也有不良反应发生。本次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可以导致低钾血症、低钙血症、高血糖、肺部感染、失眠、消化道溃疡以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而且与糖皮质激素使用的日剂量有关,日剂量越大,不良反应越严重。因此,对于肿瘤内科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时,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用药量,尽量采用低、中剂量进行治疗,在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尽可能的减轻不良反应,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笑宇.糖皮质激素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疗效[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34(2):59-60.
  [2]杨树德.糖皮质激素临床合理应用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172-173.
  [3]周鑫莉.糖皮质激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上海医药,2011,32(12):581-58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肺心病合并冠心痛23例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对其实施整体护理干预,了解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结果:此组患者经住院治疗和整体护理后生命体症平稳,患者心功能以及咳嗽咳痰症状也得明显改善,能够逐渐脱离氧疗。结论:针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护理人员依据肺心病的特点来开展全面的护理工作,降低了肺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
期刊
摘要:肛肠疾病术后换药技术操作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伤口修复的速度,因此对整个治疗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教科书中,对换药的技巧,尤其是肛门局部术后换药技巧论述极为简略。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多年积累的经验,对术后换药的生理病理过程、要点和误区以及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点经验体会作一次讨论与介绍,为广大肛肠科医师在临床换药过程中提供新的更广阔的思路。  关键词:肛肠科;术后;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血糖临床检验过程中血标本放置时间因素对结果所带来的影响。方法:以过去一年间在我院接受血糖临床检验的86名糖尿病患者为目标,所有患者均在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采血,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从86份血液标本中抽选其中最佳的5分血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每个血液标本在放置5小时之内血糖值的变动。结果:各标本在1h后的血糖值在5.07mmol/L左右,2h之后的血糖值在4.70mmol/L
期刊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临床护理工作中90%以上住院病人通过静脉输入药物治疗疾病[1],静脉穿刺也就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也是临床治疗、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给药途径。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和临床疗效,同时也是对护理人员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由于患者个体静脉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差异性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各类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联合清宫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肌内注射甲氨蝶呤+清宫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清宫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血β-HCG恢复正常的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更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更少(P<0.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间歇充气压力系统(IPC)预防腹腔镜手术后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对比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160例,間歇充气压力系统组80例及穿弹力袜组80例,比较各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结果 间歇充气压力系统组有效79例(98.7%)、无效1例(1.3%);穿弹力袜组有效72例(90.0%)、无效8例(10.0%)结论 间歇充气压力系统,预防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普米克令舒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35%,显著优于对照组81.4%,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处理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意外胆囊癌患者,其中18例发现于LC术后,28例发现于开腹胆囊切除术(OC)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LC组中位生存期及各病理分期生存期与OC组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15例pT2病人中,7例行开腹胆囊癌根治术,行根治手术者
期刊
关键词:冻疮;酒精调和;龙血竭胶囊粉末  褥疮主要是由于身体的局部长期受压,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所致。常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硬结、水泡、破溃乃至组织坏死等。尤其是骨突出的部位如骶尾部、足外踝、背部等容易发生冻疮,因其所致的疼痛、漫长的病程和反复发作让人苦恼不堪。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本科采用酒精调和龙血竭胶囊粉末治疗褥疮患者7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期刊
2013年8-9月,我院连续收治2例静脉内平滑肌瘤累及右心房患者,并在体外循环下成功为其实施肿瘤切除术,经精心护理与密切配合,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2例,1例,39岁女性患者,因心前区不适9年,劳累后胸闷憋气1月入院。心脏彩超示:右房轻度增大,右房内可探及一实性团块,大小约60*20mm,来源于下腔静脉,肝段下腔静脉内可见长条状低回声均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