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

来源 :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88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验稿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的课程目标,即三维目标。实验稿课程目标提出后,指导了十多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在其指导下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并出现了“一标多本”的格局。就人教版教材而言,将普通高中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在这两大类课程中三维目标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和运用。但面对经济、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迅猛变化,实验稿课程标准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和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17年教育部又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目标。所谓学科素养,“指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情境或复杂学术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2017年版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目标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随着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颁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转为五大核心素养目标。与2003年实验稿课程目标相比,2017年版的课程目标更能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又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的要求,由此可看出,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的转变,课程目标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下面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为例,笔者粗浅地谈谈自己对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目标转变的认识。
   一、三维目标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中的体现
   (一)知识与能力层面
   要求学生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及主要代表,主要代表人物各自的思想主张;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总结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层面
   结合历史必修一与必修二所学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列表归纳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异同;联系现实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
   通过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孔子、孟子、荀子民本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仁爱情怀;通过孔子思想对当今国内外影响的介绍,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核心素养目标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中的体现
   (一)唯物史观素养目标在本课中的体现
   通过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理以及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的原理。
   (二)时空观念素养目标在本课中的体现
   通过“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时间的介绍,让学生识记春秋战国的时间段,即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通过儒家思想在春秋创立、战国蔚然大宗的介绍,让学生记住春秋时期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为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三)史料实证素养目标在本课中的体现
   笔者在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时,引用了赵克尧《战国“百家争鸣”初探》和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有“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中的一段史料;在分析孔子“仁”的思想时,引用了《论语·学而》《论语·里仁》《论语·八佾》中的一段史料;在分析诸子百家治国理念时,引用了刘晓燕《诸子百家的社会和谐主张》中的一段史料,通过大量史料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
   (四)历史解释素养目标在本课中的体现
   在学习本课内容时,笔者首先对“百家争鸣”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其次,在本课内容讲授过程中一直在体现历史解释这一素养。
   (五)家国情怀素养目标在本课中的体现
   笔者通过诸子百家形成争芳斗艳局面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激发学生对祖国拥有博大而精深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仁政”的思想,荀子“仁义”的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仁爱情怀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通过诸子百家互相批驳、诘难的同时,又相互吸收融合这一特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大度性。
   三、新旧教材内容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共三个子目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其中,“‘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目,介绍“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主要流派及历史影响。“孔子和早期儒学”一目,分别介绍了春秋晚期的孔子和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道家和法家”一目,介绍了道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晚期的老子和战国时期庄子的思想主张及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新版的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在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涉及“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及其他各流派的思想。这节课共有四个子目录: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與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其中第三个子目录与第四个子目录涉及的内容与人教版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共同的内容。但部编教材是按通史的时间脉络去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即先春秋,再战国。在“孔子和老子”这一子目录中,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在“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目中,介绍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主张以及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通过新旧两个版本的教材的比较,可看出新版部编教材详略更明显,在诸子百家思想的介绍中,部编教材重在介绍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此外,部编教材是以通史体例呈现历史,而旧版人教版教材是以专题史呈现历史,跨度性、跳跃性强。总体来说,部编教材更能完整地呈现历史,让人对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和认识。
   四、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比较
   通过核心素养目标与三维目标在本课中的不同体现,笔者有以下粗浅的认识。
   第一、核心素养目标更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塑造和叙述历史能力的培养。
   第二、核心素养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核心素养目标更注重求真求实。
   总之,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的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核心素养目标更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得到更好的凸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目标并不是对三维目标的否定,而是对三维目标的扬弃。“学科核心素养来自学科的三维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与整合,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一个整体目标,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3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8、110.
   [7]王冬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全日制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之比较[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8]陈志刚、江田祥:以史料教学设计为例谈核心素养的达成.历史教学,2019年第3期。
  (作者单位:会宁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拟制自认是自认中与明示自认相对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私法自治下的辩论主义、诚实信用原则下的当事人真实义务、主体平等原则下的诉讼促进义务共同构成了拟制自认的法理基础。当拟制自认人欲作出追复对先前的不争执行为反悔时,有必要从时间和条件上对其加以限制。  关键词:拟制自认;具体类型;法理基础  拟制自认,又称准自认,是自认中与明示自认相对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其内涵来说,它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
期刊
摘要:刑事证人“出庭难”和“作证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一个难题。虽然《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通过对证人强制出庭作证、证人拒绝出庭作证应受处罚等方面进行规定,使证人的权利和义务趋于对等,以促进案情的查清和人权的保障,但从现阶段司法实践来看,控辩双方仍旧缺乏传唤证人到庭的自主权,司法机关出于自身办案考虑也对证人出庭持消极态度,这些最终导致强制证人出庭的规定流于形式,未能达到立法者的立法意图。
期刊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对基层检察技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内容主要涉及完善证据制度、举证责任、鉴定制度、技术侦查措施等多个方面。基层检察机关检察技术部门,作为检察机关的重要部门之一,如何充分发挥新刑诉法赋予的更广泛的职能,充分履行“强化法律监督 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责,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怎样把握好、履行好新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技术部门的职能,解决司法实践中反映突出
期刊
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施行,对证明犯罪构成要件的证据要求越来越严格,由于近年来刑事案件的多发态势及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增强,增加了侦查工作的难度,增大了工作量,加之有的侦查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取证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了案件质量,导致退查案件逐年上升。下面,笔者就对达川区检察院2012年、2013年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案件的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仅供
期刊
摘要:司法鉴定在当代法律体系的证据规则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民事案件中,只要当事人提出鉴定申请不是故意拖延时间且是查明案件事实所必须的情况下,法院应当允许当事人鉴定的请求,赋予当事人司法鉴定的启动权,但同时法院应该适当的规制当事人的鉴定权,以防止鉴定权的滥用,导致可能发生的司法资源浪费,并建立相应的救济程序。本文从严格审查把握重新鉴定的标准,要建立健全严格的重新鉴定审查制度,设立补充鉴定制度等角
期刊
一、案情简介  犯罪嫌疑人林某海系南方科发电脑有限公司(简称:南方公司)仓库管理员,犯罪嫌疑人李某、叶某忠二人系南方公司的维修人员。2013年10月26日,犯罪嫌疑人林某海、李某、叶某忠三人向厦门市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南方公司支付其加班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每人的一年工资)等。后南方公司工作人员与林某海等三人协商要求其撤回仲裁申请并私下解决此事,但被林某海等三人
期刊
摘要:近年来,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我国司法领域的实践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本文从刑罚的目的角度,分析了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行为人为什么不宜受到刑罚处罚,并探讨了对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实施刑罚是否能体现尊重和保障的人权的要求。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刑罚的目的;尊重和保障人权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起源和概念  期待可能性的提出源于1897年3月3日德国帝
期刊
检察机关的信息工作是检察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办公室一项极为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检察信息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办公室实现“三个服务”的基本手段。  一、写好检察信息的原则要求  (一)把握工作导向。所谓工作导向就是上级院对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同时要紧扣近期检察工作重点和社会热点。  (二)强化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信息报送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要提高信息意识就要从三
期刊
新民诉法第20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三)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同时又在第二款中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一、基本内涵  (一)赋予当事人申请
期刊
近年来,法院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法院工作大局,始终坚持把法院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战略任务和基层工作常抓不懈,法院队伍的素质结构不断优化,审判能力不断提升,执法形象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法院队伍形象进一步树立。党的十八大对法院系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法院机关要通过行使国家赋役的权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