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现代教育应注意什么

来源 :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学生思想品德下降,未成年人犯罪上升,青少年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奋斗目标,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理想信念,最好的办法是“逐级实现目标法”;学生劳动观念淡漠,青少年“啃老族”越来越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学生早熟、早恋现象呈上升趋势,学校性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敞开’、‘封杀’都是走急端,学校急需年轻、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教师。
  [关键词]思想品德;理想信念;逐级实现目标;劳动观;啃老族;
  教育方式;早熟;早恋;敞开;封杀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民族兴。”这已是被历史所验证的事实,也是全国人民的共识。为此,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在教育上的各项投入一年胜过一年。硬件设施、教育资源师资队伍逐年增强,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营养餐”更是惠及千家万户,然而,回顾历史,现代教育却存在几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探究、改进。
  一、学生思想品德下降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和报道,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在校学生不服老师管教,打伤老师、侵害同学、做事不计后果等现象更是时有发生,为此针对问题学生而设立的诸如“丑小鸭学校、特教学校”等私立学校运应而生,也演绎出不少矛盾和社会纠纷。因此,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下,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下面,就我个人发表一点看法,与诸君共勉:
  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的。在这几方面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德育”为先。德育是根本、是基础。因为德育在人的成长成才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三个主要环节,其中,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渗透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如:语文课教学要通过祖国灿烂文化、风土人情、民族英雄故事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长辈、爱他人、爱劳动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历史课要通过对中国及世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特别是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科学家、思想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地理课、生物课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养成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德;数理化及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可以培养学生讲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尊重客观规律等优良品质;三生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增强生存能力的培养。
  3、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
  4、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实现办法。人因为有梦想而伟大,有了梦想才会有行动,有创造力和推动力,人生价值因此得以实现,社会也因此而进步。
  我曾抽样调查过50名六年级学生和50名九年级学生,问题是:(1)你为什么要读书?结果,96%的小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80%的中学生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人能象周总理年少时那样,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你为什么而活着?结果,98%的小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95%的中学生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可见,理想教育在中小学生乃至高中生、大学生中是多么的缺乏、紧迫。人生仿佛一艘在海上行驶的轮船,如果迷失了方向,那么它等不到靠岸就很快会把燃料用光,以至沉没在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中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我认为,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心,最好的办法是:逐级实现目标法。
  如:一个小学生,他的理想是长大当一名医生,那么,他的远期目标是必须通过高考就读一所名牌医科大学,中期目标是必须通过中考就读一所重点高中,近期目标是通过初考就读一所较好的初中学校,眼前目标则是保持较好的学习成绩,每天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或超额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从不拖延,并养成习惯。须知,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有时限的目标,才具有真正的指导行动和激励意义。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切实把目标定为每天可以完成的任务。将终生的大目标逐级分为许多个小目标,设立计划,逐级完成,最终实现远大的理想。
  我们不妨一试,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理想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强大的后备军。
  二、劳动观念淡薄
  前段时间,我在昆明电视台“新闻从新看”栏目中看到一则报道:“《宅居14年,大学生饿死家中》”。报道说一名大学生,毕业后不出去找工作,在家“啃老”,窝居14年。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了,没有了经济来源,母亲年老体弱,又无依无靠,也改嫁了。他还是足不出户,结果,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竟然饿死在家中。报道最后说:“啃老族”越来越多,但希望这样的悲剧今后不要发生。该报道图文并茂,我相信绝对是真的。看完后,我的心情很沉重、很气愤,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懒惰的人呢?“啃老族”越来越多,并且由城市发展到农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原因很多: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但我认为: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出在教育。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记得80年代前,每个农村学校都有自己的学农基地,每个周的劳动课,老师就带领我们去劳动。春季,收获的是黄灿灿的小麦;秋季,收获的金灿灿的玉米,同学们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交了学杂费,幼小的心灵充满喜悦,很有成就感。城市里的学生则去工厂学工,去清扫马路,干得有声有色,也很欣慰。也许,我们那时的劳动成果根本算不了什么成果,但是,劳动却荡涤了我们幼小的心灵,使我们明白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想要的东西都必须用劳动去获得。正象老舍先生写的《养花》一文中说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   现在,那个时代的教育方式再也看不到了,虽然也有劳动课,但都是空谈理论。这让我想起美国著名教育家和演讲艺术家——戴尔·卡耐基的话:“再好的理论知识如果不付诸于实践都等于零!”所以,我坚信“啃老族”现象的出现,我们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代教育中的劳动技术课必须改变方式,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付诸于实践,让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参与到劳动中,去感受劳动的快乐、劳动的意义,劳动是最好的大学。
  人活着,就会有需求:
  健康,它是我们生命不息的源泉;
  食物,它是我们生存的保障;
  睡眠,它是我们战胜疲劳的支撑;
  金钱,它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可能;
  保险,它是我们后顾之忧的解脱;
  性爱,它是我们享受生活的满足;
  自尊,它是我们心灵的升华。
  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需要。在此,我也要规劝“啃老族”们,还有那些太懒惰的学生们:靠娘,娘会老;靠墙,墙会倒。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为什么连自己最原始、最朴素的需要都要依赖父母、依赖别人呢?为什么不敢去正视自己有改变这个现实的能力呢?不劳动,一味地去啃别人,难道就不觉得可耻、可怜、可悲吗?
  三、早熟、早恋现象呈上升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教育在学生早熟、早恋的问题上陷入尴尬的处境。许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就开始谈情说爱,教育专家也各持己见,主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是敞开。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如:广东、北京等发达城市率先试行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使用的教材图文并茂地对性知识作了介绍,却又遭到社会公众的质疑。另一种观点是封杀。这是长期以来普遍地区、普遍学校采用的传统方法,发现学生早恋,学校、家长一齐上阵,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于为“安全”起见,男生、女生两人中,只留一人在校,另一名学生则由家长监护,在家学习,到考试期间,才准进校参加考试。如:我的一个侄儿正读初三年级,六月份就要参加中考了,因与班上一名女生早恋,屡教不改,四月初被“封杀”在家学习,尽管家长说尽好话,学校最终还是坚持己见,令其在家学习,考试时间才允许进入学校,原因是男女生分开,“安全”起见。
  我个人认为:不论是“敞开”还是“封杀”,两种做法都未免走向极端。“敞开”对所有的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没必要,毕竟早恋的只是一部份学生,更何况这种图文并茂的性教材到底会收到什么效果还是未知数。相反,采取“封杀”,甚至把男女学生强行分开,也未必是好办法,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的安全事故。如:前几天,云南电视台就有一则报到,云南武定县某中学两名中学生早恋,因不堪学校、家长的双重“封杀”而双双殉情在野外,被人发现时,两具尸体都已开始腐烂。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向极端。我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比较年轻、专业知识较强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把心理辅导工作落到实处。毕竟,早恋是孩子们的个人情感体验,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而不是大张旗鼓的性教育或学校、家长上阵“封杀”。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效益就是指教师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每一节课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高耗低效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  效益,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提高;课堂;效益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教学效益就是指
期刊
当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日益提到举足轻重的地位。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一项重要的内容。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同时,笔者认为一位职业道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爱那些学业有困难的同学,正所谓爱好学生是老师的天性,爱后进生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那么,我们怎样走进后进生的心灵深
期刊
[摘要]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组成的系统性
期刊
[摘要]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会,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不但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
期刊
许多语文老师在教文言文时常会感叹,文言文难教,学生厌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真所谓“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被支解得支离破碎。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正陷入了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惑  1、选材上,新课程的文言文课文明显比老教材加深加难,而且量也明显增多。这就不利于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果,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形成了严重的
期刊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2个窗口。  一、情境导入:  1、看动画: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知道大家喜欢,今天老师就特意带来了一个,下面就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  (课件播放《盲人摸象》动画片)。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争论呢?  生1:因为他们只摸到一个部位,应该全部摸一摸。  生2:他们摸得不全面。  师:看来要想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需要
期刊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培养目标的达成,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是摆在我们课题组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而开放式教学不紧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机会,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不同层次学
期刊
[摘要]数学新授课,课堂上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例题教学和课堂练习。而课堂练习是例题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提高,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课堂练习才可达到。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解题策略的形成。  [关键词]高效数学课堂;课堂练习;有效设计  众所周知,平时的一节数学新授课,主要有两大部分――例题教学和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例题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提高,也是检查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对于新课标的粗浅感悟,以“合作探究”及“实践运用”这两个方面作为探讨方向,就初中语文教学所应当付诸于实践的优秀理念展开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合作探究;实践运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成长取决于他的教育学知识的质变和深化”,他还认为“进修提高首先意味着教师今天对于某一教育真理已不同于昨日”。这告诉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深厚的教育学知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设置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探求知识动力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问题意识;问题教学;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进行问题探索、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坚持以问题为纽带,围绕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