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科学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我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从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和辨识信息等方面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所谓获取信息,最简单的说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通过阅读、交际、沟通、上网检索等有效手段,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获取跟课文有关的所有信息。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获取信息呢?首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信息的关键词。其次,我们可以和学生讨论查找的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网络资源等等。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经常这样引导,学生就会明白,面对不同的材料该怎样去获取相关信息,并逐步形成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科学、有效地利用信息为自己服务的能力。例如学习了《赵州桥》后,学生对桥的结构与力的关系领会不了,我就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同学们从课外资料上查到了斜拉桥、吊桥、架桥等许许多多桥的知识,通过查找学生大体知道了桥的设计原理和成立的条件,各个成了小小的“桥梁行家”,对于引力、拉力、承载力等,有了最初的想学的欲望,为以后学习几何学与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和兴趣基础。
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处理信息的过程是一项知识综合的工程,它要求学生在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来源,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去创造新的信息,它包括对收集而来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筛选、分析综合和文字加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因为有了明确的信息任务,有了明确的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的整理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
三、生成信息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收集、处理信息的基础上,能以一种表达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达形式,亦即通过选择、重组、运用已有信息、概括、综合表述所需信息,使之成为适合利用者需要的富有特性的再生信息。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能否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个环节是关键一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 这个环节比较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和示范。
四、辨识信息能力的培养。
辨识信息能力是指学生对外在的信息刺激有无反应以及具有多大程度上的反应。一般来说,目前学生对信息的感应和辨识能力主要是通过“听”和“读”两个过程来完成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宽了,获得信息的速度快了,然而,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我们应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来源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对信息进行分辨的技巧,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应与辨识能力;同时教育我们的学生自觉抵制和消除有害信息的干扰,增强对有害信息的免疫力。
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死抠书本、繁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面,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視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对于学生而言,信息素养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这些都是在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科学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我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从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和辨识信息等方面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所谓获取信息,最简单的说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通过阅读、交际、沟通、上网检索等有效手段,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获取跟课文有关的所有信息。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获取信息呢?首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信息的关键词。其次,我们可以和学生讨论查找的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网络资源等等。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经常这样引导,学生就会明白,面对不同的材料该怎样去获取相关信息,并逐步形成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科学、有效地利用信息为自己服务的能力。例如学习了《赵州桥》后,学生对桥的结构与力的关系领会不了,我就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同学们从课外资料上查到了斜拉桥、吊桥、架桥等许许多多桥的知识,通过查找学生大体知道了桥的设计原理和成立的条件,各个成了小小的“桥梁行家”,对于引力、拉力、承载力等,有了最初的想学的欲望,为以后学习几何学与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和兴趣基础。
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处理信息的过程是一项知识综合的工程,它要求学生在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来源,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去创造新的信息,它包括对收集而来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筛选、分析综合和文字加工。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因为有了明确的信息任务,有了明确的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的整理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
三、生成信息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收集、处理信息的基础上,能以一种表达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达形式,亦即通过选择、重组、运用已有信息、概括、综合表述所需信息,使之成为适合利用者需要的富有特性的再生信息。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能否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个环节是关键一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 这个环节比较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和示范。
四、辨识信息能力的培养。
辨识信息能力是指学生对外在的信息刺激有无反应以及具有多大程度上的反应。一般来说,目前学生对信息的感应和辨识能力主要是通过“听”和“读”两个过程来完成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宽了,获得信息的速度快了,然而,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我们应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来源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对信息进行分辨的技巧,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应与辨识能力;同时教育我们的学生自觉抵制和消除有害信息的干扰,增强对有害信息的免疫力。
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死抠书本、繁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面,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視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对于学生而言,信息素养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这些都是在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