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读文本,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s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渗透了他们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由于学生阅读方法、阅读积累等的欠缺,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后,应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语言和文字去赏析和深入理解课文,进而实现延伸阅读,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下面笔者就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几个通过文本解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品析语言,挖掘文中隐含的重要信息
  1.抓住句式和标点
  在解读文本时,很多教师都会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上,对文中一些表达特殊含义的句子关注不够。句子都有语气,语气是说话人根据需要所采取的说话方式,文本中有一些反问句、感叹句,暗含了作者的某种观点和情感,还有倒装句这样的变式句,目的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个部分,阅读时要细细比较和体会;标点符号是用来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等,有的甚至具有文字所不及的表达效果,因而也是我们在阅读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分析《猫》的主题时,师生往往会得出“不要主观臆断”的结论,从文章中我们不难找出印证这一结论的相关语段: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仔细阅读会发现,感叹、反问、倒装等句式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叹号、问号等标点的使用无不表现出整个过程中“我们”一家人妄下断语的情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句式、标点等角度深挖句子的内涵,甚至变换句式进行对比,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和分析能力。
  2.扣住副词的使用
  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着眼于句子的字面意思或者作者所抒发的具体情感,而忽略了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其实这些词所隐含的意思或情感更值得让学生赏析玩味,以助于深度理解文本。
  《猫》中最令人动容的就是“我”的悔过,最痛心之处是“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就像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对母亲刻骨铭心的追忆,鲁迅在《风筝》中对弟弟“无处安放”的悔意,这样的遗憾无法弥补。这种复杂沉重的人生际遇和逝去不可再得的痛悔是正值青春年少的初中生难以读懂和理解的。
  在教学时,笔者首先出示了相关的语句,让学生分组批注,提示可以从用词、语气等方面着手,学生自然而然注意到了“永不”“永无”“真的”等副词,大家互相探讨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学生通过副词的品读被带入作者怜爱却终将失去,愧疚却不可言说的复杂的情感氛围中。
  二、品读人物,体察作者隐匿的情感和态度
  1.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很多文章中主人公的情感都不是始終如一的,他们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态度变化其实暗含了作者想表达的某些观点。找到情感反差的原因就能把握住文章的内涵。
  《猫》中三次亡失猫的过程依靠“我”情感的逐步加深而串联起来。我们不妨将三次亡失猫后“我”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找出来。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在书上圈画,他们抓住了“一缕”“怅然”“愤恨”“刺我良心的针”“永不”等关键词,从这些细微处读出作者情感由惋惜到遗憾再到无法原谅的变化,层层深入,直击心灵最柔软处。这对比中凸显出的,正是“我”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精神。一旦学会这样“见微知著”的阅读方法,学生自然就已经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度解读文本了。
  2.关注“小人物”的反应
  文本中“小人物”的观点和情感态度与主人公往往有所不同,这样的对比中暗藏了作者的某些隐匿的情感和态度,暗指某些更为深刻的中心思想。《猫》中的三妹是一个出场不多、寡言少语的角色,作为一个对照者,一个普通人,她与“我”的情感恰恰相反,更能凸显出“我”情感的与众不同和难能可贵,这样的内涵含蓄蕴藉,需要反复体会作者藏于文字中的点滴感悟。当学生开始学会比较阅读和思考,并在阅读中获得了成就感,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时,课外阅读相关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定会上一个台阶。
  三、品评关键语段,深化主题理解
  一个作家的作品,无论是怎样的体裁,里面都会掺杂着作家对生活、对社会的某些观点和反思。郑振铎的《猫》亦是如此,写猫就是写人,对猫的偏见也是对人的偏见。笔者在课堂的最后深入文章的中心,抛出文中与张妈相关的第18—19段和23—24段文字,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明明已经尽责尽力地看管猫,但当鸟被猫吃了之后,面对女主人“张妈!为什么不看好猫?”的责问时,张妈却只能默默无言,第三只猫的遭遇即一切微小生命和弱势群体的遭遇。笔者最后总结: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改变人性中的丑陋和弱点,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施暴者——“我”或“我”的妻子,在遇到比我们自己更加强势的人时,我们也都有可能是“第三只猫”。
  最后,笔者布置了一个当堂写话的任务:“假如现在有一个机会对第三只猫表白,请同学们代表‘我’,对第三只猫说些什么吧。”学生水到渠成地说出了“不要主观偏见,要平等博爱”的主旨。
  由《猫》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出,朗读、默读、圈画、批注、写话都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最为基础和质朴的教学方法,但当它们建立在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之上时,教师便可以带着学生向文本纵深处前进。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厂中学)
其他文献
教育部考试中心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时,阐释了高考对语用能力的要求: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标点符号用法和语篇衔接的常用手段,以及常用的语用规则、修辞手段;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境,正确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效完成交际任务。  笔者以近几年全国卷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命题形式为参照,梳理了高考命题的考查路径:  经过分析,笔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命题通过“语义分析”“语
期刊
众所周知,叙事离不开写人。初中生写作的主要任务是写好一个人,叙好一件事。人物描写的核心,是为体现出人物个性特征、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生动的外貌描写、精准的动作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真实的心理描写,都会让人物描写更加鲜活生动、形象逼真。但由于不少学生缺少多角度观察和适当的描写方法,写人物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形象干瘪、个性模糊、语言空洞无物,表达毫无创意可言。例如一位學生
期刊
统编教材将必读书目《朝花夕拾》安排在七年级上册,导读主题定位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编者的意图也许就是想借这本充满“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的书来推动学生迈出经典阅读的第一步。本文将以《朝花夕拾》为例,来谈一些推进名著阅读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走近童年鲁迅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它既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也会因为篇幅过长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尤其是遇见鲁迅这样的大家,激发
期刊
一、东坡印象  1.课前布置学生自选一首最喜爱的东坡词,并用一个词概括对东坡最深的印象。  2.请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东坡词。  学生对苏东坡的印象可概括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坦荡);《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豁达);《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深情);《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愁苦);《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幽独);《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俏皮);《临江仙》“夜饮东
期刊
世事皆可说,人情亦能话。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要能正确合理地进行口语表述,就能让人际间的交往变得更顺畅、更愉悦。笔者以课堂教学《复述与转述》为例,来谈谈口语交际课堂中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设置活动,全员参与  口语交际课具有互动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合理的、适时的活动设计,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我”的“
期刊
1.把握全文主要观点,明晰主要论证方法,理清基本论证思路。  2.领会本文驱遣想象鉴赏文艺的方法,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在鉴赏实践中,体验阅读之乐、审美之趣。  一、解题入境  想象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桥梁。但作家确立的标题不是“运用我们的想象”,而是别具一格的“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是什么意思?  驱遣:1.驱逐,赶走;2.驱使,差遣;3.调遣,使用;
期刊
“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架构理论包括单元教学、教学程序、教学模式三个核心元素。其中单元教学理论达成语文教学的“高质高效”,教学程序理论彰显语文教学的“逻辑顺序”,教学模式理论规范语文教学的“操作策略”。在三元素理论指导下,遵循课程和课业、教材和教法的性质规律,由五道教学程序构成“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操作系统,将语文学科诸项知识与能力以系列化形态,融合组成“任务群”式的整体教学模式。[1]“中学
期刊
《趣教趣学 初中作文教学36课(部编版)》这本书,依据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36个写作单元,将每个单元分为“单元解趣”“教学实录”“教学思考”“名师点评”“学生习作”五个部分,以“趣”作为贯穿全书的“文脉”,以“趣”作为点明全书的“文眼”。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王荣生教授曾说:“语文课堂里几乎没有写作的教学,这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设置一个好情境与写作技
期刊
一、现状素描  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说明文写作还需要教?笑话。当今社会,说明性文字非常多,产品说明、景区解说,俯拾皆是,学生耳濡目染,可以无师自通。另一种声音则说,说明文写作怎么教啊?没想过。考试很少考,教它干什么?  初中学生的声音则不同——说明文写作?几乎不写。老师不要求,考试又不考,写它干什么?如果一定要写,就那么写写,把情况解说一下就可以了。  教材编者则认为
期刊
一、走近不幸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表现老王不幸的语句,并说一说老王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第4段,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破破落落”看出他的居住环境很差。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很好!  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破旧”看出他很贫穷。  师:你准确把握住了老王的生存状态。(板书:贫)  生:第2段,家庭不幸。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