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素描
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说明文写作还需要教?笑话。当今社会,说明性文字非常多,产品说明、景区解说,俯拾皆是,学生耳濡目染,可以无师自通。另一种声音则说,说明文写作怎么教啊?没想过。考试很少考,教它干什么?
初中学生的声音则不同——说明文写作?几乎不写。老师不要求,考试又不考,写它干什么?如果一定要写,就那么写写,把情况解说一下就可以了。
教材编者则认为说明文学生还是要会写的。初中教材中一共安排了36节作文课,每单元一课,基本上与单元阅读配套,理念是“跟课文学写作”。统编教材在八年级安排了“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和“说明的顺序”2节说明文写作训练课,占比可谓不大。
现实窘境是,人们的说明能力和素养普遍不高——给问路行人指路,啰啰唆唆,不明不白;向别人介绍新产品,不看对象,不明目的,自说自话;给亲朋好友做导游,零零碎碎,杂乱无章,没有重点。
其实,当今时代日新月异,说明能力异常重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因而说明文特别是实用性说明文的写作指导迫在眉睫,初中阶段正是提高学生说明文写作能力的黄金时期。那么,如何让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灵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说明能力和素养呢?
下面笔者就借自己的课例谈一谈如何通过“三问”的方法提升初中生说明文写作的能力。
二、课例剪影
2019年末,笔者应邀参加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写作能力梯度要求和梯度培养研究”推进会的课堂研讨活动。这次课堂研讨的主题是“统编教材说明文写作教学内容的梯度构建”。
1.选题“三问”
根据这次活动主题和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决定采用“先写后教”的方式,先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 神器”的作文,根据他们的写作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这个作文题是怎么想出来的?源于三问:初中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哪里?他们写作的难点在哪里?写作的盲区在哪里?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后面的写作要求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由其中的一个参考题目“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笔者想到了“ 神器”这个题。因为这个题目聚焦“特征”,更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好奇心)。初中生大多拥有一定使用“神器”的经历,对“神”这个特征会有自己的认识。
2.备课“三问”
学生学到哪里?这节课要到哪里去?怎么去?这是教师的备课“三问”。上课前,教师要了解所教学生“学到哪里”,然后才能根据他们的情况开展教学,决定带他们“到哪里去”“怎么去”。尤其是借班上课,更不能盲人摸象,一定要知己知彼,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这次是借班上课,备课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一方面笔者联系到该班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笔者布置了写作任务,请学生提前完成。
从提交上来的作文看,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表达一般,其中还有两篇作文没有完成。他们选择的“神器”仅有开瓶神器、修正神器、懒人神器、减压神器、自拍神器等,可以看出该班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生活比较单调,学习热情不高。
从中反映出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有:(1)没有很好地聚焦“神器”的特征,“神”字没有体现;(2)没有特别关注说明顺序,只是把想到的内容罗列出来;(3)读者意识不强。针对这个班学生的问题,笔者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关注学生说明文写作的理性”。
3.写作“三問”
说明文写作,比较考验学生的理性思维。介绍什么?怎么介绍?为什么要介绍?这三个问题在写作前就要想清楚。初学说明文写作的学生,往往会忽略事物的多面性,所以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加以引导。请看相关的教学片段。
师:你介绍的神器是什么?你是以什么身份介绍的?是发明者、使用者,还是销售者?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用了什么方法?重点介绍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在自己的作文上批注作答,然后小组交流,每组推选代表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总结说明文写作的“三问”(投影,见下图)。
学生整理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分条记录。(课后修改)
写作需有一些必要的程序性知识,要有“实操”指导,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写作问题在哪里,怎么修改,怎么升格。上图的“说明文写作‘三问’”就是一种操作图式,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让其思维更清晰。
三、课例反思
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建构了说明文写作图式,这对他们今后的写作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建构写作图式有以下的好处。
1.让知识聚合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它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能够让头脑中零星的、散乱的知识聚合起来,形成有序的图谱。写作图式一旦形成,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对写作发挥作用。比如说明文写作的有关知识,主要有说明方式、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这些知识往往零星地散落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如果运用图式归纳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三问”的图式进行自我思考,从而对已有的“散装的知识”按照一定标准重新归类,形成知识网络,催生新的实践性知识,让学生头脑中建构起说明文写作的实践性知识网络,提高写作能力。
2.让思维可见
图式在感知、调节行为以及在记忆中存储知识时起着重要作用,它会引起新信息的加工,会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内容,建构新的图式,让思维可视化,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图式可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类。在写作心理学中,这三种图式在写作主体的思维中构建相应的图式网络,用来决定信息的取舍与加工。说明文作为一种写作体裁,其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可以通过样例学习中的图式归纳来获得,学生以此来建构学习规则,并迁移至写作实践中,让写作思维看得见,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3.提升实操力
图式在写作中的作用有点像施工图纸,具有可激发性,一旦被启动,就会像程序一样被严格执行下去,能够提升写作的执行力。初中学生的说明文写作已有简单的基础,教师可通过图式归纳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得内容和结构的相关图式,并在随后的写作中激活,从而提升写作的实践能力。
比如学生要修改一篇题为“自拍神器”的习作,它原来的内容主要为:(1)自拍神器的结构与使用;(2)自拍神器的发明及优点;(3)使用注意点与购买渠道。对照上面的说明文写作“三问”图式可以发现,这篇习作不注意详略安排,没有考虑说明顺序,也缺乏读者意识等。如果是以销售者身份介绍,应该重点介绍它的方便实用、价廉物美的特点以及购买方式;如果是以厂家身份介绍,则应重点介绍它的材质、生产和功用等;如果是使用者介绍,则可以介绍它的便捷实用、使用方法等。因为有了图式这个“图纸”,学生操作起来就有方向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说明文写作还需要教?笑话。当今社会,说明性文字非常多,产品说明、景区解说,俯拾皆是,学生耳濡目染,可以无师自通。另一种声音则说,说明文写作怎么教啊?没想过。考试很少考,教它干什么?
初中学生的声音则不同——说明文写作?几乎不写。老师不要求,考试又不考,写它干什么?如果一定要写,就那么写写,把情况解说一下就可以了。
教材编者则认为说明文学生还是要会写的。初中教材中一共安排了36节作文课,每单元一课,基本上与单元阅读配套,理念是“跟课文学写作”。统编教材在八年级安排了“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和“说明的顺序”2节说明文写作训练课,占比可谓不大。
现实窘境是,人们的说明能力和素养普遍不高——给问路行人指路,啰啰唆唆,不明不白;向别人介绍新产品,不看对象,不明目的,自说自话;给亲朋好友做导游,零零碎碎,杂乱无章,没有重点。
其实,当今时代日新月异,说明能力异常重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因而说明文特别是实用性说明文的写作指导迫在眉睫,初中阶段正是提高学生说明文写作能力的黄金时期。那么,如何让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灵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说明能力和素养呢?
下面笔者就借自己的课例谈一谈如何通过“三问”的方法提升初中生说明文写作的能力。
二、课例剪影
2019年末,笔者应邀参加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写作能力梯度要求和梯度培养研究”推进会的课堂研讨活动。这次课堂研讨的主题是“统编教材说明文写作教学内容的梯度构建”。
1.选题“三问”
根据这次活动主题和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决定采用“先写后教”的方式,先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 神器”的作文,根据他们的写作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这个作文题是怎么想出来的?源于三问:初中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哪里?他们写作的难点在哪里?写作的盲区在哪里?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后面的写作要求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由其中的一个参考题目“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笔者想到了“ 神器”这个题。因为这个题目聚焦“特征”,更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好奇心)。初中生大多拥有一定使用“神器”的经历,对“神”这个特征会有自己的认识。
2.备课“三问”
学生学到哪里?这节课要到哪里去?怎么去?这是教师的备课“三问”。上课前,教师要了解所教学生“学到哪里”,然后才能根据他们的情况开展教学,决定带他们“到哪里去”“怎么去”。尤其是借班上课,更不能盲人摸象,一定要知己知彼,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这次是借班上课,备课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一方面笔者联系到该班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笔者布置了写作任务,请学生提前完成。
从提交上来的作文看,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表达一般,其中还有两篇作文没有完成。他们选择的“神器”仅有开瓶神器、修正神器、懒人神器、减压神器、自拍神器等,可以看出该班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生活比较单调,学习热情不高。
从中反映出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有:(1)没有很好地聚焦“神器”的特征,“神”字没有体现;(2)没有特别关注说明顺序,只是把想到的内容罗列出来;(3)读者意识不强。针对这个班学生的问题,笔者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关注学生说明文写作的理性”。
3.写作“三問”
说明文写作,比较考验学生的理性思维。介绍什么?怎么介绍?为什么要介绍?这三个问题在写作前就要想清楚。初学说明文写作的学生,往往会忽略事物的多面性,所以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加以引导。请看相关的教学片段。
师:你介绍的神器是什么?你是以什么身份介绍的?是发明者、使用者,还是销售者?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用了什么方法?重点介绍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在自己的作文上批注作答,然后小组交流,每组推选代表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总结说明文写作的“三问”(投影,见下图)。
学生整理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分条记录。(课后修改)
写作需有一些必要的程序性知识,要有“实操”指导,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写作问题在哪里,怎么修改,怎么升格。上图的“说明文写作‘三问’”就是一种操作图式,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让其思维更清晰。
三、课例反思
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建构了说明文写作图式,这对他们今后的写作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建构写作图式有以下的好处。
1.让知识聚合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它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能够让头脑中零星的、散乱的知识聚合起来,形成有序的图谱。写作图式一旦形成,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对写作发挥作用。比如说明文写作的有关知识,主要有说明方式、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这些知识往往零星地散落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如果运用图式归纳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三问”的图式进行自我思考,从而对已有的“散装的知识”按照一定标准重新归类,形成知识网络,催生新的实践性知识,让学生头脑中建构起说明文写作的实践性知识网络,提高写作能力。
2.让思维可见
图式在感知、调节行为以及在记忆中存储知识时起着重要作用,它会引起新信息的加工,会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内容,建构新的图式,让思维可视化,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图式可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类。在写作心理学中,这三种图式在写作主体的思维中构建相应的图式网络,用来决定信息的取舍与加工。说明文作为一种写作体裁,其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可以通过样例学习中的图式归纳来获得,学生以此来建构学习规则,并迁移至写作实践中,让写作思维看得见,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3.提升实操力
图式在写作中的作用有点像施工图纸,具有可激发性,一旦被启动,就会像程序一样被严格执行下去,能够提升写作的执行力。初中学生的说明文写作已有简单的基础,教师可通过图式归纳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得内容和结构的相关图式,并在随后的写作中激活,从而提升写作的实践能力。
比如学生要修改一篇题为“自拍神器”的习作,它原来的内容主要为:(1)自拍神器的结构与使用;(2)自拍神器的发明及优点;(3)使用注意点与购买渠道。对照上面的说明文写作“三问”图式可以发现,这篇习作不注意详略安排,没有考虑说明顺序,也缺乏读者意识等。如果是以销售者身份介绍,应该重点介绍它的方便实用、价廉物美的特点以及购买方式;如果是以厂家身份介绍,则应重点介绍它的材质、生产和功用等;如果是使用者介绍,则可以介绍它的便捷实用、使用方法等。因为有了图式这个“图纸”,学生操作起来就有方向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科利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