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作品显灵光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普类作品在小语教材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授知识、培育情感、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的任务。在教学这类作品的时候老师们常常会犯难,觉得不太好教:感情朗读吧,读不出多少语气和感情,理解感悟吧,没有多少深层意思可供挖掘,如果上升到思想教育的高度让学生接受点什么教育,题材多样的作品一起指向了“培养科学兴趣,进行科学启蒙”这一共性目标上来。教学的乏味源于对科普作品的误读。其实,科学与文学是有联系的,科学需要文学的想象、文学的思维、文学的审美,科学也需要用文学样式传播。科普作品具有文学之美。阅读教学应以开放心态和广阔的视野。把科普作品的美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一、理解:“领悟力”在与语言牵手中提升
  
  “领悟力”是人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是理性视觉穿透力,是透过表象把握本质进而获取知识的本领。科普作品以语言为载体传播科学知识。“领悟力”的生长必然是在与语言的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实现的。与语言牵手,在精准处推敲,在矛盾处发现,在美妙处品味,让学生在“第二种生活”中自在游历,深切体验,获取精神境界的提升。
  
  1.在精准处推敲。
  在用词造句、结构布局、修辞运用、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科普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有着共通之处。此外,科普作品在语言表达方面更加体现为结构严谨、用语精准。如《神奇的克隆》中有个句子:“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句中“一般”值得品味。教学中可让学生说说“一般”的意思,它与平时我们讲的“一般”有什么区别。在这里为什么要加上“一般”,再用“一般”造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还有一句:“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许多”、“都”两词起修饰作用,前者对“植物”作了限制。意指不是所有的植物,而是植物中的大部分;“都”是对“许多植物”的限制,指前面提到的植物的全部。
  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揣摩体会,学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养成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
  
  2.在矛盾处发现。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有一些知识会超出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的范围,新的境况与原有心理图式不能重叠,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如教学《金蝉脱壳》时,有学生指出:“雄的蝉会叫,雌的蝉不会叫。课文开头并没有讲这只蝉是雄的还是雌的,在还没有弄清楚是雄是雌之前,怎么可以说‘歌唱生涯’呢?”这类问题与文学思维的特殊性有关。文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是有区别的。科学讲求严密,行走在逼近“终极真理”的道路上,因此科学结论常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化而变化。需要不断修正。而文学思维具有模糊性,在对某一事物“完全”认识之前,人们已经开始表达,并在表达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范式(概念、语法)。“表达”先行于“认识”必然会带来一些“科学性错误”,如勤劳的蚂蚁(有的蚂蚁并不勤劳)、酿蜜的蜜蜂(有的蜜蜂并不酿蜜)、吸血的蚊子(有的蚊子并不吸血)等等。这些说法虽不科学,但不影响表达和交流。这是艺术的“合理”。为了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我通过与其他动物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因为听到蝉会“唱歌”,我们就用“唱歌”说蝉,不去管它是雄是雌,慢慢地“唱歌”就成了蝉的特有属性了。
  
  3.在美妙处品味。
  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科普类作品中有许多精彩美妙的句子。这些句子如同精美的艺术品让人驻足、停留、回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你觉得哪个句子比较好”、“你最喜欢哪句话”、“把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获得阅读的趣味,学会自主阅读。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让学生找句子时,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了这两个句子上——
  句1: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当年火星上洪水的咆哮声。
  句2:在太阳的照射下,火星表面的水蒸发成气体,这些气体很快就取得了足够的热量,达到能够脱离火星的速度而一去不复返。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使得火星表面的液态水难以长时间存在。
  细细品读句子,不难品出一些味道。句1打通了视觉与听觉之间的通道,由火星照片得出火星上曾经有水的结论,并产生丰富的联想。把火星上的“水”呈现于读者的眼前。句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耳畔仿佛响起了洪水的咆哮声。句2中吸引我们眼球的显然是“集体大逃亡”这一拟人化的手法,“集体大逃亡”把火星气体离开火星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语言的精妙处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其中的灵动、优美、壮观,语言的感受性会变得越来越敏锐,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也在这样的品味中渐渐萌发。
  
  二、惊叹:让“好奇心”陪伴一生
  
  “好奇心”如同一缕阳光,让人的精神生活呈现灿烂光亮的一面。当一个人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的时候。眼里多了点色彩,生活中多了点味道。好奇心人皆有之,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好奇心在渐渐地减弱。黑格尔说:“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当一件本来复杂的事件因为常见、“常挂在嘴边”而懒得去问“为什么”的时候,人开始滑向惰性,远离智慧。
  应该说科普作品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然而我们还须面对学生的“已知”对好奇心的干扰作用。读《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学生感受到奇妙了吗?没有——电脑早已普及,不再是新鲜之物;读《神奇的克隆》感到神奇了吗?没有——他们已有所闻,不少同学知道的要比书本知识多得多。面对如此境况,我们的教学该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1.还原丰富性。
  (1)通过想象,感受丰富性。《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中有一句话:“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汇成了一张团团包裹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句子用形象的比喻让无形的互联网变得可视可感。读到这样的句子。如果眼前没有一张巨大的网,如果心里不发出一声惊叹,那实在是太遗憾了。“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此分析显然难以让学生理解句子描绘的情境。难以感受其中的美妙,也难得阅读之真谛,句子的丰富性也会在这样的分析中流失。对于这样的句子,只有让学生静静地阅读,默默地想象,从内心深处中发出“不可思议”的感叹。
  (2)通过思考,感受丰富性。凡事必须经过思考才能在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印记。《维生素C》中就有一个重要的思维过程在里面:那些船员都会病死。可他们居然还活着。因为吃了野果,所以没有死。那原因就在野果里面,这么一想,就发现了维生素C。是人类特有的“思考力”才有可能揭示现象下面的本质,获得新的发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展开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让学生学会阅读,爱好 思考,不断发现。
  另外,阅读教学中通常要补充一些材料,来丰富阅读教学。大量的阅读材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大量的阅读材料面前,我们才会发现:课文提供给我们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所知实在是太少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未知世界,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前行。
  
  2.揭示局限性。
  科普作品对于学生来说处于“完美”的状态。面对“完美”的事物,人的主体自信多少会受到影响。还会形成全盘的认同和无条件接受的心理倾向性,其实,世界万物不可能完美无缺,一切都是可以重新假设,甚至可以推倒重建。就拿《恐龙》这篇课文来说,各种类型的恐龙是根据恐龙化石推想出来的。几千万年前的事情,到底是怎样的状况,谁也无法退回到过去去感知,只能从想象中寻找答案。好在课文给出了这样一个缺口。课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人类至今尚未解开这个谜团。”“这个谜团”给学生的“好奇心”打开了一扇窗,从这扇窗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发现。
  生:恐龙灭绝是一个困扰着科学界的谜。根据恐龙化石在冰中发现这条线索。我可以想象出在很久很久以前,彗星突然撞击了地球,虽然以前地球总是被彗星撞击,但是这次正好轮上万年冰川期。本来恐龙能逃过一劫,就因为“大冰块”彗星撞击了地球。使得天气出奇的冷,地球一下子被冰雪包裹。恐龙一下子变成了“冰化石”。过了几万年。一次火山喷发才使得冰融化,生命才有了新的开始。
  生:话说有一种虫子,它们的血液里有病毒,只要它们飞过的地方、碰过的东西,都会被感染上瘟疫。那些虫子大量繁殖,趁着茫茫夜色,给恐龙带去了疫灾,恐龙相继死去。有一些恐龙与虫子们展开了殊死搏斗,但最终没有逃过死亡的厄运。
  生:恐龙是爬行动物,以产蛋繁衍,我们就从这里入手。一种微小的细菌侵入它们的蛋内,使得恐龙蛋不能孵化,恐龙不能繁衍生息,渐渐地,恐龙的数量逐渐减少,直至灭绝。
  一个“谜团”引发出种种猜测,每一种猜测都是有可能的,每一种猜测都让人兴奋不已。童年的好奇与惊异不仅是推动解决各个具体问题的开始,而且还可能是一生所追求的伟大课题的肇始。这些想象和猜测对于人的一生将是何等的重要!
  
  三、发现:给“再造力”一个舞台
  
  从成果形态上来看,科普类作品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高于学生能力范围的可能的世界,是人类精英们的“创造”。但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以此为出发,不仅让学生受到科学启蒙,为未来作准备,而且就在今天的课堂上有所作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造”一个世界。若能如此,那今天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年月被记录在年轮中最核心处,尽管它已被后来的岁月所包围,但那最初的年月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
  
  1.创造在想象中展开。
  在现代人未登上月球之前,嫦娥已先到达月球,人的精神其实早于各种飞行器到达火星、到达太空、外太空。想象是比感观体验更为重要的精神活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的时候,我让学生以《我来到了火星》为题,写一篇想象性作文。这样的题目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到火星上去潇洒“走”了一回:
  生:我穿过时光隧道来到了一千年后。我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张海报。上面写着“火星之旅”。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此时不去,更待何时?我立刻报了名,开始了我的火星之旅。我坐上超光速飞船向火星前进,不一会儿我就来到了火星上面。哇!火星上真不一样,到处是喷发着的火山。火星人都住在火山底下,因为没有水,他们都很矮小。我与火星人打了一个招呼,他们回了句话,因我带上“星际通”。听懂了他们的话语,他们是欢迎我来到火星的。我跟火星人来到了地下宾馆,原来这儿的人能存活的原因是他们发现了地表下一种物质中有AAA素。可以代替水,他们制造出了人工植物,可以结出各种果子,他们用化学方法合成可食用的东西。我津津有味地听着,在火星上居住了3天,学到了不少知识我用电脑记录了下来,玩够了,我返回了地球。
  孩子的创造能力是无法限量的,他们没有成见,没有偏见,他们喜欢异想天开,他们基于文本的再造想象充满了奇丽的色彩。闭上眼睛,神游于太空,心力所到之处,“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获得的是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这样的“体验”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2.创造在规约中提升。
  无疑,自由自在的想象可以让人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想象的欢乐,然而我们还须从虚幻中走出来,回到现实世界之中,直面当前问题。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对于“克隆”这项挑战“人类自身是什么”这一基本课题的顶尖科技,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然而还有许多的现实问题正等待未来的开创者去面对。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对克隆这一新生事物的看法。
  生:克隆有着非常诱人的前景,它能培育优良的品种,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挽救濒危物种,调节生态平衡,还能培植人体器官,让人们身体健康,总之克隆有着很多益处。但是,克隆技术要是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那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祸害。他们利用克隆可能会造出对人体有害的物品,他们将克隆出的东西非法出售。唉,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啊!
  生:克隆什么都不能克隆人。否则会把人际关系搞乱了,并且会让家庭关系变得复杂。假如把我爸爸克隆出来,那他还是个婴儿,我叫他爸爸,他没我大,他叫我哥哥,但他又是我的爸爸,你说怎么办?
  儿童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世界。他的思想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的,而是他自己构建的。成人往往不知道,儿童只要醒着,便积极主动地构建着他自己的世界观念。“我甚至不会注意到,我们家中那张新买的婴儿床上,有一件神奇的事正在发生。就在那儿——婴儿床的栏杆后面——世界正被创造”。(刘晓东语)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与文本接触融合形成个体的“理解”,在与文本碰撞的过程中发出“惊叹”,而通过“再造”想象,阅读主体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其他文献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自1989年开始,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在广大小学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促进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公益性品牌活动。“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小学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世界巨大而辉煌的文学遗产中,神话是很重要也很令人感兴趣的一部分,它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智力发展过程的起点。创世神话表达了先民们对世界本源最本真的追问和最纯朴而大胆的幻想:人是从哪里来的?世界是从哪里来的?  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存在隐含着一种关于追问与思考的智巧,为儿童提供了一种非常大气的精神格局和深挚的艺术情怀。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这种追问的气质是一种
简单的教育理念    在苏曼培训中心学习期间,听了一些教授的课。他们上课时间很短,每天4个小时,其中翻译用掉一半时间,也就只有两个小时。他们讲的内容很少,只讲英国的教育是怎么做的,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复杂的观念,大家一听就懂。他们讲解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每一个孩子都重要”。这是英国的教育理念,至于为什么要倡导这个教育理念,她的理论支撑是什么,他们没有进行任何阐述,拒绝高深的长篇累牍。这让我们想到
中国画(也称水墨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近年来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入推进,水墨画教学在中小学校也逐步开展起来。让儿童从小学习水墨画。从小接触民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看到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少学校、少年宫,甚至地市级画院培训中心在指导儿童学习水墨画时,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分年龄、不分对象地把临摹作品作为“学习水墨画的唯一捷径”,学生跟着所谓名画一遍又一遍地“死
虽然我们经常用教育的终极价值或终极目的等概念表述教育应当追求的目的或价值,但是什么是终极价值或目的是不明的。终极目的就是终极善。终极善意味着无法在它之外具有价值上可辩护的目的。  教育的终极善就是关于教育的终极性的价值标准,也就是说,终极善是教育应当追求的,而且这种“应当”体现了正当。终极善是道德性的目的,意味着教育不可能再有超越终极善的其他目的,也就是说,终极善不可能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比如,如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学课时紧张,课堂时间有限,英语课上的summary环节总是显得过于“匆忙”,有时甚至被“省略”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精心构思Summary环节,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及时总结、归纳新知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语言
函数的应用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各地高考数学试题中的应用问题多数是有关函数的应用题,试题的形式有解答题,也有选择题或填空题;问题的情境也丰富多彩,有环境保护、最优化问题、工程问题、与其他学科的交汇问题等;涉及的函数模型以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勾”函数、分段函数为主.  函数应用问题的实质仍是函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其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函数模型.  解答函数的应用问题一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操
策划人语:  课堂是学生精神发育、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常常违背它的初衷,教学中忽视“人”的因素,围绕“人”以外的一些东西进行,缺少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研究,缺少对学习者课堂感受的关注,缺少对人的未来发展的观照,以教师的认识和感受代替学生的认识和感受,按照外部要求和教育者的主观意愿对学生施加教育,学生的发展在一定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强化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责任,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的重要体现。实施绩效工资,意味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也意味着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关注程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将随之提高。透过工资增长的现象。领会实施绩效工资的理念导向与价值引领,重新思索教师身份的内涵意义,树立与之匹配的绩效观,是当下教师应该作出的理性而智慧的应答。    服务学生——教师的职业底线 
一、真实学情的准确把握是师生交流走向深入的前提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把握住学情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也是走向教学生成的起点。每个学生之间都充满着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要想准确把握真实的学情,老师就要关照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现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依据学情进行师生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