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名人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的重塑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acle_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追寻自我认同的阶段,大多数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还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甚至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自我认同危机。珠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历史上曾经产生了三类历史名人:留学教育的先驱,大买办和社会主义工人运动领袖。这三类名人对塑造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留学教育的先驱,塑造大学生对人生意义和情感的追寻;买办资产阶级,塑造大学生对自我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探求;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塑造大学生对时代命运和历史使命的担当。
  关键词:自我认同;珠海名人文化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状况
  
  1、调查结果分析
  进入大学,学生们正竭力了解自己的身份,以及自身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了解他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其他人又如何看待他们。其实,这些问题就是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问题或是自我认同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06级软件工程、物流、英语三个专业共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是根据奥克斯和普拉格(Ochse & Plug,1986)编制的量表,此量表主要来源于埃里克森的看法,用来测量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问题。根据奥克斯和普拉格的发现,平均得分在56分及以上的,表明他的自我认同感发展良好,得分明显低于该分数的人,表明他的自我认同感还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
  此次问卷调查的情况如下:
  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583份,回收率达到97.2%。问卷最后的得分情况是:40分以下,12份,占2.1%;40-49分,270份,占46.3%;50-55分,241份,占41.3%;56分及以上,60份,占10.3%。
  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低于56分的人数达到523人,占整个调查问卷的89.7%,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大多处于形成阶段,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在经历着自我认同问题。
  2、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认同
  青少年时期自我认同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青少年特别是进入大学的青少年,离开了父母,逐渐独立,但是,他们依然有可能非常依赖父母,这种独立性与孤独感之间的冲突会在青少年末期非常的突出。他们会发现日常生活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有条理和有章可循,而是异常琐细且充满了无序,甚至蕴涵着人对事物的真实感的丧失。一旦这些无序摆在他们面前,他們就不知道怎样“继续”自己的生活,望着时钟指针一分一秒的走过,却不知道下一分钟里会发生什么,在认知和情感方面他们失去了方向,从而陷入了本体不安全感或是同一性混乱之中。
  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个一年级大学生在系办公室门口探头探脑,迎着一位走出来的教授说到:‘教授,有一个问题使我苦恼,我想向您求教。’‘什么问题?’教授问道(他是一位著名的逻辑专家)。‘怎么说呢,有时候我觉得我并不存在。’‘谁觉得你不存在?’教授追问道。‘我觉得,’那大学生惊慌失措地回答了一句,再也没有说什么就溜了。他感到自己的问题太荒唐,他很难为情,所以不敢说下去了。”①也许,那位年轻人是失去了自身肉体的实在感,或是他感到没有什么情感体验,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状态?或许是他觉得什么事都身不由己,自己不能做主,总是受人控制?或者是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不充实,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其实这个年轻人正体验着的就是个自我认同焦虑问题,也就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问题。
  这种现象就是当代青少年自我认同出现危机的体现,这也是摆在我们德育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我认同出现危机并不意味着无路可循,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有矛盾才会激发人们解决矛盾的勇气和信心。
  
  二、挖掘珠海名人文化资源,塑造大学生自我认同
  
  珠海,是珠江口西岸的一个边陲小镇,人口只有几千人,但是近代以来却产生了五十多位历史名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珠海产生的历史名人以三类人最为突出,即留学教育的先驱,大买办和社会主义工人运动领袖。珠海人在不同时代都走在时代最前列,总能为天下先。它不但在全国是引领潮流的人物,就是在广东这个走在潮流前面的省份,珠海也是先走了一步,出现了那么多历史人物。
  那么,珠海人的特质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挖掘的珠海文化精神。这些文化资源对塑造大学生自我认同有哪些影响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留学教育的先驱——塑造大学生对人生意义和情感的追寻
  容闳有很深的爱国情结,这从他一生的行动——留学、经商、洋务、兴学、改良、革命的活动中都有表现。
  容闳,1828年11月17日生在珠海南屏村。1840年11月入马礼逊学校。6年以后,马礼逊学校教师要回国,决定把班中最好的学生带走,他们是容闳、黄宽和黄胜。后来,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直到25岁才回来,在洋人教育下度过18年。
  一个7岁的孩子就进了教会学校,容闳可以说是西方教育下长大的青年。就是这样一个“西化”青年,当基督教与中国舍一求一的时候,他毅然地选择了祖国,拒绝了上耶鲁大学的奖学金。他对祖国的如此深爱,原因是什么呢?他的爱国情结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
  耶鲁大学图书馆藏文献,其中最早的一封信是1848年6月7日容闳写给加劳德尔博士的信。此信主要说明暑假去纽约、费城旅游,由于布朗夫人和朋友热情挽留,打乱原计划,没能前往加劳德尔博士家中小住数日,因此深感歉疚。容闳又写道:“请告知我,有没有中国鸡蛋和鸡送给你,如果没有,我可以设法为你谋求若干。”容闳的这封信颇有人情味,而且把中国鸡蛋和鸡视为珍品送给美国师长,既得体,也蕴涵着对祖国的感情。这是一个中学生的情怀。
  1849年4月12日,容闳写给美国友人S•W•威廉先生,这时威廉已全家到达中国广东。信中容闳除慰问旅途疲劳之外,还请威廉帮忙。一是希望威廉雇用自己的哥哥,意在借此稍减家中经济困难;二是请威廉到自己家中看看,向母亲和姐姐说明延期回国的理由。因为原来计划两三年内学成归国的。又请威廉向叔叔做较详细的解释,说明整个学习要六年时间,希望叔叔能协助说服母亲。容闳也坦率地告诉威廉,家人担心他信奉基督教并且不再回国,渴望他尽快回来赚钱养家。
  从这封信我们看到了容闳永久的爱国情结的深层原因了。他眷恋的祖国,是放不下心来的母亲、姐姐和哥哥,时刻惦念的是自己这个贫穷的家。他的家太穷了,过着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容闳如果有可能学三年而不是六年,那他会一天不不停的急奔家乡,赚钱奉养母亲。
  牵动容闳心灵的,只有珠海的家,一个贫穷而不稳定的家。海外学子烦恼的事可以说是一个连着一个,但是没有什么事比思虑起贫困的家使他更烦恼了。哥哥的去世,家中的顶梁柱塌了,今后母亲姐姐如何生活?容闳整整悲痛两周,而且后悔自己“早就该返回家园”。
  但是正是这幼儿的7年,他从家庭的伦理活动中,从生活习俗和礼俗的教化熏陶中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却支配容闳的一生。
  西方人不太容易理解中国人的孝心和对兄妹手足的心连心的感情。他们的家庭伦理观念很淡,中国人则不然。如果出国留学的人在家中是长兄,他的责任感更为强烈而沉重。对家庭如此,留学生们对祖国也是如此,因为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家与国是连在一起的。
  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就体现在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解读和亲身体验,感同深受,在他们的心中就会自然地萌发出新时代对国家的一种情感,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心中总是系着自己的祖国。以容闳为代表的早期留学先驱,在留学和后来的生涯中,情系祖国,志在振兴中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国、为民的情怀,而正是这种情怀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二)买办资产阶级——塑造大学生对自我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探求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注入中国,它的主要据点就是洋行。
  广东香山人(珠海)在鸦片战争以后被看做是买办的同一语。因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买办几乎全部出自珠海。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珠海出现了三个大买办,一个是唐廷枢,是英国老牌大洋行怡和洋行的总买办;一个是徐润,是英国老牌大洋行宝顺洋行的总买办;再一个是莫仕扬,是英国大洋行太古洋行的大买办。这三个英国老牌大洋行的总买办,没有一个出自广州,没有一个出自香港,也没有一个来自上海,而全部来自珠海,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1、唐廷枢
  唐廷枢,1832年生于珠海唐家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买办,洋务运动官员和民族资本大企业家。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唐宝臣当时在教会学校当仆役,为了能让自己孩子上学,他同当时马礼逊学校校长兼教师布朗签订延工8年的合同。1842年,唐廷枢、唐廷植、唐廷庚兄弟3人入读马礼逊学校。1848年,16岁的唐廷枢从马礼逊学校毕业,学得一口流利英语。毕业后他在香港一家拍卖行当低级助手,后来又到香港巡理厅当翻译,两年后担任正翻译,后来又担任大审院正翻译,上海海关副大写、正大写兼总翻译。
  1863年,唐廷枢接替林钦出任怡和洋总买办。在这一期间,他倡议和牵头第一次在洋行中设华股,尤其在洋行属下的诸如华海轮船公司等企业,华人入股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唐廷枢还和前任买办林钦合伙开设茶栈,还投资于上海钱庄,投资于洋行属下的保险公司、航运公司等。
  唐廷枢经常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他是个孝子,他奉母命和弟弟一起赈济山西灾民。为此光绪皇帝赐建“乐善好施”牌坊。在开平矿务局他也多参与善事。在他60寿辰时,全矿工人和附近48个矿区乡绅民众,齐赠一把“万民牌伞”,以示祝愿。
  1883年唐廷枢受李鸿章委托游历欧洲,考察船务与商务,为北洋海军订购了一批铁甲船。1892年唐廷枢病逝于天津。享年60岁。当时中外对他逝世反应强烈,各国驻天津使领馆均下半旗致哀。李鸿章从前就说过:“中国可以没有李鸿章,不能没有唐廷枢”。唐廷枢逝世后李鸿章亲往题送挽联。报界评论:“唐景星的一生,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时代”。
  2、徐润
  在香山珠海的大买办中,没有受过洋人教育,从土生土家中走上买办道路的,首先当推徐润。徐润,1938年生于珠海北岭村,又名以琼,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8岁开蒙,14岁离家,受到较好的传统启蒙教育。那年在上海开丝茶庄的叔父徐荣村回乡过年,春节过后把侄子徐润带到上海。起初叔父送徐润到姑苏西园继续求学,走科举功名之路。因为徐润的广东话与姑苏话相去甚远,无法完成学业,连生活都难自理,只得回上海,在伯父徐钰亭安排下进入宝顺洋行当学徒。
  宝顺洋行是英国在华的大洋行,同怡和洋行并肩。徐润进入洋行后,刻苦学习英语和茶叶生丝检验知识,又由于勤劳乖巧办事练达,很快地由学徒、上堂帮帐,24岁升任主帐,以后又升至副买办,总买办,颇受洋行大班器重。
  徐润进入轮船招商局之后对招商局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招商局在徐润加入后,企业蒸蒸日上。货源上有“分运漕粮”,资金上有唐、徐的支持,在管理上有西方企业先进方法,招商局走上良性循环。即使在外轮竞争的强大压力下,招商局也大有可为的。股东们都增强了信心。当时的《北华捷报》的一篇文章讲:“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商人对这个企业有信心的表现。只要是官僚们控制企业,这些商人总是有戒心的。现在官老爷们,有的离职了,有的不参与管理了,商人们才敢投资入股。”②
  徐润同唐廷枢一起办了不少民族资本企业,许多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企业。此外,徐润自己还兴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印刷厂——同文书局。他还写了《上海杂记》和《徐愚斋自叙年谱》,记述、考证了上海开埠以来经济社会变化的具体事实,很有史料价值。
  徐润同所有香山珠海买办一样,都肯拿出巨款救助灾民。他终生在外,很少返回家乡,但对家乡公益事业他总是全力捐助:修庙、筑路、济贫、办义学等总是“唯乡人之所欲者为之”。
  3、莫仕扬祖孙三代
  从珠海出去的大买办中,只有莫仕扬一家一直活动于香港,其他大买办都在上海和内地活动。也只有莫家没有从买办完全转为民族资本。这同地处香港有关,同太古洋行老板的经营理念有关。
  莫仕扬,1820年生,名维俊,号彦臣,香山珠海金鼎会同村人。他自幼聪颖过人,从家乡到广州做生意,勤奋而有经济头脑。在广州结识了十三行的人和洋人,粗通英语,深谙洋务,很快得到洋人信任,1860年到香港经商,1870年出任太古洋行第一任买办。莫仕扬1877年逝世,享年59岁。他的次子莫藻泉接任太古洋行第二代华人买办。
  莫藻泉1857年生,自幼受到父亲经商影响,较他父亲更有商品竞争意识。任职其间,除任买办之外又另开“南泰商号”,让他的族侄莫仲达任主事,以沟通商人与洋行的商务活动。
  莫藻泉对家乡公益事业十分关心,设仓济贫、植树造林、兴义学、建庙宇、修族谱等。这些在族谱中都有记载。1971年莫藻泉病逝,享年60岁,他的次子莫干生接任太古洋行第三任華人买办。
  莫干生1882年生。他接手买办后太古洋行的糖厂、船坞、保险、航运、漆厂、外贸等业务继续发展。到莫干生买办时代,太古洋行的实力已经超过老牌的怡和洋行,成为英国在华洋行之首,莫氏家族成了这个庞大英资企业的支柱。
  三代60年期间,莫家与太古已密不可分,莫姓与太古也密不可分。久而久之,莫家民俗、会同村民俗已溶进很深的洋人民俗,中英文化在莫家祖居地珠海金鼎镇会同村已经有了明显的交融。不难想象,会同村莫姓受惠于莫家60年,这60年中会同村中的民俗都会发生很大改变,比如重视外语学习,有商业传统,懂得英国人经商与生活习惯,甚至懂得现代航海技术等。
  香山珠海产生了诸多中国大买办,同珠海人的商业文化观念有直接关系。香山珠海人的商业文化观念受西方人影响,具有浓厚的资本主义商业观念,即进入市场、自由贸易、优胜劣汰、竞争冒险等品格。加上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的诚信、亲情乡情等家族经商观念,构成了出产大买办的独特基础。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珠海商业文化以西方商业文化为主,所以它能适应西方洋行开辟中国市场的需要。但是这些买办内心深处又都还有爱国情怀,一当他们可以独立经营摆脱买办生涯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又都能站在同洋人对立的立场上,走洋务官员或大民族资本家的道路。他们在脱离洋人独立发展中国资本的时候,又主要是靠西方管理理念经营民族企业。他们是成功的,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管理方式是先进生产力的结晶,珠海买办在追求西方方法取得巨大利润时,也推动着中国的进步。
  珠海的这些大买办从小学徒到总买办,同时又兼大商人,最后又变成清政府的爱国官员,与洋人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最后大多数又完全转化成为民族资本家。他们从凭借帝国主义特权发财的大买办到同洋人在航运业、采矿业中生死搏斗的爱国企业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他们身上得到深刻的认同。大学生在了解这些大买办历史事件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和国家发展的历程。
  (三)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塑造大学生对时代命运和历史使命的担当
  到了20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上兴起。当时中国最早出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又是珠海人杨匏安,在北方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当时曾有“南楊北李”之誉。当工人运动在中国兴起的时候,珠海人苏兆征、林伟民又成为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的领袖。后来苏兆征又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
  1、杨匏安
  杨匏安,香山南屏(今属珠海)人,早年曾在恭都学堂求学,后又考入广州高等学堂附中,,师从广东一些有名的国学大师,同时,也接触到一些改良派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后来,他东渡日本,到横滨半工半读,此间接触到社会主义的著述,从此开始追求社会革命理想。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后,他认为只有马克思才能救中国,翻译了日本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著述,并于同年写成了包括《马克斯主义》(当时的译称)在内的《世界学说》,与李大钊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时问世。后人谈起国内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往往有“北李”和“南杨”之说。
  1921年春天,杨匏安由谭平山介绍加入了广东的共产党发起组织,1923年,他又受中共中央委派参加国民党的改组。1926年,蒋介石压迫共产党和左派,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杨匏安被迫辞职,后仍在广州做统战工作。1931年7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杨匏安不为所动。敌人改为严刑逼供,他咬紧牙关,只字不吐,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6岁。
  2、苏兆征
  苏兆征,广东香山淇澳岛(今属珠海市)人,1885年生。苏兆征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到父母“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和“人穷志不穷”的教育,逐渐养成了勤俭和善、正直无私、见义勇为的优良品格。
  1903年,18岁的苏兆征为了谋生,赴香港在一外轮当杂役。1908年,苏兆征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运动。在孙中山等受到密探追捕时,他机智掩护他们脱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很快在中国海员中传开,苏兆征曾随船到过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进一步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经过情况,并有机会阅读新文化运动的书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1921年3月,苏兆征和林伟民等人倡导,在香港成立中华海员工会联合总会。1922年1月12日,在香港海员举行的大罢工中,苏兆征被选为罢工总办事处总务部主任和谈判代表之一,接着任代理海员工会会长。
  1925年春,苏兆征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苏兆征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全国海员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在中共五大上,苏兆征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在党的八七会议和中共六大上,均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严酷的斗争环境,长期的忘我工作,苏兆征于1929年2月25日病逝。
  他们的一生业绩所体现出来的对时代使命的探求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珠海的宝贵文化资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挖掘。把这些文化资源挖掘出来,让大学生亲自感受和体验,可以让他们内心形成共鸣,自觉地内化成他们对时代命运和历史责任的担当。
  通过这些人的历史文化事件,教育大学生树立爱国、为民、刻苦、求实、进取、诚信的精神品格,达到对自身生命、人生意义以及价值情感的认同。
  
  注释:
  ①[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11-12.
  ②《北华捷报》1881年10月4日.
  
  参考文献:
  [1][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2][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王远明主编.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0.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由于所受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产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千个,才会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近年来,我一直探索并实践着批注式阅读,学生在这个批注过程中产生了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尝到
期刊
摘 要:区分性评价在美国教师评价中得到广泛的运用。通过阐述这一全新的评价制度与理念,借鉴此评价理论与实践,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应承认教师差异,放弃传统的“一刀切”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积极性,关注教师个性,形成有特色的幼儿园文化,从而建立起一个能适应个别差异和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美国区分性教师评价;幼儿园教师评价;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区分性评价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
期刊
摘 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非常注重加强党的理论学习,系统形成了“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的科学学习观,为中国共产党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探索新中国建设道路起了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关于学习的论述对建设学习型政党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学习观;学习型政党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的作者逄先知曾说过:“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论述《桃花扇》的悲剧结局不仅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而且符合生活发展的规律,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反映了其思想境界,使之成为中国古典戏剧史上真正的大悲剧。  关键词:桃花扇;悲剧;结局    恩格斯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句话点出了悲剧的实质是毁灭有价值的东西。而中国的反映男女爱情悲剧的传统戏曲,大体都只是程度不等地写到了诸如:贫富差异,门第不合,
期刊
摘 要:鲁迅对重铸民族精神的探索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鲁迅终其一生都把“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精神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自己“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精神的方法与措施,显示出一种可贵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他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关键词:鲁迅;民族精神;探索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深重,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危难更是达到空前的境地。一部分
期刊
摘 要:由于物流冰山现象和效益背反现象的存在,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本文通过利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然后从作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物流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作业管理    随着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第三利润源泉”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物流领域的成本效益原则。但是由于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物流成本核算体制的滞后,企业无法确切
期刊
摘 要: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认为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有效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健康的审美观。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体育教学    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与载体,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和审美素质的
期刊
军队实行采购制度以来,采购效益一直是社会各界尤其是军队采购部门关注的重点。大力提高军队采购效益,对于节约采购资金,提高采购效率,保障部队战斗力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提高军队采购效益作一粗浅探讨。    一、军队采购效益的含义    所谓军队采购效益,是指军队采购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军队采购效益即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效益,是指费用与效用的比较,即采购成本与财政资金节
期刊
军队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管理,而管理离不开信息,军队会计信息是军队会计管理和决策的基础。真实可靠、适时有效的会计信息,是编制经费预算、制订财务计划、进行决策及控制等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数据来源。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军一直面临着会计信息失真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了军队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军队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因此,分析影响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并提出提高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就成为当前我们迫切需
期刊
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的进程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从静态的事后核算向动态的、参与经营过程的财务管理方向发展;  2、财务管理从战术性、事务性的管理向战略性、全局性的经营理财方向发展;  3、财务管理从内部的、独立的职能管理向开放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的集成管理方向发展;  4、财务管理从手工操作、手工分析向计算机操作、智能分析方向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