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i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断一:
  师:课前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四根长度不等的小棒,分别是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如果要你围一个三角形,你准备选用几根?为什么?
  生:我选用三根,因为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
  师:那你准备选哪三根纸条呢?(思考半分钟后汇报)
  生:汇报各自的选择
  师:随学生汇报将学生选择情况填写下表: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选择的三根小棒围三角形,看看结果会怎样?
  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
  师:随学生回答,把操作结果填在表中。
  (一生回答:4cm、6cm、10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师让其到黑板上围一围,其余同学观察、评议、纠正,得出正确结果)
  师:同学们都是选了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请你仔细观察每组中三根小棒的长度关系,看看有何发现?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生1:我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中,把两根的长度加起来要比另一根大。
  生2:我发现其中两根的长度相加的和小于或等于另一根时,就围不成三角形。
  生3:我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两根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4:我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短的两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师:同学们在操作中的发现都很了不起,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边。(板书)
  片断二:
  师:请拿出信封中的4根小棒,它们的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
  请你动手围一围,看看哪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三根不能围成三角形?再想想这里面有没有秘密。
  生:动手、动脑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的选择和围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长完成下表:
  师:选择两组结果,投影仪上展示。
  师:请你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发现了什么?
  生:两条短边相加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师:请你观察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又有什么发现?
  生:两条短边相加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的不能围。
  师:再在小组里围一围,把发现的规律写在表格中。
  生:动手、动脑
  师:请把你们小组发现的规律大胆地读一读。
  生:交流
  师:板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生:齐读。
  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这一发现?
  生1:围几个不同的三角形,量一量边长,比较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生2:画一个任意三角形,量一量边长,比较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师:现在你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结论?
  生:我想告诉大家任意一个三角形两条短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
  师:同学们通过动脑发现了规律,现在我们就应用这个规律来做题。
  反思:以上两个片断都给学生提供了相同的操作材料:从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中任意选三根围三角形,看看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几根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比较,自然而然地把操作结果分成了两类,发现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能围成三角形,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小棒时围不成三角形。从而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边。
  但两个片断的教学结果截然不同:片断一中处理的不足,一是失去了导的时机,二是没有把握导的本质。教师的“导”显得苍白、无力,结果仅有优等生在发表见解,大部分中下学生成了听众,他们并不能真正意义上进行抽象、概括。
  片断二中教师选择开放式教学,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放得真心、放得实在、收得适时、收得自如。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能全面地、主动地、生动地进行探究,在交流、借鉴、欣赏的过程中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争论、学会了质疑。它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中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的过程,教师抓住了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诱发学生在“问”中学。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3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中学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展开协作,通过“社会协商”来磨合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解释,最终达成共识。这样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多向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加快了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更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不断鼓励学生主動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探”中学习数学。
其他文献
历史的长河冲刷出百世的英雄,他们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魏武帝“周公吐浦,天下归心”的壮志,清圣祖“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的洒脱。这些历史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都以各自的特点屹立于时空的巅峰。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集军事、政治、文学等才能于一身,作为一代伟人,他同样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一样具有英雄的特质,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舍我其谁
期刊
说到“事”,便想起许多关于“事”的名言锦句,诸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志者、事竟成;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等等。古今中外,关
期刊
文本意义蕴含于人物、场景、语言、结构中,是客观的存在,文本的存置为学生理解文义提供了条件,也为他们体悟作者的情感奠定了基础。然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文本解读过程中不同个体获得的不同体验或认知,又是阅读者创造性解读的必然结果。毕竟,尽管面对着同样的文本,由于知识、经历、心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出现认知上的差别,实在是正常的。  文本解读永远会带有阅读主体强烈的主观倾向和鲜明
期刊
因果联系作为客观事物普遍具有的一种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也是人们用以探索和揭示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因果联系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由原因诸要素运动变化发展转化为结果诸要素的过程,是一种转化与被转化的关系、引起和被引起的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梯度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理解,也要善于给学生以适当的阅读指点,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欣赏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雨说》(人教版九年级上)这首诗时,我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生1:我喜欢“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因为,这个诗句形象地写出了旗子在雨
期刊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对我们的教师产生极大的冲击。为了积极应对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需求,全体教师都投身于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活动中来,主动吸纳新的教学理念,并在工作中实践着。现在每一位教师在谈论新课程理论及经验时都能说得条条是道、津津有味,但在实践操作中,还是有些偏差。下面就我的所见所闻列举如下:  1要积极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与一位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时,他语重深长地
期刊
新课改的实施与发展,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舒张,教学气氛也异常活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  1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
期刊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我认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提出已多年了,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因受应试教育的
期刊
【摘 要】 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水平、实践能力,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变苦学,死学为乐学、易学、活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会探索科学规律,以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启发 猜想 实验论证 问题解决    当前,物理教学逐步走向生活,走向实际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考试成绩为主,实践能力为辅的状况,这与新的教学要求是不相一致的,而在教学活动的
期刊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已成了当今急剧变化的社会的生存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新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但是在现实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