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银行要实现标准化、规则化管理,要注重长远利益,增强银行的主动营销意识。文章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经营效率和措施。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经营效率评价 措施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是指商业银行在保证其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并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资源合理流动的能力,是竞争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
1、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的实证分析
1.1、盈利性指标
①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净利润,银行资产总额,反映银行资产获利能力,其因银行的规模及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②资本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反映银行资本盈利水平,资本利润率越高,表明银行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其经营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1.2、营业费用率指标
营业费用率指标是考察在一定产出水平下成本耗费节约程度的一项较好指标。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控制营业费用支出的能力越强,经营效率越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率都比较高,股改前的2000-2003年平均为27.18%,股改后的2009年平均为28.91%,可以推测是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臃肿、员工过多,业务管理费支出名目繁多,各项大额开支过多,使营业费用居高不下占比过大。
1.3、资产配置能力指标
①存贷比率
存贷比率=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既反映银行资产配置效率,还表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建没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的平均存货比率分别为66.72%、73.39%、73.93%和78.40%。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不尽合理,4家国有银行2000—2003年3年的平均贷款余额仅占存款余额的70%左右,这充分反映了其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对无效性以及资产配置的低效率。
②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一直很高,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4年的平均存贷比率分别为15.98%、24.47%、27.28%和43.93%,其中农业银行最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点:影响银行资产配置效率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低效运行,形成大量坏账;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受社会目标的影响而没有按照资产配置原则配置银行资产,影响了银行资产配置效率,加大了银行风险。
1.4、股权收益率模型
股权收益率模型:ROE=ROA×EM=AU×PM
×EM。ROA为资产收益率;EM为股权乘数,等于银行的总资产除以银行总的权益资本额,该乘数反映了银行的资产来源状况及其财务杠杆的程度;AU为银行的资产利用率,等于银行的总收入除以银行的总资产;PM为银行的利润率,等于银行的税后净收益除以银行的总收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股改前2000-2003年的平均ROE值分别为4.65%、2.23%、2.63%和1.15%。股改后的2009年情况就出现了变化。除了中国银行以外,其余股改的两家银行和农业银行的AU值都出现了上升,农业银行上升得最少,上升了0.13%。建设银行提高得最多,提高了0.62%,说明股改比较久的银行的资产利用率还是有较大的提高。3家股改银行在股改后的EM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PM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
2、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建议
2.1、标准化管理
银行要实行标准化、规则化管理,包括统一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和针对员工的标准化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因员工行为的差异性而产生的非标准化服务;银行还应在增收节支、减员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将成本考核纳入正常的工作之中,在日常物品使用上尽量做到集中采购,在硬件设施等固定资产使用上要防止闲置或浪费,强化系统的资源共享,努力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使产品和服务更手客户的需要。
2.2、岗位责任管理
在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上要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作用,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提高人才竞争的核心力,依据岗位职责的不同设计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明确岗位之问的权责关系,避免出现管理交叉、管理漏洞、管理不兑现,防止管理过程中的推诿扯皮现象。
2.3、差异性管理
国有银行在拓展新业务的同时要注重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发挥地域优势,做到速度与效率、开拓与稳健统筹兼顾;对国有银行各种业务的管理要加大力度、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对业务开展落后的分支行要重点监管,如信貸业务的管理;对于高价值客户和低价值客户,银行可以有差别地提供服务,为前者建立及时、全面的客户服务信息系统.为后者简化服务流程,突出集中处理、方便快捷的特点。
2.4、改善外部的法制和信用环境
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需要一套有利于金融合约的执行、贷款回收和担保品实现的法律制度。在确立和实现银行对担保品的合法权益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法律框架的构成应当包括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及财产法,才算完整。还需要执行和精简法院程序,以便根据这些法律寻求迅速而有效的补救方法。信用环境始终是和法律制度相辅相成的环节。
2.5、加强银行的创新
不断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及服务体系是银行效率提升的主导方向。要应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组织结构上、人员结构上对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使业务流程快速细致、齐全周到。
2.6、优化资产配置,实现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三者的协调,提高资产配置效率优化资产配置效率的关键在于实现资产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缓解因信贷扩张和紧缩而给银行带来的冲击。改变信贷结构单一格局的方法不外乎是提高有价证券特别是国债和短期债券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房地产信贷等贷款业务,尽力扩大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的核心还在于尽可能地减少非盈利资产的比重,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然也不可忽视贷款风险管理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君.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方法及改进[J].管理现代化,2007
[2]李雄.现代信息技术与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8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经营效率评价 措施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是指商业银行在保证其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并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资源合理流动的能力,是竞争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
1、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的实证分析
1.1、盈利性指标
①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净利润,银行资产总额,反映银行资产获利能力,其因银行的规模及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②资本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反映银行资本盈利水平,资本利润率越高,表明银行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其经营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1.2、营业费用率指标
营业费用率指标是考察在一定产出水平下成本耗费节约程度的一项较好指标。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控制营业费用支出的能力越强,经营效率越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率都比较高,股改前的2000-2003年平均为27.18%,股改后的2009年平均为28.91%,可以推测是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臃肿、员工过多,业务管理费支出名目繁多,各项大额开支过多,使营业费用居高不下占比过大。
1.3、资产配置能力指标
①存贷比率
存贷比率=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既反映银行资产配置效率,还表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建没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的平均存货比率分别为66.72%、73.39%、73.93%和78.40%。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不尽合理,4家国有银行2000—2003年3年的平均贷款余额仅占存款余额的70%左右,这充分反映了其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对无效性以及资产配置的低效率。
②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一直很高,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4年的平均存贷比率分别为15.98%、24.47%、27.28%和43.93%,其中农业银行最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点:影响银行资产配置效率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低效运行,形成大量坏账;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受社会目标的影响而没有按照资产配置原则配置银行资产,影响了银行资产配置效率,加大了银行风险。
1.4、股权收益率模型
股权收益率模型:ROE=ROA×EM=AU×PM
×EM。ROA为资产收益率;EM为股权乘数,等于银行的总资产除以银行总的权益资本额,该乘数反映了银行的资产来源状况及其财务杠杆的程度;AU为银行的资产利用率,等于银行的总收入除以银行的总资产;PM为银行的利润率,等于银行的税后净收益除以银行的总收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股改前2000-2003年的平均ROE值分别为4.65%、2.23%、2.63%和1.15%。股改后的2009年情况就出现了变化。除了中国银行以外,其余股改的两家银行和农业银行的AU值都出现了上升,农业银行上升得最少,上升了0.13%。建设银行提高得最多,提高了0.62%,说明股改比较久的银行的资产利用率还是有较大的提高。3家股改银行在股改后的EM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PM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
2、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建议
2.1、标准化管理
银行要实行标准化、规则化管理,包括统一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和针对员工的标准化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因员工行为的差异性而产生的非标准化服务;银行还应在增收节支、减员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将成本考核纳入正常的工作之中,在日常物品使用上尽量做到集中采购,在硬件设施等固定资产使用上要防止闲置或浪费,强化系统的资源共享,努力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使产品和服务更手客户的需要。
2.2、岗位责任管理
在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上要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作用,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提高人才竞争的核心力,依据岗位职责的不同设计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明确岗位之问的权责关系,避免出现管理交叉、管理漏洞、管理不兑现,防止管理过程中的推诿扯皮现象。
2.3、差异性管理
国有银行在拓展新业务的同时要注重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发挥地域优势,做到速度与效率、开拓与稳健统筹兼顾;对国有银行各种业务的管理要加大力度、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对业务开展落后的分支行要重点监管,如信貸业务的管理;对于高价值客户和低价值客户,银行可以有差别地提供服务,为前者建立及时、全面的客户服务信息系统.为后者简化服务流程,突出集中处理、方便快捷的特点。
2.4、改善外部的法制和信用环境
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需要一套有利于金融合约的执行、贷款回收和担保品实现的法律制度。在确立和实现银行对担保品的合法权益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法律框架的构成应当包括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及财产法,才算完整。还需要执行和精简法院程序,以便根据这些法律寻求迅速而有效的补救方法。信用环境始终是和法律制度相辅相成的环节。
2.5、加强银行的创新
不断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及服务体系是银行效率提升的主导方向。要应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组织结构上、人员结构上对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使业务流程快速细致、齐全周到。
2.6、优化资产配置,实现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三者的协调,提高资产配置效率优化资产配置效率的关键在于实现资产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缓解因信贷扩张和紧缩而给银行带来的冲击。改变信贷结构单一格局的方法不外乎是提高有价证券特别是国债和短期债券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房地产信贷等贷款业务,尽力扩大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的核心还在于尽可能地减少非盈利资产的比重,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然也不可忽视贷款风险管理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君.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方法及改进[J].管理现代化,2007
[2]李雄.现代信息技术与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