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c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曹伯高,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省兴化中学校长。2007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09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7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泰州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泰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主持人。
  曹伯高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25年,多年来致力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摸索出“定大方向阅读—— 集小疑问交流——作总结性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近年来,作为兴化中学“高中作文特色教学”的首要策划人与一线指导者,为打造“兴化中学作文教学特色品牌”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省“十五”规划课题“引导学生研究本地文化,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对促进本地区校本课程建设具有首创性、开拓性意义。
  在《中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教研文章四十余篇,获奖论文4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立撰写的作文教学专著《高考作文有效升级训练16讲》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朴实”,这是曹伯高语文教育的主张。朴者,本色也;实者,本真也。朴实者,不浮华、不虚饰之谓。朴实也是他的教学风格,“风格就是人”,曹伯高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质朴而厚重,真诚而实在。
  曹伯高的“朴实语文”有三个维度:服务“人的发展”,遵循“美的规律”,体现“审美理念”。朴实语文以美的追求为线索,串起三个问题:语文是什么?语文教育为什么?语文教学应抓住什么?
  扬州高寺有一对联:“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问君何处安身?”语文教育也长期不知安身何处,唯问今夕是何年。回顾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语文教育的“政治化”色彩很浓,语文课重在诠释政治观念;当市场经济成为普遍共识时,语文教育的“工具化”得以凸显,语文课致力于应试的知识技能训练;十年的课程改革,几乎到处都是建构主义的信徒,倘问建构为何物,则又茫茫然。殊不知此次课改正标志着语文教育从工具形态转向人学形态,教育的重心由社会转向人,教育目的由培养获得语文知识的工具人转向培养能自如应用语言的社会主体人,教育内容由社会形态转向人的生活形态。
  曹伯高深有体会地说:“语文课程是一门有鲜明的人文特征的课程,除了‘知’这一所有课程都具有的共性之外,其‘情’‘意’方面的个性尤为显著。”语言文字本身包含有丰富的情意,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心灵与文本互动共振的过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意”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绝不是语言文字的精心堆积,语文教学绝不是语文知识的简单授受。语文教育必须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重要目标,这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曹伯高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其完美人格的塑造,理应承担起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责任。
  教育有其悠久的历史,语文学科是一门古老的课程,现代学校制度和课程制度的建立打破了母语教学文史哲一体的格局,但“文以载道”的传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被长期诠释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直接服务于阶级斗争这一主题。语文失去独立的地位,语文课变形为政治课,语文教育演变为政治思想的教育。
  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叶圣陶、张志公等有识之士强调语文学科的独立地位,主张语文是一种工具,强调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语言工具,这无疑有现实的针对性,对语文教育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上世纪末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代表性的口号是“语文姓语”,强调语文知识的客观性和效用性,强调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累积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却忽视了语言工具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语文的应然性和精神性。当语文评价采用标准化考试作为唯一手段时,这种偏颇被推向极端,造成主体的失落、精神的消退、人文性的淡化,工具理性完全取代了价值理性。
  随着人文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呼唤,语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迫切,作为长期扎根在学校管理和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校长,曹伯高痛切地感到语文教育中人的不在场。他说:“许多的所谓教改也还是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在转,是属‘应考’的改革,并非‘树人’的改革。”“我们的语文教育围绕的是‘文’而非‘人’,这就颠倒了本末。”这话说得很尖锐,但的确切中时弊。他主张,“属人的教育就要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人的发展来进行”,对此,没有人能够提出反对的意见。当前“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曹伯高的回答是:习得个体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而且还要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价值观点与思想品德。他尤其强调,语文教育要“致力于满足学生审美体验,精神发展,人格构建和人生信仰的培植”。
  曹伯高提出语文教育要遵循“美的规律”,这是一个富有思辨色彩和理论深度的命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唯一直接涉及美的本质问题的专著。马克思在本书中直接谈到美的有两段:一段是在“异化劳动”部分谈到“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再一段就是“共产主义”部分谈到人的感受的丰富性。对这两段的诠释长期以来见仁见智,争论甚多。曹伯高认为“教育遵循美的规律”,就是要在教育活动中把社会目的性(善)与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真)高度统一起来,能够自由地掌握和驾驭规律,顺利地到达现实的彼岸。语文教育改革既要革新理念,更要将理念和目标融化为具体的教学策略,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以“美的规律”观照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使曹伯高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他的认识也就更有穿透力。人之区别于动物在其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一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美体现了感觉的丰富性。“美”消融了主客观的对立,使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知情意达到和谐与融合。曹伯高以哲学的思考和美学的趣味将老生常谈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了个性化的诠释。他没有满足于形而上的思辨,而是由“美”切入语文教育,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他指出:“语文教育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越来越忽视了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化内涵,价值意蕴,审美品位,变成了琐碎的技术之学、推理之学。丰富的文体被僵化为权威的注释,多元的解读被溶解为唯一所指,人物奥秘无穷的魅力被肢解为片面单调的阶级意识。个性消失了,个性教育也丧失殆尽。”我们从这一段激烈批评的话语中能体会到他对充满活力和文化意蕴的语文沦为如此丑陋和死气沉沉而痛心疾首。曹伯高认为语文教育一定要紧扣文本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美启智,以美育人。   曹伯高提出“朴实语文”的口号,倡导语文的返璞归真。朴实语文的重要标志是教学的真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实即是体现语文课堂的原生态,教学过程体现为真实的认识过程,既有成功,也有失误,学习过程本来就应该是试错的过程,教学过程本来就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矛盾交织的过程,认识的深化即意味着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地伴有豁然开朗的顿悟,也会有百思不解的困惑;教师的相机引导并非一定心想事成,学生的自读自悟绝非心有灵犀一点即通。教学过程中倘若一味地追求热闹,追求精彩,事实上常常意味着弄虚作假,或哗众取宠。教师不是神仙难免出错,学生并非天才难免启而不发,授课并非演戏难能满堂生辉。鲁迅先生说得好,“有真意,去粉饰,少卖弄”,这或许正是曹伯高朴实语文实质之所在。
  朴实语文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扎实”,即通过扎实的语言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掌握语言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言语教学是关于语言运用的教学。毛泽东同志说,语言这东西不下工夫是学不好的,他提倡读点语法修辞和逻辑。他又说读书的目的全在运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点不在语言知识体系的把握,而在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曹伯高引叶圣陶先生的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语文教学就理解方面说,是习得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形成一种技能。两种必须联成一贯,知识是必要的,但关键要会运用。”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侧重点在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二者的融合即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一致,语文教育的过程于是成为遵循“美的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唯物的——实事求是,真实而扎实;又是辩证的——在预设和生成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的深化,帮助精神生命不断生长与提高,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达到一致。谈教育不离语言训练这一根基,谈语文不离人的发展这一目的,曹伯高的语文教育思想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辨性和实践性。
  曹伯高是中学语文教师,但他有很好的美学理论修养,他对蒋孔阳美学思想尤有研究。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出现美学研究的热潮,大师迭出,流派众多,各有建树,蔚为壮观。何为美?蔡仪持客观说,高尔泰持主观说,朱光潜持主客观统一说,李泽厚持精神社会实践说。蒋孔阳历时14年写就《美学新论》,比较各家,自成新意,提出“审美关系论”。他说:“美学当中的一切问题都应当放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来加以考察。”同样,语文教育中的一切问题,也要放在人、人性、人的精神、人的价值这些现实的生活意义中来理解。罗尔斯说:“如果正义泯灭了,人类是否还值得在地球上生活。”没有思想的内涵,没有情感的色彩,没有价值的倾向,没有人性的主张,没有心灵的律动,试问语文还剩下什么呢?世界上有这种空壳的语文吗?
  “贲象穷白,贵乎反本”是儒家之美,“大音希声”“抱朴守真”是道家之美,“担水劈柴无非妙道,翠竹黄花皆为菩提”是禅宗之美。儒释道三家均以朴实本真为美,可见“美”,并非意味花哨,“美的规律”恰恰导向于“朴实语文课堂”。“朴实课堂”以“求真”为教学的本色,真诚地面对学生,面对问题,面对差异。“朴实课堂”既尊重教材,又不迷信教材,关键在于教材处理的生本化、结构化,利教,利学,利考。这是很务实的、很清醒的认识。“朴实课堂”着眼于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让学生有学习体验、学习快乐,收获学习的成功。“朴实课堂”通过教学评价导向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非教师通过现代技术展示自己。“朴实课堂”以量化和质性两个维度管理课堂,让课堂体现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态智慧。
  曹伯高长期执教高中语文,是省内外著名的特级教师,由教师而校长,由高中校长而教育局长,变化的是职务,不变的是朴实的作风,是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江苏兴化,人杰地灵。郑板桥故居有首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扎根于大地,摇曳于清风。朴实,意味着认真、执著、坚守。北大张世英教授将审美境界看作是超越功利,超越认知,也超越道德的人生最高境界。朴实,作为审美的境界,是曹伯高语文教育的不懈追求,也是他人格的写照。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品味文学作品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并让学生学会用肖像细节来凸显人物特点。  专家点评:人物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语言细节、行为细节、心理细节等,本案例抓住肖像细节,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断其一指”策略,指向明确,目标集中。这正是高效课堂的标志之一。  课堂呈现: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么刻画金岳霖的肖像的?请大家找一找相关语句,并且咀嚼一下这些语句写出了金岳霖先
期刊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何挖掘这些宝藏,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在教学《沉香救母》(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0、11课)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关键词语想象  小学语文教
期刊
一、 真实的文本解读,需要告别“一字情结”  在我们的意识中,一个作品一层结构,一个作品一个主题。于是,我们在走进作品的大门,看到第一层风景之后,便不由得停下脚步。像马朝虎的《水》,教师一般也就带着学生只读到作者在文章中明确写出的东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是学生一读就知的东西,无需教师进行引导。当然,也有教师会在此基础上稍作延伸:有水的日子那么“乐”,缺水的日子那么“苦”,作者以“乐
期刊
第一次听到“生态课堂”这个名词,是在几年以前。我觉得,生态课堂应该就是叶澜教授所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它“低能耗,高效率”,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它充满着人文情怀,闪耀着智慧光芒,洋溢着成长气息。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绿色”“生态”的气息,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洋溢着生命绿色的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的事业目标。  紧扣生活,构建开放的绿色生态课堂。开放,从内
期刊
在这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的季节,我们随南通教育代表团支教来到了四川广汉这座新型的、有着特殊意义的学校。姜树华老师执教的《窃读记》,不仅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构建“学”的课堂,行走于“言”“意”之中。由重教师的教,讲究精致、精美,行云流水,严谨有序,到重视学生的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倡导学生的自学、自悟、自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借助活动单,迈开“让
期刊
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上,崔峦会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如何根治阅读教学这一根深蒂固的弊病?特级教师姜树华用自己的研究行动
期刊
《鞋匠的儿子》这堂课是姜树华老师在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暨首届“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研讨活动中的一节展示课。我以为,这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成功运用的一个典型课例。“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学生依据“活动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小组合作,碰撞思维;然后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在取舍、选择、甄别、评价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生成建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启发、唤醒、纠偏、提升,
期刊
近年来,中考语文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逐年加大。文言文板块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决定中考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2010年开始中考文言文的考查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以课外文言文取代了课内文言文的考查。笔者依据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和题型,结合所教班级的学情和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初步总结了中考课外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攻略,即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速读解
期刊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的获取既要善于学习,也要善于反思、质疑,甚至批判。这也同样适用于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探寻。笔者试图通过对几个教学事件的商榷与反思,重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以期抛砖引玉。  事件一: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  最近听了苏教版第四册《狐假虎威》一课。到了课堂结束,教师问学生:“上了这堂课,你知道了
期刊
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命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小学语文肩负着提升儿童文化品位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认为,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充盈着智慧的,是具有灵性、富有诗意、色彩斑斓的。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文化浸染学生,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