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形势显得异常严峻,高职学生作为高校毕业生的部分群体其就业走向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形成原因的分析,从社会、高校、学生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职;毕业生;就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的政治稳定。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总结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积极探索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途径和方法,为高校毕业生在各个领域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2008年毕业的560万左右大学生中目前有150万人还在艰难地寻找工作。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像一张不断增大的网笼罩在毕业生的心头,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实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目的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特长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或自行创业,并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在第三学年一般是实习或顶岗实习阶段,但在校的前两年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确保学生顺利地由“校园人”转化为“社会人”,对于提高和改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就业指导人员师资匮乏,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是不分专业的几次讲座、一个招聘会而已。主要问题有:
1.2.1 从社会发展来看,就业需求与就业供给矛盾突出
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必然会导致就业需求与岗位结构的变化。从体制改革加快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原有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净下岗和失业人员累计达到5000万以上,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也造成了数百万人的精简,农村劳动力离农寻找工作的人口更达到1.3亿-1.5亿左右;[1]再加上中国经济加入全球化竞争以后,由于发展大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所导致的高投资、高增长及低劳动力使用的趋势,造成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到0.1左右的水平,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1]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就业弹性系数维持在0.1-0.12之间。[2]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增长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巨大的就业需求。
1.2.2 就业指导内容单一
因为专业课程课时较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在当年的实习生在“双选会”前后那段时间内进行,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一般介绍、理论上的面试技巧等。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内容狭窄、功能单一,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及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上缺乏有效性。
1.2.3 就业指导队伍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评估指标要求,学校要有就业工作的保障组织体系。各高职院校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都在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另外由于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和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学生职业适应性的范围,在学生选择适应性职业时无法提出可行性建议。
1.2.4 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
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目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理论知识讲的多,实际运用的少,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和调研,就业工作机构未系统的进行信息搜索和梳理,不能为学生提供比较准确有效信息。
1.3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与建议
1.3.1 毕业生要理性定位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理性定位就业期望值。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的影响,目前不少高校毕业生,存在着“非国有企业不去”“非大城市不去”“非白领不干”等放不下大学生架子的思想。很多大学生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择业,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毕业生如果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全面“行情”,眼睛只盯住市场的一角,而丢掉了广阔的市场,必然会到处碰壁。高校毕业生要自觉适应社会,以“先就业,后择业”的理性态度走入社会。
1.3.2 改革高校就业指导体制,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建立一种以合理的知识和能力架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发展为突破口的新的就业指导体制。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即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抓起,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服务,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就业辅导必修课程体系,实施职业生涯个性化设计,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实践证明,仅仅在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1.3.3 增加就业筹码,明确职业定位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工作。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2. 结束语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前应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订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宜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参考文献:
[1]王斌.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与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
[2]张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
[3]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M]//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曹文泽.试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3(13-14).
(作者通讯地址: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 辽宁 沈阳110026)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职;毕业生;就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的政治稳定。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总结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积极探索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途径和方法,为高校毕业生在各个领域施展才华创造条件,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2008年毕业的560万左右大学生中目前有150万人还在艰难地寻找工作。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像一张不断增大的网笼罩在毕业生的心头,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实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目的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特长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或自行创业,并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在第三学年一般是实习或顶岗实习阶段,但在校的前两年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确保学生顺利地由“校园人”转化为“社会人”,对于提高和改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就业指导人员师资匮乏,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是不分专业的几次讲座、一个招聘会而已。主要问题有:
1.2.1 从社会发展来看,就业需求与就业供给矛盾突出
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必然会导致就业需求与岗位结构的变化。从体制改革加快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原有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净下岗和失业人员累计达到5000万以上,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也造成了数百万人的精简,农村劳动力离农寻找工作的人口更达到1.3亿-1.5亿左右;[1]再加上中国经济加入全球化竞争以后,由于发展大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所导致的高投资、高增长及低劳动力使用的趋势,造成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到0.1左右的水平,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1]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就业弹性系数维持在0.1-0.12之间。[2]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增长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巨大的就业需求。
1.2.2 就业指导内容单一
因为专业课程课时较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在当年的实习生在“双选会”前后那段时间内进行,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一般介绍、理论上的面试技巧等。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内容狭窄、功能单一,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及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上缺乏有效性。
1.2.3 就业指导队伍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评估指标要求,学校要有就业工作的保障组织体系。各高职院校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都在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另外由于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和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学生职业适应性的范围,在学生选择适应性职业时无法提出可行性建议。
1.2.4 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
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目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理论知识讲的多,实际运用的少,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和调研,就业工作机构未系统的进行信息搜索和梳理,不能为学生提供比较准确有效信息。
1.3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与建议
1.3.1 毕业生要理性定位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理性定位就业期望值。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的影响,目前不少高校毕业生,存在着“非国有企业不去”“非大城市不去”“非白领不干”等放不下大学生架子的思想。很多大学生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择业,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毕业生如果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全面“行情”,眼睛只盯住市场的一角,而丢掉了广阔的市场,必然会到处碰壁。高校毕业生要自觉适应社会,以“先就业,后择业”的理性态度走入社会。
1.3.2 改革高校就业指导体制,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建立一种以合理的知识和能力架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发展为突破口的新的就业指导体制。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即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抓起,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服务,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就业辅导必修课程体系,实施职业生涯个性化设计,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实践证明,仅仅在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1.3.3 增加就业筹码,明确职业定位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工作。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2. 结束语
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前应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订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宜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参考文献:
[1]王斌.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与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
[2]张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
[3]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M]//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曹文泽.试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3(13-14).
(作者通讯地址: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 辽宁 沈阳110026)